填空:1.电视专题片的分类(按照广播电视节目“四分法”传统来划分):电视新闻专题片;电视文艺专题片;电视社教专题片。
2.一般电视专题片的模式:政治拍摄式和商业拍摄式。
3. 解说词的作用:○1表达主题,统领全篇;○2放大画面,点明信息;○3转场过度;○4升华画面内涵。
4. 解说词的体式:○1说明式:准确精细;○2政论式:逻辑严密;○3抒情式:优美雅致;○4叙述式:自然平实。
5.电视专题片的剪辑技巧:再现性剪辑;表现性剪辑。
6.电视专题片剪辑的常用手法:隐喻法;对比法;累积法;交叉法。
7.电视专题片剪辑的转场技巧:特技转场;情绪转场;空镜头转场;多画屏转场。
8.电视纪录片的主要拍摄手法:跟踪拍摄;交友拍摄;摆拍;长镜头拍摄。
9. 二度纪实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1)“情景再现”的实现基础。
(影视资料;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录音资料;遗物遗迹)2)“情景再现”的常用手段。
(真人模拟;电脑制作)10.按照创作风格来划分:格里尔逊式;真实电影式;访问式;反射式。
11.电视专题栏目的主要类型:1)按照传统“四分法”来划分(新闻类;文艺类;社教类;服务类);2)按栏目对象来划分(对象型栏目;公共型栏目);3)按表现形式来划分(电视杂志栏目;电视谈话栏目;电视竞赛栏目)12.中国电视专题频道的主要类型:1)按内容来划分(新闻频道;财经频道;综艺频道;科学教育频道);2)按对象来划分(少儿频道;老年频道;女性频道)13.电视专题栏目策划的内容:一)市场分析;二)栏目宗旨;三)栏目定位(受众定位;内容定位;形态定位;播出平台与时段定位);14.电视专题频道包装的主要内容:频道理念包装;频道视觉包装(频道标识;频道形象宣传片;频道界面人物形象包装;频道识别色彩;频道标识声响包装;品牌栏目包装)15.栏目主持人的表达技巧:开场导入技巧(开宗明义式;渐进式;接力式;交流式;回顾式)16.话题结束技巧:归纳点评;联想引思;直接宣布;悬念设置。
17.电视专题栏目的盈利模式:广告;商业赞助;短信投票等收费;转播收费;后期产品开发;电视节目售卖。
18.电视专题栏目的评价方式:收视率评价;其他评价方式(满意度评价;专家评议;成本指标评价)19.电视主题活动的分类:按形态来划分(电视论坛;电视讲坛;文化考察;事件直播;电视评选;晚会);按活动性质来划分(商业型;公益性;综合型)20.电视主题活动的主要盈利模式:依靠广告收入和商业赞助;依靠观众的互动参与;活动后续产品开发。
21.电视机构的影响力和品牌来源于三大支柱:电视节目;电视主持人;电视主题活动。
名词解释:1.什么是电视纪录片?电视纪录片是指运用电视的纪实手段,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对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的某一人、物或某一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予以记录,内敛式地表达创作者观点的纪实性的电视节目形态。
2.什么是电视专题片?电视专题片是指预定某种主题,采用综合多元的表达手法,对社会生活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进行宏大叙事,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反映自上而下的集体意识形态的电视节目形态。
3.二度纪实纪录片?二度纪实纪录片是按照纪录片“实有其人、实有其事、实有其理”的原则,大量运用动画特效、数字特技、合成声效等影视艺术手段,本着对事件真相的严格把握来进行创作,并非纯纪实类的纪录片。
4.什么是节目活动化?节目活动化是指以常态的电视节目为主体,依托电视常态栏目开展电视主题活动。
5.什么是活动节目化?活动节目化是指以非常态的活动为主体,在一定阶段固定时段播出的电视主题活动。
6.什么是电视专题专题片?运用纪实手法,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纪实性电视节目形态。
7.什么是电视节目?所谓电视节目,是指电视台或社会上制作电视节目的机构(如电视广告公司、电视文化传播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为播出、交换和销售而制作的表达某一完整内容的可供人们感知、理解和欣赏的视听作品。
电视节目是电视传播内容和形式相结合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电视台播出的具体项目和单元。
8.什么是电视栏目?电视栏目是按照一定的宗旨和目的,把一些或一组题材内容、内容性质、功能目的,或形态相近的小节目纳入一个定期定时长的某时段中播出,并将这一定期、定时长播出的某时段冠以名称,这一冠名播出时段的节目我们习惯于称为电视栏目。
9.什么是电视纪录片: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反映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和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电视节目形态。
10.电视专题片:中国电视界约定俗成的称呼。
是中国现阶段所特有的概念。
它是对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给予集中的深入的报道,内容较为专一,形式多种多样,允许采用多种艺术手段表现社会生活,允许创作者直接阐明观点的电视节目形态。
电视专题片是由纪录片中直接宣导式(格里尔逊式)演变而来。
11.什么是电视专题栏目?(必考)电视专题节目是指主题相对统一,能对主题作全面、详尽、深入的反映,与综合节目相对应的一种电视节目。
因其播出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固定性专题节目和临时性专题节目。
简答:1.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的区别?相同之处:二者的取材都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是及时、迅速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头;它们的创作者在提炼生活素材的过程中,都必须尽量保持其自然形态,排斥那种远离原始生活状态的“戏剧式”创作手法,反对凭空虚构。
