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诗欣赏(韩佳慧)

古诗欣赏(韩佳慧)

定风波【宋】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

暖酥消,腻云享单(音duǒ)。

终日厌厌倦梳裹。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

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

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注释】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风味,是柳永“俚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恋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妇形象。

这首词真实地反映了少妇的孤独苦闷和离别相思之情。

上片,通过艳丽春光和良辰美景来衬托少妇的孤寂之情。

开头三句,写春回大地,万紫千红。

少妇因此反而增愁添恨。

这里暗示出,过去的春天她曾与“薄情”者有过一段火热的恋情生活。

次三句,写红日高照,莺歌燕舞,是难得的美景良辰,而她却怕触景伤情,拥衾高卧。

接三句,写肌肤消瘦,懒于梳妆打扮。

这和《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出爱情的坚贞不渝。

未三句,揭示出这位少妇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原因:“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

”至此,我们才发现,原来上片用的乃是一种倒叙手法,它不仅总结上片中的三个层次,而且还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的直接抒发。

下片,极写内心的悔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头三句,点明“悔”字,反映出这位少妇的悔恨之情。

继之,又用“锁”字与此相衬,烘托出感情的真挚、热烈与性格的泼辣。

在特别重视功名利禄的封建社会,一个闺中少妇为了爱情而敢于设想把丈夫“锁”在家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反叛行动。

这位少妇的举措,可以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林黛玉对功名利禄,对仕途经济的批判,而且与柳永《鹤冲天》词中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一脉相通的。

中六句是对理想中的爱情生活的设想和追求。

他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吟诗作赋,互相学习,终日形影不离。

结尾三句明确责示对青春的珍惜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

它与《诗经》中的爱情诗、汉乐府《上邪》以及敦煌曲子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等著名民歌,在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它不仅吸取了民歌的特点,保留了民间词的风味,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与上述几首著名民歌相比较。

可以看出,作者没有采取传统的比兴手法,也不运用客观的具体形象来比喻和暗示自己爱情的炽烈与坚贞,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抒写和咏叹。

词中,感情的奔放热烈带有一种赤裸无遗的色彩,明显地具有一种市民性。

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繁荣的客观反映。

这首词的另一特点是语言通俗,口吻自然,纯用白描,与柳永《雨霖铃》、《夜半乐》相比较,风格不同,昭然可见。

这说明柳永在向民间词学习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扩大了“俚词”的创作阵地,丰富了词的内容和词的表现力。

夜半乐【宋】柳永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

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怒涛渐息,樵风乍起。

更闻商旅相呼。

片帆高举,泛画益鸟(音yì)、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

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

岸边两两三三,浣沙游女。

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

叹后约丁宁竟何据!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

凝泪眼、杳杳神京路。

断鸿声远长天暮。

【注释】这首词,虽然也是羁旅行役与爱情相思交织在一起的作品,但写法上已与《雨霖铃》有所不同。

它写的不是别时的情景,而是集中描写别后的所历所见和自身的凄苦心境。

词中对绣阁的怀恋,对神京的遥望,不仅反映了词人“浪萍难驻”的飘零身世,同时也反映了他宦途失意后的不满心情。

本篇是柳永词中最长的词调之一,长达一百四十余字,是他用旧曲名创制的新声乐府之一。

全词共分三片。

这也是作者首创,在柳永以前的敦煌曲子词中,尚未发现有三叠的作品,这首词三片之间,有着明显的分工。

第一片写途中的经历;第二片写途中之所见;第三片抒发去国离乡的感叹。

受长调这一形式的制约,本篇艺术上的主要特点便是层层铺叙。

这首词的篇幅较长,布局谋篇便很自然地成为填词时需要突出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首词的成功之处,恰恰表现在这一点上。

很显然,这首词做到了构思完密,铺叙委婉,首尾连贯,脉络井然,使三段既有各自的重点而合起来又成为浑然统一的艺术整体,并且很好地传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活动。

