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作品赏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张大哥的守旧中庸性格 反映了在传统与现代冲 突之中,中国传统文化 的深刻危机,和巨大困 境。也意味着民族生存 方式的危机和困境。老 舍对老派市民性格的反 省和批判,也是在寻求 民族文化的新的出路。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带着人民艺术家的桂冠, 以巨大的热情为新中国唱 赞歌,竭尽全力地配合政 治运动进行创作。最后, 这种忠心的赞歌也没有得 到承认,在绝望之余自尽。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祥子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劳动过上 普通的生活,但是,他这种最普通的生活愿望也无法 实现。最后成为丧失了生活的信念,沦落为市井流氓 诬赖,甚至不惜出卖他人而获取金钱。 这里,老舍从两个方面去写祥子的悲剧: 一突出祥子的好人性格; 一突出是社会现实的不合理。 祥子是个好人,善良、勤劳、坚毅,而他的生活愿望 又是普通的。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普通的好人,在社会 里也无法生存。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她丑,老,厉害,不要脸……她把他由乡间带来的那 点儿清凉劲儿毁尽了,他现在成了个投娘们的人! (第6章) • 审美(前两者) • 生理(后两样)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虎妞是被老舍丑化的市民女性形像。 • 虎妞相貌丑陋,是个38岁的老姑娘。虎头虎脑,黑铁 塔似的,长着虎牙。道德上丑化,流氓成性。引诱祥 子,威胁逼迫祥子结婚。特别是用枕头化装成怀孕, 更是极端化的笔法。
老舍: 一个灿烂的开头 与无穷的遗憾
主要目录:
老舍及其文学风格 《骆驼祥子》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批判
二、祥子形像
三、市井风俗
四、大俗大雅的语言风格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老舍及其文学风格
• 老舍(1899-1966),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笔名老舍。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一个贫 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了艰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 的 生 活 理 想 是非 常保守 中 庸 的。 面 对 生 活 ,他 绝 对不会有什么“非分之 想” , 也 不 落 在最 后 。 他 不是去争取什么,而是小 心 谨 慎 地 守 住 眼前 的那点 实实在在的东西。没有雄 心 胆 量, 没 有 激 情 ,也 没 有 力 量, 有 的 就是 那种卑 微的精明 和算计。 他对儿 子 的 期 望 , 寄 托着 他中庸 式的“生活理想”: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理性胜于感情:
• 温柔敦厚的性格。 • 老舍本身比较平易、朴实,和蔼可亲,是绝对的好人。 这种性格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也是中正平和,这种性 格往往不容易思想深刻。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是这样 的性格,都缺乏深刻性。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非激情的创作状态。 • 虽然也存在着抒情性作品,但是总的来说,老舍不是 情感型的,他的创作基本上是非情感状态。鲁迅是激 情与理性混一,郭沫若是激情型,巴金同样激情,可 以说是青春艺术。有人说是“中年的艺术”。他往往 和对像保持一定距离,多观察外部,少返归内心。不 容易进入内心,就不容易把人性内在的东西写出来。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一、以人为本的社会批判
• 《骆驼祥子》在现代文学史上之所以成为一流的名著, 是因为它蕴涵着社会批判精神。它是典型的欧洲19世 纪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它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悲 剧人生,鞭挞了社会的丑恶黑暗和腐朽。 • 祥子的悲剧人生与社会现实是那种“循环互证”关系。 社会现实造成祥子的悲剧人生,同时,祥子的悲剧又 证明了社会现实的不合理性。这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的一个最基本的思想模式。
在风俗人情中探索市民文化精神,反省市民性格,寻求 新市民文化的方向。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对文化的宽容 • 传统文化是应当用筛子筛一下的,筛去了灰土,剩下 的是几块真金,这种真金,就是真正中国文化的真实 的力量。虽然也是旧的,但正是一种可以革新的基础。 • 对市民“俗”文化审视中的眷恋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疏离的思想。 • 超越一般的感时忧国而探索现代文明病源,致力于文 化批判与民族性的探索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骆驼祥子》
•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 性作品,也是现代文学中最 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作品 完 成 于 1936 年 , 最 初 是 在 《宇宙风》杂志上连载, 1939年出版单行本,在15年 里再版20多次。在40年代又 翻译成多国文字。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关于“文化”
