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的内涵及基本职能?定义:被普遍接受的用来支付货款和债务的一般等价物,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金融资产。
货币的职能1. 价值尺度:指货币能用来衡量和表示一切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将其转化为价格从而可以方便地把不同类的商品进行比较。
2. 流通手段:指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是为商品世界充当交易媒介,使所有的商品通过它进行交换。
简单概括就是“卖——货币——买”的不断循环。
3.支付手段4. 贮藏手段:指货币暂时退出流通处于静止状态,作为财富代表被储藏起来。
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贮藏可以作为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多出来的货币就会被贮藏起来;流通中的货币不足,被贮藏的货币就会重新进入流通。
随着现代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退出流通,人们普遍地采用银行存款和储蓄的方式来储存纸币。
但是这时被贮藏起来的纸币却不能再起到调节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蓄水池作用。
5.世界货币:指货币跨出一国范围,在世界范围内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的职能。
2.货币供给层次是如何划分的?以什么为依据?这种划分有什么现实意义?(一)几种划分美国和IMF的M系列1. IMF的划分M0=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2.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3。
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等。
中国的M系列1.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信托类存款2. 其中,M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广义货币量。
M0最窄意义上的货币。
M1流动性仅次于M0,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
——狭义货币供应量,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流动性偏弱,反映了潜在的购买力。
——广义货币供应量M2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二)依据(1)流动性的强弱;(2)与经济的相关性;(3)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三)划分货币层次的的意义:便于考察各种具有不同流动性的资产对经济的影响,并选定一组与经济关系最为密切的货币资产作为中央银行控制的重点。
具体而言:(1)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2)促使各类金融机构的创新和相应反应。
3.简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的基本观点:货币需求函数稳定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长期内,产出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决定,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货币供应量引起名义国民收入的变化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调节经济的作用弗里德曼现代货币数量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的不同点:(1)凯恩斯所考虑的仅仅是在货币和生息资产—债券之间的选择,而弗里德曼所考虑的资产选择范围则要广得多,它不仅包括货币、债券,还包括股票和实物资产。
(2)凯恩斯把货币的预期报酬率视为零,而弗里德曼则把货币当作一个会随着其他资产预期报酬率的变化而变化的量。
(3)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受未来利率不确定性的影响,因而不稳定。
而弗里德曼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并不敏感,强调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
由于恒久收入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所以受恒久收入支配的货币需求也是相当稳定的。
(4)二者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非常重视利率的主导作用,认为利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变动,最终必然影响货币需求。
而弗里德曼则强调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主导作用,认为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
(5)由于上述的分析,导致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在货币政策传导变量上产生分歧,凯恩斯主义认为货币政策传导变量是利率,主张相机抉择即逆经济风向的货币政策.而货币主义则坚持认为货币政策传导变量是货币供给量,主张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4.简述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认为,人们有了货币收入后,将进行两个抉择第一选择:消费和储蓄的比例。
这是时间偏好的选择第二选择。
储蓄中是现金形式与购买国债形式的比例。
(假设金融市场只有两种金融资产)凯恩斯认为,货币具有完全的流动性,而人们总是偏好将一定量的货币保持在手中,公众持有货币的动机有三:交易性货币需求;投机性需求;货币的预防性需求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r)式中,M表示货币总需求,M1表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与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合称“交易性货币需求”); M2表示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也称“投机性的货币需求”);Y表示收入;r表示市场利率;L1表示M1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L2表示M2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
L=L1+L2=f(Y)+f(r)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是收入(Y)的增函数,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减函数5.影响利率的因素有哪些?6.什么是基础货币?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货币基数”。
我们可分别从其来源和运用来理解它的含义。
从基础货币的来源来看,它是指货币当局的负债,即由货币当局投放并为货币当局所能直接控制的那部分货币,它只是整个货币供给量的一部分;从基础货币的运用来看,它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包括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二是通货C(潜在的准备金)。
基础货币(monetary base) B= R + C影响中央银行控制基础货币的因素:银行的贴现贷款需求;政府的预算赤字;中央银行稳定汇率的目标;其他因素:在途资金等。
7.什么是货币乘数?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货币乘数,也称货币扩张系数,是用以说明货币供给总量与基础货币之倍数关系的一种系数。
现代货币供给决定模型的基本模式: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即 M=B ·m 。
流通中的现金C 和支票存款D 保持固定比例(现金漏出率):c=C/D 通货比率支票存款转移率固定:t=非交易存款TD/D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rr ,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rrt 。
超额准备金占支票存款的比率为e.银行的总准备金是R基础货币:B=R+C货币供给M1:M=D+C总准备金:R=(rr + rrtt + e) D货币供给M1的乘数:1t c m rr rr t e c +=+++ 8.什么是利率市场化?为什么要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利率市场化:指利率由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且这种市场化的利率就是市场均衡利率,但在一定程度上要受政府的调控。
利率市场化不是利率自由放任的同义语,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如制定利率政策、确定基准利率、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对利率进行间接、宏观的调控。
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或实质是金融机构能够对信用风险有自主定价权,而金融市场客户能够对信用风险有自主选择权。
9.商业银行的业务有哪些?分别包括什么?商业银行如何进行管理?一、负债业务企业存款: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借入性负债:银行同行拆借,向中央银行借款,证券回购协议,发行金融债券,向国际金融市场借款银行资本二、资产业务1.现金资产现金是银行的一线准备,开展业务的重要保证;流动性高;盈利性很低(1)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按法定比率上缴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超过法定准备金的部分库存准备金:商业银行自己持有的现金准备(2)应收款项(3)存放同业款项2.贷款(文字、图示:依据课件自己写、画)3.证券投资(文字:依据课件自己写)三、中间业务(国际上称为表外业务)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是指商业银行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的经营活动。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判定标准,表外业务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关系紧密,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即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主要包括:1)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担保、备用信用证、贷款出售、保证、赔偿等2)银行贷款承诺类资产出售、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信贷业务3)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业务期货、期权、互换、远期广义的表外业务除包括狭义的表外业务之外,还要包括结算业务、代理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信用卡、代保管业务和信息咨询业务等。
在传统上,我国商业银行把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业务统称为中间业务(Mid-business),即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的各类金融服务,从中赚取手续费或佣金的业务活动。
商业银行的管理(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二)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四)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10.为什么要有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职能有哪些?为什么要成立中央银行?1. 统一货币发行权的需要2. 票据清算的需要3. 充当最后贷款人的需要4. 金融监管的需要(一)中央银行的职能对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归纳与表述各有不同。
一般的、传统的归纳是表述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三大职能。
发行的银行1. 所谓发行的银行就是垄断银行券的发行权,成为全国惟一的现钞发行机构。
2. 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的现钞都由中央银行发行。
硬辅币的铸造、发行,一般也多由中央银行经管。
银行的银行1. 存、放、汇——同样是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内容,但面对的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2. 集中存款准备3. 最终贷款人4. 组织全国清算国家的银行指中央银行代表国家贯彻执行财政金融政策,代理国库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对国家财政给予信贷支持;——管理外汇和黄金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金融管理法规11、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调控中介目标是否适合、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