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加强实验教学,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动手能力。
初中物理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小实验,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只要教师做实施素质教的有心人,对它们合理的加以应用,一定会在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何进一步弄清各类实验的特性和作用,并把它们和谐起来,使它们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发挥最佳功能,我认为应做做到以下几点。
一、使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初中物理教材中,许多重要的定律、概念、公式都是通过实验推理出来的,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如光的反射定律、二力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等。
学生由于亲身经历和学识限制,对书本内容不可能一听就懂,并且会怀疑其客观性。
而实验就起了帮助他们发现规律,掌握规律,理解获取知识的桥梁作用。
所以,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做好一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切忌不做实验或少做实验而讲实验。
因为单纯的讲实验,便贬低了定律、概念的客观真实性,学生也难于理解和接受。
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必须把准确无误的物理现象清晰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每个学生看清楚,使学生确信定律、概念的客观性。
二、培养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学生识别和应用实验仪器的能力不仅是学生正确完成物理实验
的保证,也是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需的最基本的能力,如生活中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无不需要这方面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
所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
学生分组实验,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条件许可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效果一定会更好。
总之,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
”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让学生多动手。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
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让学
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2.让学生都动手。
在上分组实验课时,秩序井然,实验结果(结论)正确,而在实验考查时,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老师只注意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因此,老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每次以一人为主,其他为辅,轮流做主,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
四、物理实验要体现趣味性
物理实验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因此如何增加物理实验的趣味性,应成为我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为此,我创设了“趣味实验”、“课后小实验”等新的物理实验形式。
“趣味实验”系列:是指以生动、鲜明、新奇的实验现象来引发学生兴趣的一类实验。
如声现象中的“木条听诊器听心跳声”,“土电话传声”,“自制水瓶琴”等;光现象中的“用水透镜点燃火柴”,“自制简易潜望镜”,“自制三色陀螺演示光的合成”等;热现象中的“纸锅烧水”,“人造小雪景”等;电现象中的,“用一段漆包线和一个永磁体自制小电动机”等;力现象中的”,“吹不落的乒乓球”等。
“课后小实验”系列:是指由学生按老师的布置在课余时间独立完成的一类实验,实验器材多为日常生活用品或学生自制的器材。
如“利用回声测教学大楼与你的距离”,“用自制三棱镜观察太阳光的色散”,“自制水果电池”,“自制简易滑动变阻器”,“用注射器自
制潜水艇模型并演示其沉浮过程”,“自制密度计测盐水密度”等等。
五、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要体现实用性
在设计物理实验的指导思想上,尤其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教给学生“有用的物理”。
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使学生在生活中时时感觉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有利于学生理解物理的本质和价值。
本人认为以下几个做法可以体现物理实验的实用性。
1.选取学生日常生活用器作为实验器材,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感到物理并不神秘,就在我们身边。
2.选取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物理现象作为实验素材,学生熟悉,内容丰富,易于选取。
六、注重边学边实验的原则。
几年来,我认真调查研究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我发现在做演示实验的基础上。
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改革。
同时我又发现,
在学生物理分组实验中,常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多,仪器少,实验中常出现“男同学抢着做,女同学怕动手;成绩好的积极做,成绩差的旁边坐”的倾向;二是由于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采用边学边实验的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以物学理,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
由于边学边实验课不同于学生分组实验课,其教学形式如上课,一般不允许随便走动,互相抄袭,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逼”得学生人人动手、动脑学习,容易纠正学生实验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总之,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物理的机会,以物学理,以物懂理,更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这些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正是现代教育思想所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