• 一人群单位,有它的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生活 方式;假若我们把这方式叫做文化,则教育,伦理, 宗教,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至广,而 且变化万端。 • 文化视角、文化剖析与批评是老舍的重要特色 • 物化、制度、行为、心态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老舍小说可以称得上“北京市井风俗的百科全书”。 他构筑了一个庞大的北京市民生活景观,老北京的风 俗人情尽收眼底。 大杂院、小茶馆、小胡同、庙会、学校。 车夫、警察、暗娼妓女,流氓诬赖, 艺人,教师、职员、剃头匠,八旗子弟、拳师。 老舍观察市民生活的视角是文化,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的服装体现着他的 中庸人生态度: • “他的衣裳、帽子、 手套、烟斗、手杖, 全是摩登的人用过半 年多,而顽固老要再 思索三个多月才敢用 的时候的样式与风 格。”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为人处世的态度也是中庸调和的风格。 他有一种令人感到亲切和蔼的大哥风度。有很浓的大 哥味。 “张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总以为他的父亲也得管 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就这么足。”
他的大哥味,有热心助人,与人为善的一面,但是, 另一方面更有一种圆滑世故,会做人的特点。同时还 包含着善于调和矛盾、冲突中庸性格。 “凡事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上去;走极 端是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在婚姻爱情上,他也具有十足的大哥味道。他的理想 是“以婚治国”,只要家庭婚姻美满,就会天下太平。 作品说: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1937年,抗战爆发,193了著名的长篇小说 《四世同堂》。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创作的重心转向 戏剧,由于《龙须沟》对新中国的热情歌颂,老舍被
北京市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66年文革爆发,
老舍遭到红卫兵揪斗,投湖自尽。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张大哥对于儿子的希望不大——北平人对儿子的希 望都不大——只盼他们成为下得去的,有摸有样的,
有一官半职的,有家有室的,一个中等人科长就稍嫌
过了点劲,中学的教职员又低了一点;局子里的科员, 税关上的办事员,县衙门的收发主任——最远的是通 县——恰好不高不低的正合适。大学——不管什么样 的大学——毕业,而后闹个科员,名利双收,理想的 儿子。作事不要太认真,交际可得广一些,家中有个 贤内助——最好是老派家庭的,认识些字,胖胖的, 会生白胖小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1930 年 老 舍 回 国 , 到 齐 鲁大学任教,创作了多 部 长 篇 小 说 和 短 篇 小说 。 《猫 城 记 》 、 《 离 婚》 、 《 牛 天 赐 传 》 , 1936 年 完成《骆驼祥子》,还 有短篇小说《断魂枪》 《 月 牙 儿 》《 微 神 》 《柳家大院》等。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其实,虎妞固然有缺点,沾染了市井社会的流氓气, 但是,有勇敢、可爱,精明强干的一面。 • 她首先是一个女强人。她不是一般的家庭妇女,而是 车厂的管理者。在工作上,她具有经营才能。他父亲 主外,她主内,把人和车厂管理得有条不紊。这样看 来,她的缺点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在和祥子结婚以后, 她也并没有丧失职业女性的思想性格,她要买几台车, 租出去,吃车租,而不喜欢祥子拉车卖苦力,她是靠管 理挣钱。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整 个 故 事 , 也 可以 说是好 人没好报的故事。老舍说: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 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 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 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 走兽,一点儿不是他自己的 过 错。 ”这 样 , 《 骆 驼 祥 子》就完成了社会批判。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疏离的思想。
• 在现代作家中,老舍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就是,几乎
没有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北京是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中心,但是,老舍却没有在思想上参与,而 采取了旁观的态度,封闭自足。到英国教书6年,老 舍也没有接受多少西方的思想。在20、30年代,他 基本上与时代主流保持着很大的距离。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他把虎妞写成一个好吃懒做的妇女,正由这种好吃懒 做,难产而死。新婚第二天,祥子很早就起来,然后 去澡堂子,要把女人肮脏洗掉。结婚以后,拉车就没 有力气,弓腰驼背等。最后,虎妞死了,祥子什么也 没有剩下。后来的夏太太,勾引了祥子。祥子面对夏 太太的时候,只觉得她和虎妞是一路货。作品中的女 人,都是男人的灾星。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作品设计了四个关键性情节,这四个情节决定了祥子 的悲剧:
1、军阀抢劫,
2、被孙侦探敲诈, 3、被虎妞强行占有,
4、小福子死亡。
除了四个重要情节,还有其他的情节,比如夏太太勾 引祥子,这样的情节反映了社会丑恶腐烂。这些都是 社会外部环境的因素。是社会现实,把祥子逼到绝路, 使他堕落。
难困苦的童年时代和少年时代。
一直到1924年,老舍始终生活 在北京市民社会中间,熟悉北 京市民生活,喜欢市井中流传 的戏曲和说唱艺术。这成为老 舍日后小说创作的重要生活资 源和情感资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 1924年老 舍到英国伦敦 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并 开始小说 创作。1926年 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随后 又创作了《赵子曰》 ( 1926 ) 、 《 二 马 》 (1926),初步显示了 老舍幽默才华,被称为 “笑王”。
• 《骆驼祥子》的社会批判,是人本主义的立场。老舍 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 寄寓深切的关怀和同情,对于摧残人的社会进行无情 的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