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汉字与书法目标导航知识点一答案:A解析:根据几种字体的特征可知,《泰山刻石》为小篆,是秦统一文字后采取的字体,A正确;《曹全碑》是汉隶,《颜勤礼碑》是楷书,《兰亭序》是行书,B、C、D三项皆排除。
故答案为A。
4.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说:“秦始皇的功绩之一就是使中华社会有了统一的视觉语言。
”属于“统一的视觉语言”的表现的是( )A.郡县制 B.中央集权制度C.小篆 D.长城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
“视觉语言”即是文字,C项正确。
其他三项都不能体现“视觉语言”这一信息。
故选C项。
5.从下图中我们可知( )①文字由繁到简、从难到易②人类由此开始了最早的思想沟通和交流③人类有了交流信息的文化工具④人类可以正式记录自己的历史了A.①② B.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汉字演变规律的认识。
①③④都符合题意,而人类最早的思想沟通和交流比文字的出现要早,不能颠倒两者之间的顺序。
6.《汉书·艺文志》记载:“是时始造隶书矣,起于官狱多事,苟趋省易,施之于徒隶也。
”对以上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①隶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形成的②隶书的发明与抄录公文狱事有关③隶书便于书写④隶书由甲骨文直接发展演化而来A.②③ B.③④C.①② D.①④答案:A知识点二书艺历程7.观察下图,汉隶的特点是( )A.圆润纤细 B.浑厚深沉C.笔势飞动 D.强调个性答案:B解析:图片的文字体现不出“纤细”“飞动”“强调个性”的特点。
汉隶雄放洒脱,浑厚深沉。
8.下列作品中最能体现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的是( )A.《兰亭序》B.《琅邪台刻石》C.汉代官印D.《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答案:A解析: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是王羲之,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序》,故选A。
9.有人这样评述唐代某位大家的书法(见右图):“回环缭绕相拘连,千变万化在眼前。
飘风骤雨相击射,速禄飒拉动檐隙。
”这位书法家最有可能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C.怀素 D.王羲之答案:C解析:材料所述书法千变万化、潇洒自如,应该是草书。
据此分析选项:颜真卿和柳公权是著名的楷书家;怀素的狂草别具魅力;王羲之为东晋时人。
故答案为C。
10.下列哪些可以成为右面所示图书中的代表作品 ( )①王羲之《兰亭序》②颜真卿《祭姪文稿》③张旭《古诗四帖》④米芾《研山铭》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③④答案:B解析:图中书名为“盛唐气象”,应该主要讲述的是盛唐的社会文化,故其应该介绍一些盛唐时期的代表作品。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也有张旭、怀素等草书大家,故②③符合题意。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其属于东晋时期;米芾是宋朝书法家。
11.宋徽宗赵佶酷爱书画,并创造了“瘦金体”,但他的字形是不断变化的:二十多岁时瘦硬,三十多岁时圆润,四十多岁时近于绵软。
这种变化说明 ( )A.同一种字体可以有不同风格B.艺术风格受个人生活阅历影响C.宋徽宗的书法造诣不断提高D.艺术风格受时代影响答案:B解析:提炼材料可知随年龄的不同,宋徽宗的字形不断地变化,这说明个人的阅历影响艺术风格,据此得出答案。
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
“我书意造本无法”。
黄庭坚也主张书法“入神”。
材料三:明代,几乎同时生活于苏州的祝枝山、文徵明虽为好友,但书法情态迥然有别,祝枝山书法潇洒风流,如斜雨疾风;文徵明书法则温柔婉约,嬉春日柳莺。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反映了哪一时期的书法艺术?结合图片分析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
(2)请根据材料二回答宋代书法的特点有哪些。
(3)请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书法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答案:(1)盛唐时期。
特点:风格多样,既有张旭等狂放不羁的草书,也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注重规范法度的楷书,书法理论也日趋成熟。
原因:盛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发展,知识文人队伍发展壮大。
(2)宋代重文,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书法艺术出现各具情态的四大家,他们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3)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课后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
”这说明 ( )A.使用字母文字是欧洲分裂成多个国家的主要原因B.汉字有双重特性:实用性和艺术性C.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字母文字有艺术性,但缺少实用性答案:C解析:提炼材料可知,如果不是统一的文字使中国人能接受同样的文化,中国早就分裂为许多国家了,这说明统一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据此得出答案。
A、D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右图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
下列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A.“……遒媚劲健,固自不乏,要之晋法,亦大变耳”B.“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C.“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列为王羲之行书第一D.“出于颜,然内蕴变为外棱”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为东晋时书法大家,其作品体现了魏晋文人对风度的追求,则A项中的“要之晋法,亦大变耳”明显错误,事实上A项是对唐朝柳公权书法的评价;《快雪时晴帖》是王羲之的行书作品,B项所述符合行书的特征;C项中“列为王羲之行书第一”的是《兰亭序》;D项中的“颜”是指唐朝书法家颜真卿,与题干不符,事实上D项是对柳公权书法的评价。
