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文学”不是文学在古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中国或者外国,都曾把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着述统称为“文学”。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虽然刘勰等人初步意识到文学的特征,提出了“文笔说”,但也仅仅将“文学”分成“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清末学者章炳麟说:“文学者,以有文字着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2,西方的“文学”在十八世纪后,西文的“文学”一词本来包含着广泛的意义,它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

在俄语中,直接用了文艺学一词。

结论: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

表明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是其一个分支,明确了比较文学质的规定和基本属性。

二、为比较文学正名“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其一,文学是指文学研究其二、“比较”一词,反映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不能形成望文生义的方法论。

“在论述过程中,描绘、特性刻划、阐释、叙说、解说、评价等方法同比较法一样经常地被运用”“比较是所有的批评和科学都使用的方法,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充分地叙述文学研究的特殊进程。

”——韦勒克(韦勒克等着:《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

——基亚(法)(基亚:《比较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所以,比较文学本身是名实不相符的,很容易被误解为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

“比较”不是比较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并非任何运用比较方法进行的文学研究都是比较文学。

“比较”,作为人类思维的主要机制之一,人类的基本思维方法之一,也是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比较不是区别是否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准则“比较”在比较文学中特殊的地位和意义:A,远远超出了一般方法论的意义,而具有学科的性质,具有独特的研究领域。

B,比较既不是比较文学所专用,也不是比较文学才特有,不具有学科的区别性独特性。

C,重要的还是应当看其研究的文学现象,是否跨越了国界、族界或学科界限。

D,更重要的是这是世界文学意识自觉的一种表现。

比较文学比较不单是一种方法论,更是源于自觉意识的贯穿始终的基本研究立场。

E,即使是比较方法的运用,它与其他学科也不一样,需要贯穿始终,须臾不可缺少。

法国“比较文学之父”维尔曼,1828将其在巴黎大学讲稿整理出版,该书序中,正式冠以“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将此术语与比较文学实质合而为一的是法国着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美国学者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结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①硬性比较的误区及深层结构中汇通性的强调②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的关键点A,“文学”概念的演变以及名称的约定俗成B,文学比较往往从表面上把两种文学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进行比较,容易变得生硬、牵强C,文学比较的随意性很大D,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非方法论,其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学科,不是单纯的方法E,“比较”也并非比较文学研究的唯一方法比较文学特性:开放性:它表现在其视野作家、作品等地位、价值不受时空的限制,同时富有更宽泛的作家、作品、读者、世界四极相互运动的宏大模式开拓精神,再次研究方法上,兼容并包,以比较分析法为本质特征,兼及历史考据、图表统计、文本细读、传记批评等方法。

跨越性:就是雷马克的两重比较观念与意义,1,跨国,地域上打通国家与民族的界限,2,跨学科,即文学与其它知识表现领域之比较。

可见,“比较”的真谛在于跨越和打通既定界限,比较文学的本质也在于它是一种跨越界限的文学研究。

总之,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比较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是一门新学科。

比较文学到底是什么呢G、本教材对比较文学的定义本教材第七页,提出了自己的定义:“我们认为,把比较文学看作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更符合比较文学的实质,更能反映现阶段人们对于比较文学的认识。

”——“四跨说”跨民族: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确切地讲,应该是跨越民族的界限,而不是国家的界限。

跨语言: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又是民族的首要特征。

在大多数情况下,跨民族界限往往与跨语言界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对于比较文学来讲,跨民族、跨语言的提法比跨国界的提法更为准确。

跨文化: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因此,在同一文化体系内各民族文学之间进行研究。

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适合异文化体系的文学体系。

从跨民族的比较研究进入跨文化体系的比较研究,意味着对于比较文学真谛的更深层的把握。

跨学科:雷马克的看法是正确的,不仅从地理的方面,而且从不同领域的方面扩大文学研究的范围。

比较文学的开放性更使它发挥自己的特长,开拓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

二、关于跨越性问题第一、四个“跨越”是对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全面的概括。

其中,跨民族是最根本的。

第二、“跨”的含义:比较文学研究的视野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之必备特性;特殊视角和特殊方法,甚至是研究者的心态。

第三、跨民族、跨语言和跨文化是相互联系,在内容上有所重叠的。

第四、跨文化指的是跨越文化体系,直指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

第五、跨学科研究中比较把握好“跨越”的限度。

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互相影响、渗透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阐发、互相印证的关系。

不仅是双边,甚至是多边,多学科结合研究。

“跨民族界限”解读“怎样理解“国界”问题跨民族的两大含义:一、把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的研究加以区别二、囊括多民族国家内部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A、民族文学概念:按照民族区分的文学。

