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初步了解利用探究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展示生活情境和经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初步体验物理研究的科学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猜想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分析归纳【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圆柱体(铝、铁、铜)、细线、乒乓球、水、盐水第十章第一节《浮力》导学案(学生用)教师寄语: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学习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猜想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水槽、烧杯、圆柱体(铝、铁、铜)、细线、乒乓球、水、盐水 【学习过程】一、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任务一】认识浮力活动1:学生体验,用手把乒乓球缓缓地压入水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学生谈手的感觉)活动2:学生测量金属块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图10.1-2) (1)图10.1-2甲,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金属块的重力G 。
(2)图10.1-2乙,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后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 。
此时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即弹簧测力计对金属块的拉力F 拉。
结论:1、漂浮或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的作用。
= (称重法)。
2、F浮【任务二】(活动3)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实验,理论分析)因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而且不同,其压强不同。
所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不同,这就是浮力产生的原因。
【任务三】(活动4)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阅读课本51—52页,猜想并自主探究。
)1.猜想:。
2.实验方法:。
3.动手实验:(1)浮力的大小是否跟固体浸没的深度有关?(图10.1-5)步骤:小组合作,归纳步骤小结:浮力的大小跟固体浸没的深度。
(2)浮力的大小是否跟固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图10.1-6)步骤: 小组合作,归纳步骤小结:浮力的大小跟固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3)浮力的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步骤: 小组合作,归纳步骤小结: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
(4)浮力的大小是否跟固体的密度有关?小结:浮力的大小跟固体的密度。
4.实验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有关、跟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越大、越大,浮力就越大。
5交流评估:小组交流实验中成功的经验与不足。
二、谈收获:我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还有哪些收获?三、实践作业有人猜想:“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所受的浮力可能跟固体的形状有关”。
请你设计实验检验这个猜想。
《浮力》学情分析1.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本人任教班级,学生上进心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并应用是很困难的。
而且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三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知识,并通过实验、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归纳获得新知识,这对学生来说是较难的。
故在培养探索问题能力和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的过程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借助实验示范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3.从心理发展阶段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初级发展阶段,教学设计主要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进行研究。
从非智力因素分析,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有着较大差别,从而导致他们对学习的需要、兴趣、动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有的放矢,尽可能照顾到大多数群体,力求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其中,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其学习物理的信心与兴趣。
《浮力》效果分析本节知识难度不算太大,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1.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3.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4.注意拓展学生的视野;5.为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一定的空间。
组织有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学习浮力的重要性,了解浮力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系统的掌握浮力、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大小的测量、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合作交流效果明显,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增强,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达标测试中,采用了限时、闭卷、独立完成,试题选择紧扣课程标准,以选择、填空、渗透实验分析为主,评价采用组内互批,当场统计得分情况,全班48人,其中,90分以上的学生有40人,优秀率较高,及格率100%,完成了学习目标,教学效果较好。
《浮力》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要点:(一)知道浮力的概念;(二)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三)测量浮力大小;(四)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应用,注意包括了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三力合成等知识来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而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其中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能为下一单元“阿基米德原理”以及“物体的浮沉”,”浮力的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船舶工业、农业上的盐水选种,气象上的探空气球、军事上的潜水艇等等,体现了它的实用性,所以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是中学生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作用及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能通过实验证明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浸入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能说出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初步了解利用探究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展示生活情境和经历探究过程,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初步体验物理研究的科学性。
4.教学重难点:重点:浮力的概念、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猜想并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课时安排:1课时《浮力》评测练习1.浮力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____________。
2.物体挂在弹簧秤下,读数是5N,将它全部浸没在酒精中时,读数是1N,则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_N;如果将物体的一半浸没在酒精中,此时弹簧秤的读数是________N.3.放在水中的木块正在上浮,在它露出水面之前受到的浮力_ ___。
它在水中下沉时受到的浮力__________。
露出水面以后受到的浮力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4.关于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体积相同的木块和铁块,都全部浸没在水中,木块上升是因为所受的浮力大,铁块下沉是由于所受的浮力小B.同一物体在液体内部沉没的越深,所受到的浮力一定越大C.同一物体全部浸没在不同种液体中时,它所受到的浮力相等D.浮力只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5、将一铁块分别放人海水、水、酒精中,它们受到的浮力( )A.在水中鼓大B.在酒精中最大C.在海水中最大D.一样大6、如图所示是质量不等,体积相等的A、B、C三个小球在水中的情况.则它们所受浮力的情况是 ( )A.FA>FB>FcB.FA=FB=FcC.FB=Fc>FAD.FB=Fc<FA《浮力》课后反思1.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上完后,感觉学生学习效果较好。
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
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能有新的发现,能提出有一定质量的问题。
学生发言积极,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表现出了发现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学生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值得特别提到的是,有些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这也是学生的思维、想象高度活跃的表现。
2.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很多教学目标都较好的达到了,学生能够知道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培养了发现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具有了对实验结论进行验证的意识,很多同学受到了验证实验结论的熏陶,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发展。
叫人兴奋的是,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得到了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展,使学生更加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应用知识的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但是本堂课的教学还没能做到关注全体学生的思维发展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