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海德格尔〃爱智论坛第四章现象学运动第三节海德格尔‚此在与时间‛里面所画的表格(126页):时间性此在的存在之存在状态过去沉沦态现在抛臵态将来生存态先行于……的存在――生存――将来Sorge:已经在……的存在――被抛――曾在寓于……中的存在――沉沦――当前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很高兴不经意间找到了五维时空坐标系的发明者wdek先生.我对您挑战权威的勇气和持续钻研的耐性表示钦佩,不过我不得不指出的是您在建立整个体系之前的假设的逻辑性错误.您关于光速的相对性的探索的起点恰恰是先假定光速不变---也就是说您其实是在与爱因斯坦所采用的理论建立的基础相同的对于光速不变的假定上开始推论光速的相对性的.如果推导的结果指向与实际结果(实验的可重复验证的结果)一致,那就与您的初衷相悖,反过来证明相对论的基础是牢固的.如果情况相反才能说,相对论错了----但是(我只粗略的翻了一遍您的著作,但是并不妨碍我理通其中的逻辑性证明过程)这却是您极力避免出现的情况.您的推导过程也许在数学上可以成立(在某些情况下),但是因为您的前提与结论是完全相反的,这里就不可避免的有逻辑错误.我读到您的著作也纯是偶然,我首先读到了关于五维时空坐标系的论述.对于您在五维时空坐标系加入的那个t坐标,我当时的感觉是海德格尔的时间性的物理应用.这是令我震惊的.因为这样做无疑是把海德格尔的纯粹个人体验式样的时间与物理学根植于的对应于客观世界的理论体系中的时间臵入同一模型中(且不论这个模型的现实可能性)加以考察.这同样是一种逻辑混乱.因为海德格尔是不相信"流俗的"时间观念的,而这个流俗的时间观念却是自经典物理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所一直沿用的,尽管我们根据相对论来看这个经典的时间观念必定要受到怀疑.我认为您的错误就在于将海德格尔的本己概念移植入科学.有时间的话,我将继续说明这种做法之所以不能成立的根源所在.时间与变易、变化或运动有关,人们所持的是一种空间化的时间观念。

注:空间化的时间观念:外时间而已------------------------------------因此,借用现代宇宙论的说法,Dasein的时间是一种‚有界无限‛的时间。

注:‚有界无限‛:‚无界限的有限‛。

首先是有限,在有限的基础下有一种无限。

------------------------------------Dasein的无限性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它都是可能之在,它存在着就保持其自身为可能之在。

注:即认识无限尔。

------------------------------------一个在者总要‚出离‛自身变成他物――变易,但是在者不可能保持住‚绽出‛且总是在‚绽出‛。

‚出离‛:‚必然性的出离‛!变易:‚变易‛!------------------------------------人的理想――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理想――就是超越时间,超越有限性。

注:超越时间,超越有限性:超越时间不等于超越有限性。

这里首先要廓清,‚超越时间‛所指的乃是超越流俗的时间,即异化的外时间。

现象学派的海德格尔谈‚超越时间‛,应当是超越到‚内时间‛中去。

而当他在《时间与存在》里提出‚四维时间‛的时候,我们就应当得知,这里还有另外一种超越,因为四维时间不等于内时间。

‚维度‛即是一种限度,因此四维时间首先是一种有限。

‚超越时间‛,当它最终超越到四维时间中去的时候,它恰恰是超越到有限,而它所要超越的,则是无限(不论内时间还是外时间,都各自是无限。

)。

------------------------------------这种时间是Dasein的时间,不过不要以为这种时间是主观的,恰恰相反,这种时间是真正源始的时间。

注:为什么说这种时间是真正源始的而非主观?我们说这里道出内时间的本质:作为‚内‛时间,它却赢获一种本体的地位,这就是现实!同时,当内时间异化为外时间,就是说本体异化,异化为虚无。

另外,当内时间流于肤浅解释,即当它流于主观时,它似乎也成为一种异化。

因此说,主观和客观各自是虚无。

存在总是和无相对,当巴门尼德说‚它是,它不可能不是‛时,就传达出了永恒的真理:‚它‛——本体,必然性,变易;‚是‛——出离,出离为现实,获取内时间;‚不可能‛——非存在,无限,虚无,惟有限可能,无限则不可能;‚不是‛——非现实,经验,虚无之绽放。

现有一个问题请教:你在《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说:"此在与世界浑然天成、水乳交融,无分彼此,这是一个主客未分的源始境域。

"我的理解,你是不是说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不再区分主体客体,主客不分了?这个区分消失了、解决了?还是另有说法?请解释一下可以吗?Dasein‚此在‛似应做‚本是‛理解为佳。

