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我市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调研报告(初稿)根据市政协2010年重点工作安排,今年3月,市政协联合民进市委和有关部门成立调研组,在章应民主席、梁成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我市中心镇建设与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向山、太白、黄池、石桥、年陡5个乡镇是我市小城镇中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城镇功能和发展势头较好或具有一定特色的地区,去年底被市委七届十二次全会作为中心镇纳入“1255”城市发展战略。
5个中心镇总面积407.2平方公里,总人口24.8万人,分别占全市的24.2%和19.3%。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积累,已经具备中心镇建设的初步基础和条件,主要有: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2009年,5个中心镇合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1亿元,占全市的18%;固定资产投资44.4亿元,占全市的8.1%;财政收入5.3亿元,占全市的4.7%;农民人均纯收入8280元;城镇化率达42.4%。
2、区域经济发展的载体作用日趋明显。
各中心镇均建立了工业集中区,依托园区载体,产业集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初步形成以冶金压延、机械制造、服装纺织、农产品深加工为代表的乡镇产业。
3、与主城区相协调的中心镇布局框架体系初步形成。
各中心镇在规划指导下,空间得到拓展、规模逐步扩大、实力明显增强,已初步形成规模日益拓展、人口加速集聚、市场比较繁荣、公共服务逐步完善的城镇布局框架。
4、城乡一体化枢纽地位得到加强。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提出、南部沿江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的成立,以及芜申运河、城际铁路的开工建设和城市路网的延伸对接,中心镇作为城乡一体化的节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枢纽地位进一步加强。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日趋完善。
各中心镇道路框架基本拉开,镇街网络初具雏形,水电普及率达100%。
科教文卫公共设施和就业、低保、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事业快速发展。
镇容镇貌明显改善。
6、推进城镇化宏观决策环境更加有利。
中央和省市均出台了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扩权强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将中心镇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群策群力、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中心镇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二、影响和制约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长期以来,由于我市对小城镇建设与发展重视不够,因而,与先进地区比较,我市中心镇在产业支撑、城镇建设、环境保护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发展基础薄弱。
经综合分析,影响和制约我市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1、经济发展不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不强。
一是我市中心镇经济总量不大,企业规模小。
除太白镇经济发展较好外,其余四个中心镇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体量微小,五个中心镇规模以上企业总共只有家。
二是产业发展缺乏特色、层次不高,主导产业支撑力不强,向山镇、石桥镇、年陡乡尤其明显。
三是部分中心镇产业发展思路不清晰,方向不明确,对承接产业转移外部环境不熟悉。
2、规划定位不准,明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目前,各中心镇新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修编完成,有的正在进行,有的尚未启动。
从调研情况看,各中心镇规划定位普遍不高,明显滞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是没有非常清晰的发展思路,功能定位不够准确,产业发展缺少特色。
二是视野不宽,基本沿袭现有规划,没有跳出本镇范围、在更大范围内思考定位问题。
三是规划空间比较小,城镇发展功能不全。
四是城镇布局分散,聚集度不高。
当涂县集镇发展过程中骑路建镇问题比较突出。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后,严重制约城镇化进程。
在基础设施方面,首先是大交通路网不畅,道路较差,与主城区、周边城市衔接不畅,极大地限制了自身发展和对外交流,黄池镇、年陡乡尤为突出;其次是水电气管网设施落后,污水处理等环保设施缺乏。
在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公共服务设施尚未根据城镇发展需要健全完善。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民生项目落实不够。
4、土地、资金和人才等要素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
调研中,各中心镇普遍反映: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将严重影响中心镇建设与发展。
一是在土地方面,各中心镇基本没有用地指标,建设用地缺口很大,用地矛盾十分突出。
二是在资金方面,中心镇自身财力不足,市场融资困难大,发展资金严重匮乏。
不少镇甚至连成立建投公司的注册资金都拿不出来。
三是在人才方面,城镇建设与管理、经贸、金融、信息技术等专业人才紧缺,公务员队伍有待充实和提高。
5、环境保护不力,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一是中心镇普遍存在脏乱差现象,垃圾乱堆,污水直排,卫生状况堪忧。
二是向山、太白、年陡等乡镇,由于小采选矿场的无序开采,山体和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
6、体制机制僵化,缺乏活力。
随着中心镇的确立,原有的管理体制机制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急需加快改革,逐步完善。
主要表现在:中心镇职能和权限尚未明确;机构设置不合理;领导班子职数和干部编制偏少;派驻机构的管理体制不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强。
同时,年陡乡、太白镇与南部新区关系尚未理顺。
向山镇矿权问题比较复杂。
三、加快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加快中心镇建设与发展是我市“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适应马鞍山地域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实现新的跨越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坚持科学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努力把马鞍山建设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目标加快实现的重要举措。