3.2015年是农历的“羊”年。
观察右图,下列对其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字体设计具有甲骨文的象形特点B.具有草书的艺术特质C.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D.体现了中国字注重象征意义的风格答案:B解析:由图中的“羊”的书法形式可以看出其具有象形特点,故A项说法正确;该图片体现了书法与绘画集于一体的特点,故C项说法正确;图片中画与字的结合体现了“羊”的象征意义,故D项说法正确。
4.唐朝学者吕总在《续书评》中评价一位书法家的作品时说:“援毫掣电,随手万变。
”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则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
”该书法家是( ) A.李斯 B.怀素C.欧阳询 D.苏轼答案:B解析:由题干信息可判断出该书法家是唐代或其以前的草书大家,只有B符合题意;李斯为秦朝宰相,行篆书;欧阳询擅楷书;苏轼是北宋人且擅行书,故排除A、C、D。
5.从甲骨上的刻符、青铜器上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中国古代文字史上一幅生动的画卷。
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A.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B.金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C.隶书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D.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平直稳重答案:D解析:甲骨文已经被识读,故A项错误;金文之前,甲骨文已经是成熟的汉字了,故B项错误;秦朝通行的官方文字是篆书,隶书始于秦而通行于汉代,故C项错误;楷书字形方正、规矩严整,故D项正确。
6.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被称为“轩辕氏”,从汉字的象形特征上看,这又赞扬了他( ) A.对农业生产的贡献B.对道德规范的贡献C.对中华民族形成的贡献D.对交通的贡献答案:D解析:中国汉字中有许多是象形文字,“轩辕”都带“车”旁,说明与交通有关。
7.下列书法作品依次为( )A.隶书、楷书、草书、行书B.楷书、行书、草书、小篆C.楷书、行书、草书、隶书D.行书、草书、小篆、隶书答案:C8.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文字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据《书林藻鉴》记载:“(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反映了当时复杂的社会矛盾.体现了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样.表达了文人强烈的爱国情怀.标志着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说明四人书法各有所长,体现了当项符合题意;从题干中无法直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文人的爱国《兰亭序》不仅代表了魏晋时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书法艺术的全面成熟,与题干时间宋朝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A.王羲之 B.颜真卿C.柳公权 D.怀素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仔细观察表格可知,文字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这与草书的特点相符合,唐代怀素以草书闻名,D符合题意;王羲之为东晋人,与题干时间不符,A不符合题意;颜真卿和柳公权均以楷书闻名,B、C不符合题意。
12.下图所示中国古代书体中,审美功能最强的一种是(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解读材料信息和辨别比较的能力。
草书的审美功能最强,只有D项的字体是草书。
13.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唐王朝宣布这一天是全国的忌日。
后来,这一天也成了中国书法界的忌日,因为传说在这一天,一幅叫《兰亭序》的书帖被当做殉葬品,与李世民一起埋进了昭陵,从此这幅书法作品就在人间永远消失了。
(CCTV国家地理节目:《书圣出临沂》)下列关于《兰亭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作,历代书法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B.其笔法畅快淋漓,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C.历代书法家都推《兰亭序》为“行书第一”,其作者王羲之史称“草圣”D.其书法苍劲严谨,沉稳厚重,注重规范法度答案:A解析:B项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的是王献之的《中秋帖》;C项称王羲之为“草圣”错误;D项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描述有明显的偏差。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7分,共34分)1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字“马”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象形文字书写系统(也称中文)。
汉字亦名列世上最古老、并是唯一流传至今的象形文字,可追溯到4 000年以上,汉字也被日文与朝鲜文,以及古代越南文等亚洲多国语言使用。
由于表意文字特性,让汉字可以跨语言使用,曾长期成为东亚地区唯一交流文字。
今可略分为简体中文与繁体中文两个系统。
前者用于中国大陆,马来西亚与新加坡以及东南亚华人社区,后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
另外,日本及韩国皆有其公布之官订汉字表。
根据2005年世界主要语言实力调查报告,汉语排名世界第二。
如今,中国在国外推广汉语的“孔子学院”发展很快。
简体中文全面取代繁体中文作为唯一的中文交流文字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繁体中文将定位于传统文化或艺术的层面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