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

比较文学资料整理:1.比较文学的兴起与代表人物:1816年在法国首次出现比较文学一词,1827-1830年法国学者维尔曼(A.Villeman)在巴黎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十八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

后出版《比较文学研究》一书。

被尊为“比较文学之父”。

19世纪30年代安贝尔、基内等人在巴黎大学、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

60年代作为术语被广泛接受。

学科正式确立的标志:第一本理论专著出现,186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比较文学》;第一份学术杂志出现,1877年德国学者科赫创办《比较文学杂志》第一个常设讲座(体制化)出现,1897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杰出著作,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六卷本《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于1872至1890年出版。

2.中国的比较文学:中国的比较文学:1917年,吴宓留学哈佛,获比较文学硕士,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1921年回国被聘东南大学,1924年开设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中西诗之比较”,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

3.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一词是十九世纪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根据法语仿造。

定义:比较文学是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学科为比较视域而展开的文学研究。

—杨乃乔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

五个学科概念的区分(首师大杨乃乔):民族文学:研究客体、视域与语境的单向度一元性国别文学:同上总体文学(一般文学):波及多民族多国家的思潮流派等共时性研究比较文学:研究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之间的交互客体或平行客体,或阐发关系,研究视域与语境的双向度与二元性,没有总体文学共时性的限定世界文学:总量上的,或欧洲中心的(如我们的外国文学史),或作为世界名著的世界文学,或歌德的理想的共融的世界文学(关于后三者的关系众说纷纭,交叉关系为主).美国学派代表亨利·雷马克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他知识领域及信仰领域——例如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之间的关系。

质言之,比较文学史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1)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3)比较文学学科的“三个特性”(开放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视野、胸怀、整体;文学性:文学首先是艺术层面、形式层面,不是文化、历史、哲学、宗教)4.关于比较文学的论争:(第二次论争)1958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举行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二次大会,会上的耶鲁大学教授雷纳·韦勒克宣读了论文《比较文学的危机》,批评法国学者的影响研究的狭隘性。

认为法国学者把“早已陈腐的19世纪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和历史相对论强加于比较文学,只研究来源和影响、原因和结果,使比较文学缩小成了研究文学的外贸,成了仅仅研究外国来源和作者声誉的材料。

韦勒克主张必须面对文学性。

(受新批评影响,主张文本细读、内部研究和平行研究)。

5.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1)人之患在身之欲(2)生活之本质为痛苦(3)知与行皆为满足欲望(4)审美之为利害关系(康德)(5)两种美:平静之优美,宏大之壮美6.钱钟书读《拉奥孔》A.莱辛《拉奥孔或称论画与诗的界限》(1).诗呈现情感,真实的人,完整的人,表现人是诗追求的目的。

艺术(尤其古典艺术)的最高法律和最终目的是表现美。

(所以,在荷马史诗和《埃涅阿斯纪》中(两条蛇),拉奥孔可以哀号,极端痛苦,而雕像中(一条蛇)的拉奥孔却是严峻的,将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

极端的痛苦会与美的效果冲突。

)(2).诗作为时间艺术(其实也更多是听觉的,而非视觉的),不受时间的限制,(补:希里斯·米勒之叙事理论)侧重的是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形象之美是最微不足道的。

性格冲淡形象。

造形(形象之重要)艺术是空间艺术(视觉),是瞬间的,受时间的限制,它表现的不应是激情处于顶点的时刻,而是处于趋向顶点或已过顶点的时刻,从而为想象留下空间。

如古希腊画家提牟玛球斯的美狄亚。

(3). 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

诗可以塑造形象的不同侧面,甚至相反的一面,形象除了具有一般性格之外,还有其他特性和情感。

造型艺术只能塑造该形象被认可的主要性格。

(4).构思与表达的差别。

对于诗人来说,表达比构思容易。

对于艺术家来说,表达比构思难,用石头或油彩来表达,比用文字来表达要难得多。

所以,艺术家表现的题材往往是观众熟悉的,越熟悉越有助于艺术的效果,题材的新旧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如何表达。

(5).诗与艺术都追求逼真的效果,但艺术是通过静态物象(人体、物体)或物象的静态并置。

诗是通过持续的动作,或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因此,让意象不断迅速地涌现,让意象活起来,而不是用语言来描绘事物,才是诗人的本分。

(诗人即使描绘某一物体,也只是通过它在动作中所起的作用,而且只用它的某一个特点。

)v6.如果说诗与艺术都在表现美,那么艺术家是直接描摹物体(物象、人像)美,诗人完全不去为美而描写物体美,而是写美的效果。

直接用语言来描述人体或物象的美是苍白的。

B.钱钟书对《拉奥孔》的评价(1)钱钟书指出:莱辛所注意的问题,中国古人也充分意识到,但莱辛论述得更细致透彻,即诗中有画而非画所能表达。

并指出中国古人比莱辛更完整地认清诗与画的界限,而不仅仅是时间与空间的问题。

(2)钱钟书自己也指出,即使是写景状物的诗也是很难画出来的(3)诗中还有矛盾修辞也是很难表现的(4)钱钟书还指出,莱辛虽然提到但并未细讲的,即诗中所用的比喻也是无法画出来的。

