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离子反应第1课时教案

普通高中人教版化学必修1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
南宁市第三中学杨恒建
一、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节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分为两部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本节课介绍第一部分。

本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

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实验、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体系看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方法的补充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必备技能,是中学生现在及至以后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的知识和能力的重点。

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

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且正确而又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化学(第十单元)中,学生已做过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对溶液导电原因有一定得了解。

在此之前,学生刚刚学过物质的分类这一节课,对分类的方法也有了一定得了解,这样子就能够更为清楚得了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概念及其分类,同时可以认识物质除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外,还有其他类型,使电解质之概念了解更为完整,进而对之后电解的知识能够比较容易得接受。

学生能够归纳收集自己通过相关途径积累的知识,结合新课标的学习和教学评价,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提出疑问,进行交流、讨论、辩论,初步具备化学知识积累研究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
2、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3、通过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比实验“几组物质的导电实验”,初步学会形成概念的分析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电离特征得出酸、碱和盐的定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电解质的概念、电离方程式
教学难点:电解质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对比、设疑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音乐盒、常见的酸、碱、盐和蔗糖等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1课时)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电离
2、电离方程式
1)配平
2)正电荷数等于负电荷数
3、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水溶液或熔融化合物非电解:水溶液和熔融化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