‚本是‛是加冠词的‚这一个是‛,即亚里士多德to on hei on(作为是的这个是)中的to on。

能成为‚本是‛的必已有一个‚我‛在其中了,因能作为是者存在的都是一个‚我‛。

但海德格尔不用‚我‛,而用Dasein,以去除唯我论的人称性。

因为是‚我‛才有时间性。

当我们用‚是‛来谈论对象时,乃是在‚是‛的领会中,把对象就其本身看成了‚我‛,更确切地说,是在‚我‛的敞开中让对象‚是‛。

黑格尔也说‚实体即主体‛,海德格尔比黑格尔有更进一层的意思。

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归结于宾词,海德格尔的Dasein则真正落在主词上。

乾去坤来,就其生生而言,人在其中而有乾坤,乾坤之去来在人之生存,此生存乃唤上前来地唤回到心性之与天地参成己成物之缘起相生与共的如如而在。

时中之及物及人展开的空间,即时中及物及人的感性之实际境遇的质量之间的空才呈现出来,但是这个空是通达在场者的天地神人之生成游戏被领会到的。

因此,这个时中与感性境界的不二之体用,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本真的能在。

人就其缘起相生之共在的生生而言天地宇宙之一,就人在其中流行之用谓之用之本性,这个本性的呈现在人之生,这个具体的生自死之际遇得到领会。

因此,人的这个整体性建立在死亡之领会而能在上,本真之能在因为有死而获得自身的整体性,整体性的向死而生的本真性质在寓于之中得到解释,即被抛在……中之去和沉沦之路,即儒家之与天地参成己成物之相生与共之缘起而生的生生之大化流行及其滞留状态。

这是一个纵之大化流行的天命以及横之绽放和展开。

就后者而言前者之用而呈现其体的不二性质。

万物以此为性为心而生的感性,包括感应感知而为性。

人是因为已经在天地之中而不得不与天地参获得成己成物之将来,首先是这个乾知大始的势力运动在并已经促成了自身之先行,并为自己的生之操心之操心活动把最为本质的已经在着的朝向将来之去呈现出来,这就是朝向将来的曾在的生生之意。

在这点上他获得缘起与共之相生而去的不得不的自由,或天命之性,由心意气堕入沉沦之凝聚的及物及人之来的当下绽放展开。

但是感性经验至此而有领会认知的滞留,由此滞留的感性经验执转的话人就为感性经验把心意气之随缘起相生之性一起凝固在此而无彼之此。

这是科学知识的根基,同时也是生之沉沦的历史之路的形态。

只有在此根基上才谈得上后来黑格尔说的异化,但是其扬弃的力量仍在,只是被遮蔽了。

这是中国思想中道家损之又损以及孟子之求放心或阳明之致良知或佛教的空无之性的追求根据,其遮蔽澄明的张力在此显示出现实常人的孔子之曰的意必固我,以及感性之滞留而起身的躯壳之念,甚至在此有康德之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的统一和对立,以及世界之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之概念的审美共同感之领会通达到的实践理性之自由意志,执转为科学知识状态下的心物现象而归为心物之在其自身的区分期待的统一。

所谓在我上者灿烂之星空,位我心者道德之律令以及第一批判中的辩证法之存在论上的根据导致的活动在思想上的演绎。

未知死,焉知生?对曾在的无法把握,对将在的不可把握而至的Sorge,海氏其实关注的是此在的现在——现在之生存。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海德格尔〃- 西方哲学与文化- 爱智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加入登录会员搜索※论坛聚合※※哲学在线※※人大哲学院※帮助爱智论坛» 西方哲学与文化»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40 ‹‹1234›› 发新话题发布投票发布商品发布悬赏发布活动发布辩论发布视频打印《存在与时间》中的时间观(1)lilaohai 初级会员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11#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1 23:42 只看该作者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显然是以‚将来‛来统摄‚当前‛与‚曾在‛的,但在后期是不是更注重本真的‚当下即是‛?如果更多的从‚将来‛来理解时间性和存在的意义,那么,对于存在的意义,就只能去追问,去迎候。

只能处于可能性之中,而难以把捉到手或者说进入其中。

只有在本真的‚当下即是‛中,才真正进入存在本身,进入真理之中,进入Ereignis之中。

UID619 帖子59 精华0 积分181 威望0 点阅读权限30 在线时间0 小时注册时间2002-12-30 最后登录2005-9-30查看详细资料TOPhydlily 贵宾发短消息加为好友当前离线12# 大中小发表于2003-1-12 00:31 只看该作者简析《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首先需要说明,海德格尔的思想在30年代出现了某种转向,此后,他始终通过各种方法尝试直接由存在本身出发思考存在,放弃了Dasein这一中介,对于时间的研究也力图从时间本身出发。

如果说SZ《在与时》中,海德格尔明确以‚将来‛为核心考察时间及时间性;那么ZS《时与在》中,他似乎是从作为在场状态的‚当前‛以及使当前敞开的‚切近‛出发,考察曾在和将来,而把切近作为本真时间的第四维。

为什么有这样一种出发点的转换?这是否意味着海德格尔放弃了‚将来‛或‚可能性‛的优先地位?我们认为这种转换出于两个原因,一,两个时期所强调的重点不同:SZ中他强调Dasein的筹划、先行到死、良知、抉择等等,所以着眼于将来;而ZS中,他意图将时间与存在都还原为更源始的Es,强调在场状态和敞开领域,即二者共属一体的本源领域,因而突出作为‚让在场‛的‚当前‛。

二,SZ中海德格尔以去存在的Dasein区别于现成的存在者,再三强调去存在的可能性,以求‚反转‛、‚克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ZS中,他要通过透视本真的时间,要不顾及存在者思考存在,从Ereignis处思考存在的本己境域,从而跨越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