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恩施特色民居建设

恩施特色民居建设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院系:公共管理姓名:冉茂姝学号:2012213079目录一.现状描述 (3)二.民居介绍 (3)1.有一种建筑“天人合一” (3)2.结构 (3)3.特点 (4)4.艺术价值 (4)三.恩施地区民居保护现状 (4)1.大型民居群的保护 (4)彭家寨庆阳街里话风情 (4)土司城―聆听历史回音 (5)2.小型散居吊脚楼保护问题 (5)四.特色民居的发展 (6)五.总结 (7)一.现状描述我的家乡恩施地处武陵山区,是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土家吊脚楼是当地的特色民居。

当地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当地的特色民居,民族风俗,特色小吃,自然风景有机结合起来。

随着宜万铁路的开通,恩施州的也经济迅速活跃起来。

恩施州的发展主打旅游业,辅之以环境友好型制造工业。

很好的处理了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吸引了外来游客和商家到恩施游玩和投资。

二.民居介绍1.有一种建筑“天人合一”吊脚楼是建筑群中的小家碧玉,小巧精致,清秀端庄,古朴之中呈现出契合大自然的大美。

它是一个令人忘俗的所在,散发着生命的真纯,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

身临其境,俗世的烦恼会烟消云散,困顿的胸怀会爽然而释。

如果对大城市的奢华和浮躁感到厌恶,应该切身地去体验吊脚楼所呈现的“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泛舟静静流淌的江水中,欣赏两岸错落有致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每个人心里都会生出莫名的感动——这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创造的杰作,时光赋予了她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吊脚楼网的寓意就是来自这里的。

在这里你不会被时间追赶,不会让思考留下的伤口吞噬了快乐。

2.结构吊脚楼,也叫“吊楼”,为苗族(贵州等)、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

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

依山的吊脚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

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

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

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

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

3.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4.艺术价值土家吊脚楼窗花雕刻艺术是衡量建筑工艺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有浮雕、镂空雕等多种雕刻工艺,雕刻手法细腻,内涵丰富多彩。

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现农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孙、有的记录风情。

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歌舞竞技、神话传说,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吊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

三.恩施地区民居保护现状1.大型民居群的保护彭家寨庆阳街里话风情享有“土家吊脚楼的典藏,武陵土家的绝唱”美誉的彭家寨,有全省唯一保留苗族语言的苗族聚居区小茅坡营苗寨,有全州唯一一条保存完整的古街——庆阳街,还有椎牛节、赛龙舟、八宝铜铃、宣恩耍耍、薅草锣鼓、滚龙莲湘。

宣恩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湖北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之乡”。

2008年,宣恩县旅游局聘请华中科技大学编制了新旅游发展规划——《宣恩县209民族风情走廊控制性规划》。

同时,编制了庆阳街和彭家寨两个景区的控制性、保护性规划。

此后,宣恩县先后投入数千万元,对彭家寨景区进行了修复和保护性开发,改善了景区的可进入性;实施了庆阳街河堤保护工程。

2009年12月,彭家寨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通过初审,计划于今年初开工建设,将建设成为中国土家第一寨;而庆阳街景区因其独特的建筑文化、运输文化、商贸文化及集镇文化,将被建成“武陵山区土家商贸文化第一街”。

209国道穿过宣恩县,庆阳街、彭家寨分属两端,一线串珠。

近年来,宣恩县按照全州“一个中心,两条走廊”(以州城为中心,建设北四县清江山水画廊和南四县民族风情旅游走廊)的旅游发展布局,着力建设沿209国道民族风情走廊。

宣恩旅游规划由“一纵一轴”发展到“一轴两翼”——以贡水河为开发轴心,以庆阳坝、彭家寨宣恩209民族风情走廊建设为两翼,以七姊妹山、洗草坝、龙狮旅游区自然观光旅游为补充,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力打造在武陵山区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休闲娱乐之都”。

土司城―聆听历史回音建筑恩施土司城,旨在以此为载体,历史地再现土家族地区土司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反映土家族的历史渊源,展示土家族古老而淳厚的民风民俗。