前两片虽都写途中所历所见,但两片的分工,前后的呼应,不仅层次清晰,用笔亦极分明。

首片起笔写天气恶劣,衬托心情的压抑,中四句词笔一转,忽又出现“越溪深处”的清幽景象。

末五句高屋建瓴,概括地描绘出商旅往来相呼的热闹场面。

一片之中即多次转折。

中片记舟行之所见,先勾勒远景:酒旆,霜树、烟村;再涂近景:渔人鸣榔.游女浣纱、败荷零落。

这画面有远有近,有色有声,并且全由“望中”二字串起,巧妙而又自然地引出了第三片。

第三片触景生情:初念抛家漂泊,继叹后约无凭,终恨岁暮难归,结尾又缘情入景,以景结情。

全篇极尽开合疏宕之致,充分显示出作者安排剪裁之功,布局铺陈之力。

正如《嘉碧斋词话》所说:“此种长调不能不有此大开大合之笔。

”其次是景物描写,逼真细腻。

从唐、五代民间曲子词到宋初小令,虽然都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这一艺术传统,但比较起来,作者一般均较重抒情,即使写景,也因篇幅有限而显得比较粗疏,其中的景物往往只是感情的陪衬。

柳永进一步把融情于景的手法和慢词的铺叙手法结合起来,为情景交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他的长调把风景描写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逼真,并且能曲折尽致地展示他多愁善感的情怀。

例如,第二片出现的画面,处处都与作者“浪萍难驻”的经历交织在一起。

如果是一次简单的短程的旅行,又怎能有如此丰富多彩的所历所见?“酒旆闪闪”,与离亭别宴是那样容易引起客子的联想;“数行霜树”、“败荷零落”,凄清的秋色与羁旅之愁是那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词中,情景水乳交融,达到了高度的化境。

仅就第二片中的风景而言,不仅在柳永词中,即使在整个宋词之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佳作。

再次是语言清丽浅近,善于运用领字。

《夜半乐》在柳永词中本属“雅词”,但它却具有某些“俚词”的特点,其艺术语言多是从口语中精心提炼出来的,朴素生动,流丽自然。

如“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相笑语”等,吐属自然,活泼真纯,寥寥数语便历历如画,逸趣横生。

由于篇幅长,文字多,作者在适当地方使用领字(如“渡”、“更”、“望”、“念”等)不仅可以化密为疏,使全词松动而不板滞,且有上呼下应,绾结全篇,使整体更加谨严的作用。

最后是语言的音乐性。

柳永有许多作品是为乐工歌妓填写的,所以,他很注意文字的声韵与音乐旋律的配合。

他对语言的抑扬顿挫、双声叠韵、四声阴阳、去声入声、去上连用以及句中用韵等都十分讲求。

在《雨霖铃》一词的“说明”中,我们已有简单介绍,这里再讲一下去声字的运用,聊作补充。

本篇第三片“到此因念”以下四句,句句都有去声字,而“叹后约丁宁竟何据”八字中竟用了四个去声字。

去声有远扬发调与响亮警动的作用,这就使字的声韵与思想感情的表达完美结合起来。

词评家因此盛赞柳永“得音调之正”,这说明一个词人如果精通音律,对词的创作是有很大好处的。

鹊桥仙【宋】秦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工诗词。

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诗风与词风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简析】这是一曲纯情的爱歌。

亦抒情,亦议论,哀乐交织,天上人间融为一体。

尤其是末二句,使词的思想境界升华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成为词中警句。

无怪乎沈际飞评曰:"七夕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谓情长不在朝暮,化臭腐为神奇。

"踏莎行【宋】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裹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

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

工诗词。

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诗风与词风相近。

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简析】楼台的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在朦朦月色中隐没。

北望桃源乐土,也失去了踪影。

此刻,因受党争牵连而流放的秦少游,正被幽闭在郴州的一所旅舍内,漠漠春寒,惹人愁闷。

斜阳下,杜鹃声声,"不如归去"的啼,凄历辛酸,令人倍增伤感。

秦观南迁已过三年,北归无望,尽管驿站传来封封家书,但只是徙增离恨而已。

"梅花"、"尺素"堆积案头,仿佛是堆砌成重重叠叠的乡愁离恨"独怜京国人南去,不似湘江水北流",他想起了两句唐诗,那迢迢不尽的郴江,原本绕着郴山,却为何偏偏向北流入潇湘?----而我为何不能呢?江城子密州出猎①【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亲射虎,看孙郎。

④酒酣胸胆尚开张。

⑤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⑥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

⑧【注释】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

苍:苍鹰。

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

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

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

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

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

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品评1】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

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

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

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

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豪壮的词。

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