不同之处:(1)价值取向:从价值取向上看,电视专题片反映的是自上而下的集体意识形态,带有集体甚至整个国家的共同意志,通常采取宏大叙事的方式,带有浓厚的文化或政治色彩,反映着整个人类的思想意识色彩;电视纪录片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个性生命表达,包含有更多的“草根”意识、更多的个性化色彩,一般从细微的角度着手,不强制性地企图让别人接受其观念,力求客观地呈现一种文化内涵,并无过多劝服性的宣传意图、揭示意图或呈现意图。
(2)主题:电视专题片的主题突出,从创作主体对世界的感觉、认识出发,即从一定的“主题”出发,文本先行,在已有的文本框架下进行选择拍摄,从现实或历史资料中选择声像素材来拍,是一种创造性的编排或制作;电视纪录片主题是复调的、多维的,能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纪录片的叙事主要是“再现”性质的,是一种“对现实的记录”,侧重于“故事”的“线形”发展,关注的是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时空流动,所有的声画形象都蕴含着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形象大于思想,将内容寓于生动的叙事形式—声音和画面之中,将观点隐藏于被拍摄者的动作、表情、言谈和经历描述中或者镜头的背后,给受众留出一个无限的开放性的解读空间。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电视纪录片追求对象的真实,而电视专题片则追求观念的真实。
(3)创作方法:○1镜头语言。
电视纪录片的纪实手法较为单一,往往从历史的纵深感出发,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现在进行时的记录,所以较多运用表现现在进行时的镜头,如跟拍、抓拍、偷拍等。
严格意义上的电视纪录片以长镜头、同期声为核心创作手段,以镜头语言为主导完成叙事,纪实性强,能给人逼真的参与感、现场感,可以淡化主体意识,客观地展现生活原貌,酝酿某种特定的情感;电视专题片由于主题先行,进行的是横向记录,凡是与主题相关的人物、事物均可纳入镜头,所以其镜头语言是多样性的。
○2剪辑思维。
电视专题片的“主题先行”容易使观众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多采用表现性剪辑;而纪录片更强调纪实性,多运用长镜头,讲究一种“无技巧”剪辑,多采用再现性剪辑。
(4)操作模式:电视专题片往往是代人立言,而非纯粹的创作者个人内心情感与意志的抒发,必须考虑所“代”方的情感与意志的表达,所以其操作模式往往也是自上而下;纪录片本身自下而上的个性生命表达包含着更多的“草根”意识和更多个性化色彩,一般从细微角度着手,视角较小,多为创作者个人的生活感悟。
2.简要介绍电视专题片的后期制作流程。
(1)观看素材;(2)纸上预编;(3)正式编辑(初剪、初审、精剪)再审;(4)修改及定稿;(5)播出审批。
3. 国外纪录片简史:一、纪录片前传。
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大道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厅内正式公映了由路易.卢米埃尔摄制的《工厂的大门》、《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实验性的影片,这些活动影像代表着记录电影的开端。
二、纪录片正史。
以1923年弗拉哈迪的杰作——《北方的那努克》的公映为标志,纪录片真正成为与故事片相对的一大电影片种。
这一阶段分为四个历程:(1)纪录片的萌芽起步阶段(1923年—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位杰出的纪录片大师,他们被誉为“纪录片之父”:创作出第一部真正纪录片的弗拉哈迪;第一位建构出纪录片拍摄理论的维尔托夫;为纪录片命名的格里尔逊。
○1弗拉哈迪与《北方的那努克》。
1923年,弗拉哈迪以一部《北方的那努克》突破了原先记录电影简单照相式地复制生活片断的模式,这部影片是一部具有人物、情节、字幕等要素,同时充满牧歌情调的、再现真实生活的记录电影。
它标志着记录电影在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派。
1929年维尔托夫拍摄了《带摄像机的人》,该片展示了摄像机在街上移动并捕捉生活的能力,甚至反过来展示摄像机自身。
直接影响了“真实电影”和“直接电影”的出现。
○3格里尔逊与“格里尔逊”式。
“格里尔逊”的代表作《漂网渔船》,是英国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在他的倡导下,英国纪录片运动还产生了诸如《夜邮》、《锡兰之歌》等优秀纪录片。
(2)纪录片的拓展成长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纪录片出现的两种不同理论:直接电影和真实电影。
“直接电影”是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记录电影制作中一场独具风格的运动,由美国人罗伯特.德鲁和理查德.利科克为骨干的摄影小组创立的。
真实电影:“真实电影”学派的创立者是法国社会学者让.鲁什。
他主张无搬演、无导演、无操纵剪辑,真实地记录生活,认为真实电影不能消极地等待事态的发展,而应积极地利用一切机会,实现人和人之间的沟通。
(3)纪录片的发展建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美国出现了一种新纪录片类型—自省式纪录片。
这种影片把评述者的议论夹杂在采访谈话中,通过适当的画外解说与屏幕文字相结合,恰当地表达创作者的意图。
(4)纪录片的多元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学者林达.威廉姆斯高举起“新纪录电影”的大旗,大胆地扮演了传统纪录片恪守“非虚构性”这一信条的叛逆者的角色。
他在《没有记忆的镜子—真实、历史与新纪录电影》一文中首次提出“新纪录电影”这一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