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一课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方面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从北方经济、民族关系和政治走向等方面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北魏孝文帝勇于改革的决心和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教学方法:】提问法、阅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北魏统一后面临怎样的局面?
(从三方面入手: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各地人民起义。
)
一、改革的背景(智者的选择)
1、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
⑴建立:386年鲜卑拓跋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成为实力最强的政权。
⑵统一:①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
②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
2、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
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
①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官吏没有俸禄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
②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
⑵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
①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
②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
⑶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
二、孝文帝改革措施
(思考:古代有哪些土地所有制?)
⑴背景:①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
②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土地。
(前提)
⑵时间:485年
⑶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
⑷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
⑸内容:①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
土地:可继承和买卖) 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②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⑹作用: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②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人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思考:北魏官员收入在改革前后分别是如何获取的? )
⑴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
⑵措施:①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
②实行俸禄制,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
⑶影响:①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②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⑴原因: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小。
②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③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⑵目的: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的
阻碍。
⑶措施:①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定都洛阳。
②既对阴谋叛乱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③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
⑷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
⑴措施:①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管制礼仪。
②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③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
④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单音汉姓。
⑤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
⑥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3分之1,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
⑵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三、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
1、孝文帝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改革符合统治者巩固政权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课堂小结】
1、什么是均田制?北魏政权为什么要推行这一土地改革制度?
2、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方面?有何作用和意义?
【作业布置】优化设计中的有关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