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读后感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E.杜林的斗争中所写的论战性著作,原名《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

这部著作通过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庸俗政治经济学和假社会主义,科学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系统地论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

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仍不失为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在书中,恩格斯对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深入批判,正面论述了唯物论的一元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唯物辩证法的时空观、运动观和生命观,阐述了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唯物辩证法的三个主要规律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论证,并运用历史唯物论对社会历史、道德与法作出了科学、透彻的说明。

其中,在书中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先验主义方法,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研究社会伦理的基本原则;论述了平等观的历史发展;阐述了社会中的隶属关系和公民权利等问题,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伦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反杜林论》中,关于人权、平等及对杜林先验主义评判等内容的论述,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参考。

《反杜林论》中指出,人权原则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同时,人权原则又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旗帜。

资产阶级的人权包含的主要内容是:所有权(财产权)、自由、平等、安全等,其核心是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所有权、财产权、雇佣劳动制度。

人权观念,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过程中提出的,它是完全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服务的。

在《反杜林论》中,针对杜林摇旗呐喊的“一般人的主权”、“个人的主权”等抽象的平等、绝对的自由,恩格斯给予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都是没有实质内容的空话。

在恩格斯看来,人是具体的,是存在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只要阶级制度还存在于人类社会,这种抽象的平等和权利就是不存在的。

因此,资产阶级大力鼓吹的“人权”,事实上只是虚无缥缈的。

在当今世界,同样,资产阶级所谓“人权”的作用也发挥的淋漓尽致,正所谓“物尽其用”。

人权、自由、民主,依旧是资本主义反对共产主义的旗帜,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横行霸道的万能工具。

多年来,美国不遗余力地发表什么关于中国人权的白皮书,借口所谓人权问题粗暴地干涉中国的内政,推行其一贯反共反华的罪恶政策。

什么是平等?最直白、古老的理解即为人与人之间是相同的,是平等的。

“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为推翻封建制度所提的口号,被资产阶级标榜为永恒的正义。

杜林所主张的“抽象的平等”是适用于一切社会,一切时代的永恒真理,是道德正义,法律正义的基本形式,是衡量一切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的准则,正是这种资产阶级抽象平等观的极端表现。

而恩格斯指出,“一切人,作为人来说,都有某些共同点,在这些共同点所及的范围内,他们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自然是非常古老的”。

从这种“非常古老”的观念发展到后来人们所要求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平等确实经过了几千年。

接着,恩格斯分析了在最古老的公社中、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平等都是非常具体的。

即使基督教宣扬的人人平等也只承认一切人的一种平等,即原罪的平等;至多还承认上帝选民的平等。

但僧侣和俗人的对立,已经使这种基督教平等归于消灭。

可见,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抽象的平等,具体的平等实际上是一些贵族和权势阶层的平等,这种平等不是社会大众所期望的普遍的平等,不是做为但个人所拥有的自由。

说到底这种自由式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剥削和压迫。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社会权利决定着人们取得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人们是否具有平等的地位,一方面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既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另一方面在于实际的社会权利,包括既得权利以及权利实现的形式。

平等的观念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关系,要以历史关系的长期发展为前提。

历史上各个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要求。

无论是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都有各自阶级要求其特定的平等权利,它们都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

既然资产阶级向封建社会提出的是实际的而不是表面的平等要求,是在国家领域和社会经济领域实行的平等,那么,无产阶级就必然针锋相对地向资产阶级统治的社会提出自己的平等要求,也就是要求有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平等,尤其是法国大革命提出公民权的平等后,这种平等的要求就成为无产阶级
所特有的战斗口号。

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有双重意义:或者它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的对立的自发的反应,或者是从对资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反应中产生的可以进一步发展的平等要求,在上述两种情况下,无产阶级平等要求的实际内容都是消灭阶级的要求。

在《反杜林论》一文中恩格斯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最令我感兴趣的还是恩格斯提出的对于“世界统一于什么”和“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的观念给我带来的印象尤为深刻。

恩格斯认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有力的概述了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恩格斯这一观念狠狠地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

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

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

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

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

杜林这一模糊不清的观念脱离了客观事实,注定被推翻。

恩格斯在文中曾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例: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恩格斯通过对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全面分析正确诠释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认为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确实能起到积极作用,但不能违背经济的规律。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提出的主要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对于暴力的看法,恩格斯论证了军事与经济、军事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的关系,阐明了军队本身及其战略战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分析了社会革命对于作战方法变革的影响,以及兵士群众和统帅在这种变革中所起的作用。

文中批驳了杜林的暴力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的观点,指出,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

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基础性"得多。

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暴力虽然可以改变财产的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

一种财产占有形式为另一种财产占有形式所代替,归根结底,根源于经济自身的合乎规律的运动。

暴力不是绝对的坏事,它能够破坏生产力,但也起着革命的作用杜林把暴力看成是绝对的坏事,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文中同时指出:"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并转引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

恩格斯这部《反杜林论》不愧是一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巨著,通过研读使我明白了很多哲学上的问题,明确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所谓的唯心主义,而是一种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地论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告诉了我们看待事情的正确方法。

李慧敏
物流1202班
20123401021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