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与指导【三篇】导读:本文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与指导【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研究对象:熙熙年龄:三岁半班级:小六班个案情况简述:熙熙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熙熙父母离异,从小由外公外婆带大。
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
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
今天琪琪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熙熙走过去抢琪琪的图书.因琪琪抓住图书不放,熙熙就在琪琪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熙熙坐在最后一排。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让幼儿自由讨论。
熙熙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
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自由选择角色和材料。
熙熙在第l小组,他拿着一个小熊的头饰跑到第一组:“你们看,我今天要当小熊。
”这时,熙熙发现黄黄和春明为了争小熊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
”黄黄输了,但他不认输,要再剪一次。
熙熙一步上前去抢黄黄手巾的头饰,黄黄不给他.他就用力一推,将黄黄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春明.4.分组活动。
老师引导幼儿自由观察图片。
熙熙站起来,四处走一走,看一看,与一位小朋友开玩笑。
老师发现了,瞪他一下.他回去看图片了,等老师不注意他了,他又到另一名小朋友后面,用肘绕住他的脖子,把那位小朋友绊倒在地,他很开心。
一、冢园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把熙熙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1.丁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熙熙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熙熙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
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熙熙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熙熙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熙熙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
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2.自我控制能力差。
熙熙从小受外公外婆溺爱,养成不分场合、时问和对象,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习惯。
再加上幼儿的认知水平低,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巾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大人所说的“打人不对的道理”。
三、幼儿园教育措施1.疏导多余的精力。
多给熙熙提供活动的机会,让他有事可做,使他多余的精力有“用武之地”。
2.加强注意力的训练。
把熙熙安排在老师容易顾及到的地方,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培养他的注意力并多表扬肯定。
由于他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活动内容上可适当增加难度,延长活动时间,逐步培养其耐心、专注的习惯。
3.在游戏中培养自制力。
熙熙喜欢游戏,每次游戏他都非常兴奋,但他常常伴有破坏性、攻击性行为。
有意让他在游戏中担当“重任”如让他当组长、裁判或老师、警察的角色,从而逐渐让他学会约束自己,习得内隐的游戏规则。
四、家庭教育措施1.创设适宜环境进行疏导。
如在家里设置一个“美劳角”,提供彩笔、剪刀、颜料及各种结构拼插玩具,这既能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又能转移幼儿的注意力。
2.以榜样示范,指导幼儿正确行为。
家长在孩子犯错时要事先了解原因,不要用“‘打”来解决问题,家长自身更不要在孩子面前显现出攻击行为。
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解决冲突的办法和技巧,引导孩子与他人相处时要和气、有礼貌等。
3.淡化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
幼儿辨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社会中的各种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
家长要为孩子营造较为宽松、温馨的生活环境,尽量避免给孩子提供刀、枪等含有攻击因素的玩具;应避免让孩子看含有暴力行为、攻击性行为等不良行为的影视和图书;当孩子有这些不良行为应马上制止,孩子有悔过之意时应给予表扬。
个案转化效果:通过两个月的家园共同教育,熙熙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懂得与同伴友好地玩.懂得遵守规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同伴对他也很认可,推荐他当组长、小老师等。
这不断足使他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取得更大的挂步。
【篇二】个案分析:孩子们为什么争当排头情景随着户外音乐的响起,孩子们像要出笼的小鸟,“老师,咱们是不是要出去了?”“对,准备排队吧。
”我的话音刚落,大宝“嗖”地跑了过来,丁丁也跟着跑到我的面前,为了当上排头,这两个人就当着我的面儿,用胳膊撞、用小屁股顶,都想把对方挤到后面去。
别看大宝是女孩子,她一点也不甘示弱,我拉起大宝的手,丁丁立马哇哇大哭:“明明是我先来的,是大宝把我挤到后面的。
”我好笑地对丁丁说:“你看,大宝已经站在前面了。
