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 第1章 绪论

信息检索与分析利用 第1章 绪论

14
1.确定大庆的大概位置。 日本人据此分析:大庆应该在东北,否则不 会下这么大的雪,土壤不会是黑色。但是 还是不知道大庆确切在哪里。 《人民日报》有一个报道说:王进喜同志 到了马家窑,说了一声“好大的油海啊!” 我们要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扔到太平洋 里去。 日本人分析,马家窑就是大庆的中心; “好大的油海”暗示油田的储油量很大。



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这在便利人们的同时也 导致了信息污染、信息过载等问题。庞大复杂的文献信息 资源与人们的特定需求之间的矛盾,向我们提出了如何科 学地检索和利用文献信息资源满足个人的信息需求的问题。 如果掌握了信息检索技术,我们就可以最快速度、最为精 确的途径获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节省用于信息搜集 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可以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充分了 解和利用国内外前人和他人对该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12
第1章 绪 论 • • • • 1.1 基本概念 1.2 文献的类型 1.3 信息检索与利用的哲学与法律问题 1.4 信息检索和利用的意义
13
经典案例
1964年《中国画报》封 面刊出的一张照片。 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 喜头戴大狗皮帽, 身穿厚棉袄, 顶着鹅毛大雪, 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 在他身后散布着星星点点 的高大井架。 日本情报专家据此解开了 大庆油田的秘密
7



课程背景

信息素质是终生教育一项基本人权 信息素质是一种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方法和 权力 信息素质是人有意识地利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多 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工具),识别获取、评价判断、 加工处理、生成创造、参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素质核心就是运用信息资源进行问题解决和创新 活动。
8



课程介绍
• 课程性质:工具课 • 课程目的:

掌握信息检索基础知识 掌握中英文数据库的使用技巧 掌握网络信息的搜索、加工与利用

课程目标:

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搜索、加工、整 理和利用,提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程知识链:信息——检索——分析利用
9
教材
参考教材 •《信息检索与利用》,张永忠 主编 ,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 •《社科信息检索与利用》李澄君 罗 学妹 编 人民出版社 2011.1 •《实用科技信息检索与利用》徐军 玲 徐荣华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08
10
课程考核
考核方法
•上课出勤率 •作业完成情况 •上机练习情况 •期末考试成绩
11
本课程重点教学内容
1.掌握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 2.掌握中文电子资源和一个本专业外文数据库的检索方法; 3.熟悉针对毕业论文、科研课题需求而进行的综合检索。 4.掌握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EndeNote等的用法 5.了解信息的统计分析的常用方法 6.熟悉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的常用方法

知识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所知道的 学科知识,另一类是关于在哪儿可以 获得这些知识的知识。 -[英]塞缪尔.约翰逊 如果我们把“检索工具” 比作知识的宝库,那么“信息 检索”就是打开知识的一把钥 匙。
程背景
我们处的信息状态 1、信息爆炸——信息社会——掌握信息的人掌握机会,掌握信息 的掌握财富,掌握信息的人可以把握先机 2、科研重复率——40%(我国) 3、我们面对的信息问题是:信息无限增长,而人的接受能力和理 解能力的有限(人不可能将所有信息转化为自身有用的信息)
4
课程背景
• 知识:“授人予鱼” ——理解概念原理,理解知识形成过程,应用知识 • 学习:“授人予渔” ——会搜集信息、充分利用资源、能够提出问题,
解决基本问题
• 创新
积极协商讨论、知识归纳重组
——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古、不唯书、不唯传统, 有追求创新、自觉创新的激情 ——创新思维习惯(敏锐观察、勇于求异、丰富联想) ——创新能力(依托信息能力解构、重构知识, 形成新成果) ——创新品格: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坚忍不拔精神
16
3.推算产油量和石油需求量。
1966年,王进喜当选为人大代表,与周恩来亲切谈话 17 .
课程背景

“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 站在巨人的肩上。”— 牛顿

懂得如何查找到所需要的知识就 等于掌握了知识的一半” - [美]路易斯.肖
课程背景

浙大校长潘云鹤院士指出:要让 学生学会收集知识、鉴别知识、 综合知识,最后才能接受知识、 运用知识;而不是什么知识都准 备好以后去“喂”学生
课程背景
6
课程背景


信息能力
(1)信息的收集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在信息素质教育中,应该 使受教育者充分掌握的信息资源的检索能力。其中包括计算机文 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检索功能和策略;网络信息检索工具;检索 步骤与方法等; (2)信息的整序能力。是指能否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特定的目 的,进行筛选、分类排序、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3)信息的利用能力。是指能否在不违背信息道德法规的前提 下,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尽可 能地发挥和实现信息的使用价值; (4)信息的评价能力。主要是指能否对特定信息进行科学的甄 别、实事求是的批判、客观公正的评估,以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 真的目的; (5)信息的创新能力。也就是通过在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加工 整合的基础上,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
15
2.确定大庆的中心位置。
《人民日报》报道说,中国工人阶级发扬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大庆的设 备不用马拉车推,完全是肩扛人抬。 日本人分析:油田不会远离火车站,远了就 拉不动设备。 后来日本派了一个经济间谍以游客身份到东 北,研究铁路线,发现了油罐车,顺着铁 路找到了离马家窑不远的车站。
课程背景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



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查找、评价和有效利 用所需信息的一系列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 评价和利用信息。 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知道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 使用信息。 这些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管碰到什 么问题或做什么样的决定时,都能够发现必要的信 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