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_4423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施_4423
• (二) 过敏反应
•
输入全血、血浆及血液成分制品(主要是血浆蛋白)后可发生过敏反应。
轻者只出现单纯荨麻疹或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比较多见);重者可发生
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广泛性皮疹、过敏性休克等(比较少见)。
•
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过敏体质的人,平素对某些物质过敏,
对他人的血,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的血也会过敏;某些免疫球蛋白含有多聚
如上述措施无效,则可考虑放血,放血量相当于输入的全部或部分血
量。对于年老体弱、儿童及原有心肺疾患的病人以及所有慢性贫血病
人要控制输血速度,尽可能不输全血以预防循环超负荷的发生。
• (六) 肺微血管栓塞
•
血液在贮存过程中,由白细胞、血小板、细胞碎片、
变性蛋白及纤维蛋白等形成大小不等,直径为20~80μm
• (七) 酸碱平衡失调 • 大量输入保存时间过长的血液常有一时性代谢性酸中
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由于保存 血中的钾出自红细胞,输入体内后可返回新生的红细胞内, 大量输血后一般很少引起钾中毒。但对已有高钾血症的病 人(如挤压伤合并肾功能不全),应提高警惕。而另一方 面,大量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 中毒,会出现低血钾。因此,对大量输血的病人,应根据 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测定结果进行适当处理。 • 过去认为每输保存血1000ml就应静脉注射10%葡萄糖 酸钙10ml,以预防枸橼酸盐中毒引起的低钙血症。现在 认为大量输血引起的枸橼酸盐中毒比较少见,成人每输保 存血液3000~5000ml才需要静注葡萄糖酸钙1.0g。
时内,病人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被迫坐起、咳嗽、咯大量血性泡沫样
痰、烦躁不安、紫绀、颈静脉恕张、两肺布满湿性罗音。抢救不及时,
病人可迅速死亡。
•
一旦诊断输血引起的循环超负荷,应立即停止输血,争分夺秒地
进行抢救。让病人半坐位,双腿不垂,吸氧,静脉注射西地兰及速效
利尿剂。四肢轮流结扎止血带,每肢体结扎15分钟,以减少回心血量。
• (四) 细菌污染反应
•
这种不良反应是由于受到细菌污染的血液输入病人体内引起的。近年来,由于血
小板的用量不断增多,而血小板必须在22℃保存,细菌比较容易生长,因此血小板输
注引起的细菌污染反应有所增多,应引起足够重视。采、供血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可以
受到细菌污染,如:血袋破损、采血和成分制备无菌操作不严格、血液贮存温度过高 或血液输注前在室温下放置过久、献血者本身有菌血症等。污染血液最常见的细菌是 革兰阴性杆菌,其内毒素引起的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是常见特征。有人称这类病人 的休克为“暖休克”。
•
一旦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联合应用大剂量
抗生素抗感染,积极抗休克治疗。同时将血袋内剩余血液直接涂片找细菌,发现了细
菌就是确诊依据。看不到细菌不能排除它的存在,应该做需氧菌和厌氧菌血培养,温
度分别为4℃、22℃、和37℃。
•
这类反应虽然少见,但一旦发生常会致命,病人多死于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在
的微聚物。在大量输血时,这些微聚物可以通过孔径为
170μm的标准输血滤器进入病人体内,可广泛阻塞肺毛
细血管,造成所谓“输血后肺功能不全综合征”(又称肺
微血管栓塞)。病人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然烦躁不安、
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甚至死亡。
• 肺微血管栓塞应重在预防,方法是:大量输血应选用 保存期短(7天内)、含微聚物少的血液。如果缺乏7天内 的血液,则应采用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输注,亦可选用少 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及应急处理措 施
•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 的症状和体征。
• 一、输血不良反应
•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为即发反应 (24小时内)和迟发反应(24小时后)。 按免疫学分类,可分为免疫反应和非免疫 反应(见表1)。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采供血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输血前仔细观察血液外观特别
显得重要。如果血袋内的血液有凝块、溶血、较多气泡、颜色呈现不正常的紫色等则 不应发出或输注,以策安全。
• (五) 循环超负荷
•
短时间输入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超过病人循环或心脏的负
荷能力,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一) 发热反应 • 输血引起的不良反应几乎有一半左右是发热反应。引起发热反应的原
因很多,这里专指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简称发热反应)。其定义 是输血期间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受血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 热和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且能排除溶血、细菌污染、严重过敏等 原因引起的发热。 • 引起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免疫因素和非免疫 因素两类,前者为多次输血或妊娠,受血者体内逐渐产生白细胞和血 小板抗体,再次输血时,可与供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 应,引起发热;后者为热原所致,主要由污染热原质的非一次性采、 输血器材引起,现已少见。 • 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要与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鉴别,二者虽然 都有发热,但前者停止输血,经对症处理病情很快缓解,血压多无改 变;后者多有高热、休克、皮肤充血(暖休克)三大特征,停止输血 并经对症处理无效,必须联合应用大剂量抗生素,积极抗休克治疗有 望抢救成功。
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治疗,有休克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有过敏史者输
血前应口服抗组胺药物,选用洗涤红细胞。严重过敏反应者要输洗涤5次或6
次的红细胞(常规只洗涤3次)。
• (三) 溶血反应 • 给受血者输入不相容的血液会引起急性或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前者多由ABO血型不相容输血引起,人为差错是其主要原因,以误 认受血者身份最为常见;后者多由ABO以外血型不相容输血所致, 以Rh血型系统不相容最为常见,临床上极易漏诊,输血前检查不规 范是其主要原因。 • 急性溶血反应多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腰 背痛,贫血、黄疸、尿色深(酱油样或浓茶样),可导致昏迷、休克、 心、肾衰。全麻病人只表现为伤口渗血不止和低血压。迟发性溶血反 应多在输血后3~7天发生,表现为发热(多伴低热)、黄疸(柠檬 黄)、输血后血红蛋白不升高,甚至下降。尿色正常(因血管外溶血 居多,一般无血红蛋白尿)。
体,这些多聚体进入病人体内可激活补体,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
应;目前认为输血后产生的抗IgA抗体是引起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即
某些受血者缺乏IgA,多次输血可刺激产生IgA抗体,再次输入含有IgA血液
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
•
轻度过敏反应口服或肌注抗组胺药物就很快好转;重度过敏反应需用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