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反映本民族的独特的历史传统、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的文学。

B、国别文学:政治性的地理概念相区分,同一国家居民可能是同一民族也可能是多民族构成。

C、世界文学概念:有多种解释。

这里所指的是,马克思与歌德的见解。

世界文学是他们对文学未来的一种远瞻,指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在这个阶段里,早先割裂的状况必将消除,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的综合体。

总体文学:两种或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和一般规律的研究。

(虽是一种整体研究,但最终指向文学的理论层面,而且没有规定一种比较研究方法。

)如镜子,悲剧、神话、多余人等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1.不互相对立,也不互相代替。

各民族文学共同构成了世界文学的整体。

2.世界文学的到来并不是民族文学的消亡,相反,世界文学是以民族文学的繁荣为基础。

3.民族文学的稳定性,独特性与差异性,差异不可能消除。

4.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学还会发生碰撞与冲突。

5.首先是民族的,其次是民族中有特色的。

6.民族文学要走向世界文学要相互理解,不能曲意迎合。

3、方法论层面:平等、真诚文化对话与交流文化交流要有平等的态度与真诚的对话。

找到双方都能理解的新话语,共同的话题进行多视角与多层次的讨论。

对话与对峙:摆脱西方中心主义与本位主义(本土主义)互相尊重、互相依存坚守自己的民族性身份对峙与对话: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位主义1、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在比较文学中,怎样对待异国文学与异质文化:一方面,我们不可能采用一种完全中立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因为每一比较文学研究者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视域和看问题的角度。

另一方面,其他民族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并不一定要附和这种“欧洲中心主义”,而且,欧洲人也不要认为他们自己的视角就是惟一正确的视角,倘若如此,这就可能转变为一种惟我独尊的种族中心主义了。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一方面研究者必须坚定地保存自己的民族身份,从自己民族的独特视角出发去研究其他民族的文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其他民族文学的独特性,避免用自己的观点来曲解其他民放的文学,也就是说,自我和他者的关系是某种相互依存、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2、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是比较文学的障碍第一,西方中心主义是指一种以西方文化为中心来理解他种文化的思想方式。

具体地说,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为两种形式:一是西方人对于自身文化的扩张,二是其他民族对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第二,本土主义是指一处与西方中心主义相对立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或称为文化保守主义。

本土主义既是一种文化孤立义,又是另一种文化中心主义。

采用对峙的态度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必然导致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而且,它们从根本上颠覆了比较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比较文学的确立和发展必须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这就是必须从根本上摆脱比较文学研究中的对峙态度。

3、对话是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第一文学研究中的对话:首先,对话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操作方法,它是一种话语形式:即用“非我的”和“他者的”眼光来看待所研究的对象,把不同民族的文学视为各自独立的、各具特色的、相互平等的,能够展开对话的双方,对话主张破除一切形式的中心主义,实现各民族文学间的友好交流。

其次,对话作为一种具有哲学蕴涵的视角和态度,它是一个理性概念:即对话这一概念具有抽象意义上的哲理意味,它指向平等,开放、无中心、非定型等理论特征。

第二对话的必要性。

首先从广义看,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所强调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对话的必要性产生于当今世界的种种变化。

其次,从狭义上看,对话的必要性还体现为,它是比较文学研究摆脱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之后的必然选择,它关系到比较文学确立和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

对话的可能性:充分强调对话的哲理内涵,有意识地把它他作为一种视角。

对话是否平等,看对话的主体与自我能否主动地把他者也当作主体来看待,并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另一个自我,然后在“我们”这个集体中寻求“共在”的生存。

第二章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伏尔泰写有《论史诗》(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欧洲各民族史诗),被西方批评史家称为“比较文学的理论先驱”德国赫尔德写有欧洲多民族的民歌选集《民歌》,被法国早期比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称之为比较文学的真正的创造人。

勃兰兑斯:19世纪浪漫主义影响研究集大成者《十九世纪文学的主要潮流》二学科形成的标志19世纪70-90年代,比较文学产生了。

(每一个举一个例子)1,比较文学杂志出现。

1877匈牙利梅茨尔《总体文学比较报》,1887年德国科赫《比较文学杂志》及《比较文学史研究》2,理论着作问世。

1886年波斯奈特《比较文学》3,课程入学堂。

1870年,俄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创立总体文学讲座,1871年,意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办讲座。

同年,谢克福德在康奈尔大学创办“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1892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讲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