”丁丁哭得更加委屈了。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为了当上小排头,不论男孩还是女孩,经常发生争执甚至用身体碰撞来达到目的。
一、原因分析在幼儿园,孩子们争当排头的现象屡见不鲜。
户外活动出门前,孩子们你争我抢地站队当排头。
有时,集合的信号刚发出,幼儿立刻收好正在玩的玩具跑到老师的面前站队了。
户外活动结束时,进餐音乐一响,在大型玩具上玩得不亦乐乎的孩子一溜烟儿跑下来,你推我搡地争当排头。
到底是什么原因亦或是什么力量促使幼儿争着抢着当排头,甚至不惜用“武力来对决”?我曾经问过本班的孩子们:“你们想当排头吗?”幼儿异口同声地回答“想”。
“为什么?”豆豆小手举得高高的:“因为当排头可以站在最前面。
”大宝红着小脸:“我想拉着老师的手。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笔者围绕“你想当排头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在幼儿最放松的时间段(玩活动区的时候),对中(1)班和中(2)班的60名幼儿进行了单独访谈,并进行录音记录,然后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显示,93.3%的幼儿喜欢当排头,6.7%的幼儿不喜欢当排头。
5名幼儿不喜欢当排头的的原因分别为:“(当了排头)就没办法和后边的小朋友聊天了”、“我喜欢站在(队)里面”、“当了排头我就不能到处看了”、“我不想走那么快”、“我个子太高了,会挡着后面的小朋友”。
根据访谈录音,我们发现导致孩子们想当排头的原因如下。
(一)自身需求强烈第一,乐于与教师亲近。
有21.8%的幼儿属于此种情形。
比如,“我想拉老师的手”、“我可以挨着老师近一点”以及“我喜欢老师”等。
这类幼儿抢排头,主要是想站在老师身边和老师亲近,引起老师注意,通过肢体的接触,感受老师对自己的爱。
中班幼儿喜欢肢体接触,拉起老师的手,不仅获得安全感,同时也满足情感的需求,心里觉得很愉快。
第二,矮个子的小朋友想当排头为了看得更远。
“因为个子太矮了,不在第一排看不见(前面)”或者“当排头可以看得更远”的回答占16.4%。
他们根据自身的生理特点以及内心需要做出了清晰的回答。
从回答中可以看出,这类幼儿能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特点、长处或者短处,并能用适当的方法,满足自己的需要。
说明他们的内省智能占据优势,内省智能是指对自我有相当的了解,能意识到自己内在的情绪、意向、特点等。
第三,有意识。
“当排头可以带着大家走”、“我觉得当排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我可以把队带得很整齐”、“可以‘指导’后面的小朋友”和“当排头可以管别人”,有4名幼儿(7.3%)这样回答。
在幼儿群体中,总会有一些孩子,往往表现出较强的组织和领导才能。
他们喜欢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并有自己的主见,不经意间就在活动中负责一些事情。
而且,他们能主动发起游戏,同时在游戏中担任“领导”和“指挥”角色。
这些孩子往往清楚规则,也知道怎么做更好,他们的应变能力、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比同龄孩子强,因而赢得同伴的信赖和拥护。
第四,从来没有当过,想尝试。
当子游对我说,他很想当排头是因为“我从来没有当过排头。
”国翰也说:“我很想当排头,我都没当过。
”身为教师的我感觉非常内疚。
在访谈中有3名,即5.5%的幼儿都表示“从来没当过排头,特别想当排头”。
分析幼儿性格特点,我发现这3名孩子都属于听话、乖巧、凡事不争不抢的幼儿。
教师认为他们很乖,不用老师操心,所以常被老师忽略。
在我们班排头是孩子们抢来的,他们没有抢,可是内心也有当排头的愿望和想法。
(二)受教师影响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们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自我剖析和反思。
从另外一个班孩子的回答中,孩子们当排头的原因也受教师的行为影响,有些教师把当排头看做是对孩子的奖励和肯定,有些教师则把更多的选择机会给了当排头的小朋友。
这种不恰当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争着抢着当排头。
第一,当排头的小朋友是受到教师肯定的小朋友。
1班46.6%幼儿的(占总体的23.3%)回答反映出这一点。
“当排头可以带着小朋友做操”“当排头可以提醒别人做操做得好不好”“可以带着小朋友走”“可以带着小朋友跑步……”而2班幼儿的回答没有类似内容。
分析两位教师的带班习惯,笔者发现1班教师属于树典范、立榜样的类型。
在户外做操的时候,1班教师指定了4名能力较强的幼儿当排头,并借助对排头的肯定带动幼儿认真做操。
如,“小排头做操真精神。
”“谁做操认真请谁当排头。
”“请排头带着小朋友走圈。
”2班教师则是谁认真表扬谁,走圈和跑步的时候也是教师带领。
基于以上原因,1班有将近一半的幼儿把当小排头看作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肯定和赏识,认为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可以当小排头,站在最前面。
而且,当了小排头以后,表现的机会更多,得到老师肯定、赏识的机会也就会更多。
所以,教师的这种观念和行为就导致了期待认可的孩子都想争当排头。
第二,获得某种优先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2班有大约40%的幼儿(占总体的20%)表示喜欢当排头是为了抢到自己喜欢的户外玩具。
这一现象不仅由于幼儿园户外器械的局限,也与教师的行为习惯有关,同时也再现了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2班教师在幼儿自选玩具之前,为了不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从排头起请幼儿依次去选择玩具。
可见,教师这种习惯的做法导致孩子们为获得好处而争当排头。
二、机会均等——让每个孩子都来当排头在理解了孩子们想当排头的原因之后,我觉得孩子们想当排头的愿望是可以满足的。
第一,关注每个幼儿。
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幼儿幼儿都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教师要将机会给予每一个孩子。
在实际教学中,之所以会出现幼儿觉得被忽略的现象,是因为教师根据不同孩子的个性和班级条件,无意中对孩子的关注有所差异。
最公平的办法就是采用轮流的方式请幼儿当排头,满足他们的需要。
任何活动、任何游戏,每一个孩子都有参与的权利,孩子的愿望很简单,只是想得到一样的机会、一样的爱。
中班幼儿已经认识自己的名字,老师可以通过制作“排头表格”的方式,请幼儿按照表格的顺序轮流当排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