(5)钱钟书肯定莱辛说的造型艺术应该表现“富于包孕的片刻”,但他认为文学同样也是喜欢表现这种“包孕的片刻”的因此,钱认为莱辛无意中也为文字艺术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概念:“富于包孕的片刻”。

(新批评的张力说)钱钟书通过比较和阐发,实际上补充和发展了莱辛的理论,所以他在结尾说:“诗歌的表现面比莱辛所想的可能更广阔几分。

”6.法国学派:梵·第根(1871-1948),比较文学“法国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比较文学论》(该书1937年由戴望舒译成中文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是第一部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著作,是比较文学的入门必读书。

(1)《比较文学论》的内容:A.方法论基础:孔德的实证主义与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实证主义与科学式研究: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

以注重经验的科学方法观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实的本原和变化的现象。

B.研究方法:B1.考察“经过路线这对象本身”,即发生影响的东西。

可以发生文学影响的东西一般必然具有“假借性”,比如“文体”、“风格”、“题材”(主题、母题、典型、传说)、“思想”、“情感”等。

B2.研究“经过路线是如何发生的”。

三要素:B.2.1放送者,可以研究一部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体、思潮等在外国的成功,此为“誉舆学”。

誉舆学又叫流传学,它以给予影响的放送者为起点,来探究一国文学或流派、或潮流、或作家作品在他国的命运与成就或遭遇的影响及接受历史语境的研究。

B.2.2接受者,探讨一位作家或一部作品接受了哪些外国作家、作品、思潮、情感、风格等的影响,此为“渊源学”。

B.2.3传递者,考察文学影响是通过什么媒介和手段发生的(个人或群体,翻译或改编,口传或报章杂志转载、社会环境如运动、革命、战争或沙龙,等),此为“媒介学”。

(2)法国学派的后续发展:形象学形象学奠基者让-马利·卡雷亨利·巴柔和让-马克·莫哈发展了形象学研究理论,巴柔还出版了《法国文学中葡萄牙的形象(1700-1755)》(1971)巴柔对形象的定义:“在文学化,同时也是社会化的过程中得到的对异国认识的总和”。

(即“集体想象物”)巴柔强调这种想象物的产生其实是一种关系的结果:“一切形象都源于对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异域’关系的自觉意识之中,即使这种意识是十分微弱的。

因此形象即为对两种类型文化现实间的差距所作的文学的或非文学的,且能说明符指关系的表述。

”(符指关系:发送者、能指、所指、中介、符码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

形象是一个“他者”,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它以一个作家或一个集体思想中的在场成分(对异国的理解和想象)置换了一个缺席的原型(异国),通过对异国的描述和制造,显示或表达出了他们自己所向往或厌弃的一个虚构的空间,在审视和想象“他者”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审视和反思。

套话(stereotype,即成见):指一个民族在长时间内反复使用、用来描写异国或异国人的约定俗成的词组,是作为他者定义的最小载体单位。

如“倭寇”、“日本鬼子”、“东洋鬼子”、“小日本”、“老毛子”、“大鼻子”、“洋人”等。

欧洲人则称中国人为“黄种人”、“黄祸”、“黄猕猴”、“猴子”等,日本人称我们为“东亚病夫”。

7.美国学派:(1)代表学者及观点:美国学派的确立基本是在50年以后,由对法国学派的批判基础上建立起来自己的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雷纳·韦勒克、亨利·雷马克,欧文·奥尔德里奇,哈利·列文等人。

观点:雷马克:“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定义非常宽)雷马克对美国比较学派的评价:“美国比较学派实质性的主张在于:使文学研究得以合理地存在的主要依据是文学作品,所有的研究都必须导致对那个作品的更好的理解。

”(2)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

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平行研究不限于美国学派,法国有,中国、日本等也有。

(3)朱光潜对于中西爱情诗的研究:如谈到爱情诗时,朱光潜认为恋爱在中国诗中不如在西方诗中重要,有几层原因:3.1西方社会骨子里侧重个人主义,爱情至上。

说尽一个诗人的恋爱史往往就已说尽他的生命史,在近代尤其如此。

中国社会表面上虽以家庭为基础,骨子里却侧重兼善主义,文人往往费大半生的光阴与仕宦羁旅,“老妻寄异县”为常事,他们朝夕所接触的不是妇女而是同僚与文友。

3.2西方受中世纪骑士风的影响,女子地位较高,教育也比较完善,在学问和情趣上往往可以与男子合,在中国得于友朋的乐趣,在西方往往可以得之于妇人女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