包括门楼、侗族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12个景区30余个景点。

恩施土司城市近期修建的土司建筑,城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的建设及其城市周边挖土不止,对城墙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土司城的其他建筑保护良好。

政府既可以通过景区门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又可以以土司城作为传播土家文化,建筑文化的一个门户。

2.小型散居吊脚楼保护问题吊脚楼在恩施各个乡镇都有保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

很多村民或盖新房,或进城买商品房。

由于传统吊脚楼都是依山而建,就地盖房的居民往往不会选择拆旧房盖新房。

所以吊脚楼在恩施地区还是很容易找到的。

由于年久失修,村中的吊脚楼破败不堪,往往只能依稀看到房屋的轮廓。

据我所知当地政府并没有对散居吊脚楼出台具体的保护措施,也没有出台政策禁止拆除自家吊脚楼。

可能基于修缮传统吊脚楼没有太大的商业价值,而且恩施地区也推出了很多旅游景区,景区中的建筑往往是吊脚楼。

弥补了对散居吊脚楼保护的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宣恩的吊脚楼,一次我从恩施到来凤。

途径宣恩,沿途可以看到零零散散的分布着很多吊脚楼。

从外面看可以判断出那些吊脚楼还有人居住,但住户应该都是老人。

吊脚楼虽然建筑工艺简单,造价低廉。

很容易复制它到著名景区。

但作为特色民居,我认为还是原汁原味的好,政府还是应该加强散居吊脚楼的保护。

四.特色民居的发展宜万铁路开通后,恩施的旅游业得到的飞速的发展。

恩施政府着力发展自然景观和民族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旅游产业。

致力于在风景优美的景区建设特色民居,甚至村寨。

土家吊脚楼得到了很好的恢复和保护。

让外来游客见识和了解了吊脚楼,同时本地居民也在政府的带动下深入的了解了吊脚楼,加深了对传统吊脚楼的保护意识。

另外,政府在居民较多的公路边和景区旁也加强了特色村寨的建设工作。

采取政府补贴建筑材料,居民出工的方式鼓励居民对自家的平房进行特色民居装修。

完成后的村寨呈现出新兴的土家村寨建筑文化。

建成的住房兼具平房的卫生方便和吊脚楼的外观美观。

今年以来,建始县强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民居改造工程,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和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提高舒适幸福生活指数抓好基础设施建设。

在总结前几年建设经验与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中连片整体规划、与旅游产业、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紧密结合,整合资金各计其功,特色彰显与改厨、改厕,庭院、生态建设同步实施的工作思路。

一是在整体规划上,明确了今年改造1000户的责任目标,并集中于业州、三里、红岩、高坪、花坪、景阳等主要景区一带。

二是与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紧密结合。

如在高坪镇,民居改造主要围绕野三河、石门河景区开发在麻扎坪、大店子等村打造特色民居一条街,集中改造228户民居,建设自驾游接待中心,培植旅游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在花坪小西湖民族围绕进步村对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农家乐,要求“五有”:有民族建筑、民族特色菜肴、民族歌舞、民族装饰、民族文化宣传栏。

目前,已建的农家乐与旅游公司签约,作为定点接待点,改变了特色民居改造“住着特色房子,过着拮据的日子”的现状。

三是强调在今年民居改造中,除在外观上统一要求外,还要与改厨、改厕,庭院建设、生态绿化等相结合。

彻底改变房子亮,内部脏、乱、差,外面环境差的现象,让人进得来、住得下、吃得卫生、看得舒心。

四是今年在特色民居改造中进一步整合了资金,加强了部门的协调配合。

按照“投入增加,渠道不变,统筹使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的要求,整合相关部门资金,解决了资金投入不足的难题。

五.总结恩施政府采取规模建设大型吊脚楼建筑群,补贴鼓励居民建设平房和吊脚楼相结合的特色民居来保护并发展特色村寨。

不仅促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还使吊脚楼文化得以传承。

但针对已有的较旧的吊脚楼保护不足。

如果能够建立原始村寨保护村,发动村级机构保护修缮已有的吊脚楼,还原最真实的吊脚楼原貌。

恩施的特色村寨文化才会源远流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