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调研报告为学习借鉴其他高校产业学院办学经验,加快推进学校产业学院建设,2016年3月2日,曾文华副校长带领发展规划办、科研处、教务处、对外合作交流处有关人员一行7人,前往福州大学调研,主要调研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办学模式。
福州大学副校长王健主持召开座谈会介绍相关情况,福州大学发展规划与“211工程”建设办公室、科技处、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紫金矿业学院、教务处等部门学院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
会后,考察组一行还参观了紫金矿业学院,深入了解其办学情况。
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紫金矿业学院简介紫金矿业学院由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成立于2007年,是一所重点以培养高层次地矿专门人才的全日制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新型学院。
它的创建充分体现了福州大学面向社会开放式办学的先进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福州大学联合社会资源、拓展办学渠道的典型范例,更是福州大学面向社会办学的开放式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2007年1月17日,鉴于当代矿业产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地质、采矿人才的需求,福州大学与紫金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就联合筹办紫金矿业学院事宜达成共识。
2007年3月16日双方共同就创办紫金矿业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6月6日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正式揭牌成立。
专业与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国家特色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以及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均列入教育部首部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拥有“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地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点。
师资队伍与办学规模。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2人,其中97%有博士学位,7人有博士后研究经历;教师中有正高职称5人(含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各一人),副高职称12人。
企业“双师型”教师55名;在校全日制学生500多名。
办学条件。
学院分为旗山校区(本部)与上杭教学基地两个校区。
本部大楼建筑面积7375平方米,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实验室有福建省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22个,还建有地矿陈列和图书资料阅览室,拥有专业书籍近万本(册);上杭教学基地有6个专业实验室,总面积1366平方米,实验设备约537万元,各类标本49套、约5739件;还拥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
另外,在紫金矿业集团及其它矿业行业、企业建立教学实习基地20多个。
对外合作交流。
建院以来,学院先后与意大利达努齐奥大学建立长期的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与美国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签订了选派地矿专业在校学生赴美学习的协议书;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洽谈了合作意向;与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签订了“合作办学、共同发展”意向书;与新疆阿勒泰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合作意向。
二、紫金模式校企合作创办紫金矿业学院,充分体现出“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的鲜明特点,简称“紫金模式”。
“紫金模式”教育改革代表着中国高等工科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度吻合。
(一)企业支持办学建设经费投入和基地建设。
学院成立至今,紫金矿业集团先后捐赠3500万元,用于支持学院的学科建设、设备购置、队伍建设、教学运行;同时,还每年提供100万元,用于优秀生源的吸引和师生的奖励、补助;另外,对签约的预就业学生还自助了全额学费。
紫金矿业集团已投资了1.5亿元,在上杭县集团总部附近,建起了我国首个校企联办的高级矿业人才培养基地——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实践教学基地。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福州大学和紫金矿业集团密切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措施,有效地推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目前学院已成功举办了两期企业“双师型”教师培训班,先后有55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初步形成了一支热爱教学工作、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熟悉教学管理要求的企业“双师型”兼职教师团队。
(二)企业参与办学过程建立学院理事会办学管理机制。
企业全程参与办学过程首先体现在采用理事会管理学院的新办学机制。
学院理事会由校企双方的有关人员联合组成,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和监督协调。
学院成立以来,已产生两届理事会,召开了11次理事会会议。
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企业参与制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方案以及参与招生计划和方案的制定并协助实施。
学院三个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养方案及时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而企业人员也参与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的编制。
“双师型”教师的教学与管理。
紫金矿业集团的“双师型”教师在上杭教学基地承担了《矿床成因模型》等24门专业课和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任务,以及学生暑期顶岗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的指导任务。
同时,集团管理人员也通过讲座形式,使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形式走向,传输企业文化。
制定《企业“双师型”教师聘用与考核细则》,每年初向企业人事管理部门提出“双师型”教师上岗需求计划,由其协调到位,学院还对工作优异的企业“双师型”教师给予表彰奖励,使他们的辛勤劳动得到校企双方的共同认可。
(三)企业检验办学成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论标准。
”建立由企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使企业及时对地矿类本科生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和适时反馈,在紫金集团的配合和帮助下,已建立起了一个由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估的工作方案。
该工作通过对选定个体的追踪调查,结合一定范围的问卷调查,了解各类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和建议,作为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依据,当前,这项工作还在进行中。
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杭教学基地上杭教学基地作为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是由紫金矿业集团投资建设的一个融教学、科研、生产实践、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是我省乃至全国唯一的一所高级矿业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
教学基地概况。
上杭教学基地于2007年底奠基开工,由紫金矿业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
教学基地占地面积51831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38373平方米。
教学基地内有完整的教学与办公综合楼、实验楼、博物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运动休闲场所等楼群。
此外,上杭教学基地内建有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低品位难处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实验室”。
教学基地于2010年2月23日正式启用。
教学基地除了满足学院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需求外,紫金集团下属的矿业院、测试公司、博物馆也入驻基地,充分体现“产学研用”的密切结合,融教学、科研、生产实践、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依托紫金矿业集团下属各单位,尤其是东南地勘分公司及紫金山金铜矿,聘请集团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为学生授课,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传统意义的高等学校教学实践基地不同的是,上杭教学基地拥有独立的校区、一流的设施和一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及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拥有强大的企业作支撑,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生实践教学周期也相应加长,本科学生经过本部两年半的基础知识学习后,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下学期的整个教学活动都依托基地实施。
教学基地教学运行。
教学基地正式启用以来,学院已有2007级、2008级、2009级三届学生共293人次入驻教学基地,共完成48门课程学习任务,其中39门课程由企业“双师型”教师授课。
学生评教效果优良,也受到学校及学院教学督导组的充分肯定。
学院还依托紫金山金铜矿、武平紫金、马坑紫金、连城姑田紫金教学基地周边矿山企业完成各种实践活动,如认识实践、岗位见习实践、生产实践、毕业实习等。
教学基地管理。
由学院和企业联合成立了专门管理机构,学院在教学基地建立临时党支部和基地综合办公室,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合理的分工,负责基地的教学运行、学生教育、资产使用、后勤服务、安全保卫以及日常行政等各项运行管理。
教学基地的第二课堂活动。
学院着力加强教学基地的文化建设与思想工作,开展富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企业文化系列讲座、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文体竞赛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取得良好效果。
四、办学成就毕业生就业与质量。
2011年首届73名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就业质量高,其中有13人被985高校或中科院相关研究所录取为硕士研究生,考研成功率位列全校第一。
2012届毕业生103人,仍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其中考取研究生23人,位居学校前列。
2009级107名学生中已有50人预就业。
“紫金模式”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高,工程能力与创新创造能力,毕业生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
首届07级毕业生就业一年来,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表现出“能吃苦、适应能力强、一毕业即能上岗”的特点。
预就业。
学院按照地矿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预就业模式。
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可以与以紫金矿业集团为主的用人单位签订“预就业”协议,签约学生不仅可以得到用人单位的学费资助,还可在寒暑假到签约单位实习,提早对岗位工作和企业文化进行了解,且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在预就业单位进行。
“紫金模式”被称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对于国内地矿专业,乃至工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有着积极的启发和重要的借鉴作用。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网》先后对“紫金模式”予以宣传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