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茉莉花--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

茉莉花--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

清朝在万国运动会上的国歌
作者:zenmax 王国伟
澳门回归仪式时曾播放了一首《茉莉花》。

我记得1997年香港回归时,在仪式前乐队好像也吹奏了《茉莉花》。

那么中国的民歌很多,为什么会选这首歌作为国家领土回归的吹奏歌曲之一,不管是巧合或者是有意,这
首歌和100年前这一些领土被掠夺出去的一个人相关。

他,就是清朝的外交史臣--李鸿章。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是耆英(李鸿章前臣)奉命代表大清所签;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英国又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土地以及附近230多个大小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

是李鸿章奉皇命代表大清所签。

那么李鸿章经手了不平等条约的签字,又和《茉莉花》有何关系呢?确有关系,是因为李鸿章签约后在万国运动会
上表演了《茉莉花》并把《茉莉花》变为了大清的国歌。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在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初夏,李鸿章继耆英之后出任专使,受皇上派遣赴俄国以庆贺沙皇加冕礼为名实是迫签《中俄密约》。

欢迎仪式上,主方要演奏中国的国歌,李鸿章傻了眼: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国歌是什么。

没办法,李鸿章只好把它理解为一首中国的歌曲,临时找了一首适合清政府口味的七绝诗加以改编,配以古曲,作为国歌临时使用。

歌词还算大方:“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此曲后来改称《李中堂乐》,算是旧中国最早的一首国歌。

此后的行程便是游历和考察欧美多国。

他访问法兰西期间,恰逢万国运动会(奥运会前身)在巴黎开幕。

李鸿章应邀观礼。

万国运动会开幕式有一个隆重的仪程,就是升各国国旗。

同时奏各国国歌。

有趣的是,在升大清帝国国旗时,只有两个人在旗杆下拉动旗绳,黄旗慢慢的升起却没有国歌吹奏,一时十分冷场。

引来一片洋人议论嘲笑声。

这正是1881年,身为洋务大臣的李鸿章奏请把三角旗改为纵高三尺、横高四尺的长方形旗帜。

他曾在19世纪60年代上奏过慈禧太后,
请求颁制国旗。

1888年10月3日,慈禧太后批准《北洋海军章程》,规定大清国国旗为长方形黄龙旗。

自此,清政府的国旗才算最终确定。

所以这国旗李鸿章太熟悉了。

而这时的李鸿章年已逾古稀,白发萧疏,原本是应邀观礼的嘉宾,见此窘状,他健步离席,走到黄龙旗下,傲然挺立,大声清唱家乡安徽的民间小调“茉莉花”。

,而没有唱自己所编的《李中堂乐》。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草
香也香不过它。


这时,全场很吵,几乎听不见李鸿章的歌声。

随着他那1.85米高大的身躯和伸开双臂自信的表情,慢慢,全场鸦雀无声,只有这个老头像模特一样的表演和邻近的人都能听见他换气的声音。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花开
雪也白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旁人笑话
这时,旗已到顶端,旗绳也已固定好,旗手和人们似乎屏住呼吸,眼睛都集中在黄龙旗下的老头生身上。

李鸿章好得意,不用费力接着唱: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满园花开
比也比不过它
我有心采一朵戴
又怕来年不发芽”
唱完了,没声了,那数秒钟全场悄然肃静,旋即掌声雷动,人潮纷纷涌起。

主席台都在问这位老人是谁。

李鸿章似乎领略到捍卫自己国家的尊严才是他真正的
使命。

从此,这首《茉莉花》也就成为国际认可的清朝的国歌而传遍了世界。

《茉莉花》---也是在国际场合上唯一一次,以清唱来代替奏乐升国旗的清朝国歌,而不是后称《李中堂乐》的“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车驾六龙。

”曲。

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大清帝国陆军部成立,谱制了一首陆军军歌,并在正式国歌《巩金瓯》未出前,暂成为国歌。

每当在国际交往中需要演奏国歌时,便使用该首军歌代替。

直至宣统三年的1911年10月4日,清廷谕令内阁:典礼院会同礼部各衙门创作、呈览的“国乐”《巩金瓯》定为国歌,但6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廷灭亡了。

(作者:2016年8月12日星期五作于陕西商丹工业园区一行科技佛陀表工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