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税收原理
第一节什么是税收
1. 税收的基本属性
税收的基本属性,同其他经济范畴一样,通常要从两方面来剖析:一方面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特殊规定性,即不考虑税收所体现的生产关系的差别,剖析税收的一般属性;另一方面是剖析不同社会或不同国家的税收的特殊性。
2. 税收的"三性"
税收的"三性"是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三性"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特征,是税收权威性的体现。
第二节税制要素和税收分类
税收制度:国家以法律、法规形式规定的课税办法的总和。
1. 税制要素
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
其他要素:减税、免税附加和加成、纳税环节、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违章处理。
2. 税收分类
现代国家的税制一般都由多个税种组成,各税种既互相区别又密切相关,依照一定的标准将各税种分别归类,是研究和建设税制的重要前提。
税收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很多,一般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1)所得课税、商品课税和财产课税。
(2)直接税与间接税。
(3)从量税与从价税(4)价内税与价外税。
(5)中央税与地方税。
第三节税收原则
1.税收原则及其发展
(1)税收原则的概念
一国设计、完善税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评价税收制度优劣、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治税思想的具体化和条文化
(2)税收原则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税收思想——
西方税收思想的发展
2、公平类税收原则与效率类税收原则
(1)公平类税收原则
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而平等征税又包括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两个方面的含义。
(2效率类税收原则
经济效率——税收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行政效率——税收征收过程的效率,可以用税收活动中征纳双方的成本衡量,成本越低效率越高。
3. 税收中性问题
(1)概念。
所谓税收中性,是指政府课税不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不影响私人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如果政府课税改变了消费者以获取最大效用为目的的消费行为,或改变了生产者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市场行为,就会改变私人部门原来(税前)的资源配置状况,这种改变就被视为税收的非中性。
(2)明确税收超额负担或称无谓负担问题是理解中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税收超额负担,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第四节税负的转嫁与归宿
1.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税负转嫁是指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
2. 税负转嫁方式
税负转嫁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前转和后转,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转嫁方式。
3.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一般规律
在价格可以自由浮动的前提下,税负转嫁的程度,除价格外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常因供求弹性的大小、税种的不同、课税标准不同、课税范围的宽窄以及企业所处行业地位等不同而各异,但是也存在一般性的规律:决定税负归宿的因素是供求双方的弹性对比情况,相对无弹性的一方承担较多的税负。
具体表现:商品课税比所得课税更易转嫁;课税范围广的商品税较易转嫁;对垄断性商品的征税易转嫁,对竞争性的商品课税较难转嫁。
4. 我国的税负转嫁
我国过去是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计划价格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税负转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都是不存在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不仅存在税负转嫁的动机,而且也具备了充分的税负转嫁的条件。
只要存在税负转嫁现象,它就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广泛的影响,而且可能发挥不同的效应。
因此,对税收转嫁问题不能回避和忽视,应当利用它的积极作用,限制或防止它的消极作用。
税负转嫁在我国是由于经济体制转换带来的新问题,也是我国税收理论和实践正在探索的一个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