全市上下、特别是各中心镇要在更高的起点、更大的视野上提高认识,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加快中心镇建设与发展的信心,力争“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发展”,确保到2015年如期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镇发展目标。
1.坚持以经济强镇为根本,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做大做强经济总量,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经济重镇。
一是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根本,通过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中心镇正确处理发展与建设的关系,以发展促建设。
二是以工业为主导,以优势产业为支撑,培育和壮大特色经济,努力打造各具特色的经济重镇。
各中心镇要按照“6653”产业发展战略,立足自身条件,找准产业发展突破口。
向山镇要依托东部矿区发展矿山配套服务业,西北部要服务秀山新区发展休闲旅游业,南部要围绕大桥出口发展现代物流业。
太白镇要对冶金压延业进行升级改造,发展精品钢深加工、现代装备制造、休闲旅游和城郊现代高效农业。
黄池镇要发展食品加工、汽配和电子仪表制造产业。
石桥镇要发展服装、农产品深加工和城郊生态农业。
年陡乡要服务南部新区和周边工业区发展生产生活型服务业以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三是坚持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二、三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中心镇倾斜,尽快形成集聚集约优势。
四是坚持承接产业转移机遇,创新招商引资思路,以园区为载体,不断增强持续发展后劲。
2.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重在找准城镇发展功能定位,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呼应城市发展战略、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新的需求、走在时代前列、具有地域特色和现代风格的新型城镇。
一是按照突出地方特色、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起点编制规划,为中心镇建设与发展拓展空间。
市县区规划部门要加强对中心镇规划的指导和服务,雨山区政府要主导向山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当涂县政府要主导太白、黄池、石桥、年陡镇(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是按照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调整、充实和完善城镇功能定位。
综合考虑各中心镇区位条件、资源秉赋和产业基础,建议把向山镇定位为与主城区和秀山新区相衔接,以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和矿区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组团。
把太白镇定位为姑孰副城区、南部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区和太白文化旅游区。
把黄池镇定位为安徽食品名镇、芜申运河物流集散地、带动大公圩南部发展的宜业宜居中心镇。
把石桥镇定位为大公圩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服装产业重镇,城郊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带动大公圩中部区域发展的中心小城市。
把年陡乡确定为服务于南部新区和周边工业集中区的马芜边界重镇。
同时建议按照工业相对集中的原则,超前谋划、研究和探索把分散在大公圩南部各乡镇的工业项目集聚发展的思路。
三是与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相适应,把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功能完善与城市发展战略相协调,促进共建共享,增强规划的协调性。
太白镇、年陡乡的规划要与姑孰副城区和南部承接产业转移新区统筹考虑。
石桥镇、黄池镇远期规划要做到2030年,控制范围不少于30平方公里;在功能拓展上,要把周边乡镇统筹进来,统一考虑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
各中心镇要科学划分生产区、生活核心区、商业核心区功能布局。
要跳出本镇范围,在更大的视野上考虑布局问题,处理好与周边乡镇的协调发展关系,注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问题。
四是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编制土地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保护规划,增强规划的可持续性。
3.坚持以优化公共投资结构为重点,合理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强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资源城乡共享、开发开放环境优化、以人为本宜居宜业的精品城镇。
一是以快速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快水电气等市政功能完善,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中心镇延伸对接。
按照让城里的居民能在20分钟内享受到农村的田园风光,让农村的居民能在20分钟内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的目标,打通连接中心镇的快速通道。
要加快建设与中心镇连接的外部交通干道,消除严重阻碍中心镇发展的交通“卡脖子”问题,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完成314省道取直改造,修建黄池镇连接芜湖市鸠江区东四大道的青山河大桥,建设姑孰镇经太白、年陡到芜湖的快速通道和向山镇经丹阳、护河、黄池跨水阳江到芜湖的快速通道。
各中心镇要有计划、分步骤地规划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拉开城镇框架,做到镇街布局合理、镇容镇貌整洁、园区初具规模、公共设施基本完善。
二是加快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要尽快建设完善“一校一园二院二站一体”公共设施。
借鉴外地经验,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择若干公共服务优质资源优先配置到中心镇,通过联办、托管、兼并等方式,建立主城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向中心镇延伸机制,促进城乡资源共建共享、公共服务互动发展,提升中心镇公共服务能力。
三是建设完善以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处理为重点的市政基础设施。
各中心镇要加快地下管网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消除污水直排、垃圾乱丢乱扔的现象,提升城镇污水和固体污染物处理能力,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污水和固体污染物集中处理或转运处理。
4.坚持以政府政策帮扶为导向,实行行政配置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着力突破要素瓶颈制约,通过市场化改革,努力把中心镇建设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创新型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