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三语文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试卷(一)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下·黑龙江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工业革命时代的科幻作品,人类抵达月球是个________的话题。
当人类最终抵达月球的时候,科幻小说里的月球城市,仿佛变得触手可及。
然而,面对广袤且难以企及的宇宙,前往其他行星的漫长征程又让处于航天时代早期的人们________。
而今,凭借更为进步的探测技术和研究手段,我们有可能进一步了解月球。
借由“嫦娥”探月工程,中国在人类重返月球的历史进程中,已成为________的角色。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精确的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大量的科学信息。
而今,即将启程的“嫦娥四号”又将实现人类月球探测史上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的着陆器与月球车“软着陆”并开展联合探测。
为此,一颗通信中继卫星会被首先发射,以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的通信。
这项作为探月“前哨战”的步骤,与欧洲人在月球上搭建4G 网络的计划可谓________。
我们并不知道,“嫦娥四号”和未来的其他一些探测器会在月球上取得什么新的发现。
(),并且要在电磁波只需大约1.3秒即可抵达的地方,奠下人类成为“星际物种”的第一块基石。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大量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精确的科学信息。
B .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大量精确的科学信息。
C .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大量精确的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科学信息。
D . “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已经完成的任务,让我们收获了有关“巡天、观地与测月”的精确的大量科学信息。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但可以确定的是,我们正在重拾仰望星空的精神。
B . 我们正在重拾仰望星空的精神,这是可以确定的。
C . 但可以确定的是,仰望星空的精神正被我们重拾。
D . 仰望星空的精神正被我们重拾,这是可以确定的。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长盛不衰望洋兴叹举重若轻相映成趣B . 经久不衰望洋兴叹举足轻重相辅相成C . 长盛不衰望而却步举重若轻相辅相成D . 经久不衰望而却步举足轻重相映成趣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三上·祁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唐承隋制,并增设明法、明字、明算诸科,而以进士、明经二科为主。
进土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唐高宗、武则天以后,进士科最为社会所重,参加进士科考试被认为是致身通显的重要途径。
进士科以考诗赋为主,此外还考时务策等。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
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
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也被称为进士。
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土科考试的人说的。
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
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
宴会于曲江边的亭子内,称为曲江会。
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
白居易进土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
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
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
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
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
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达百十种。
这些称为制料。
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
宋代制举恢复博学宏词科。
宋代最初也以进士、明经等科取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建议废明明经等科,只保留进士科。
进士科不考诗赋而改试经义,此外仍考论策(后来也间或兼考诗赋)。
礼部考试合格后,再由皇帝殿试复审,然后分五甲(五等)放榜,授予官职。
(选自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在唐代,科举进步发展,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秀才诸科都先后成为取士科目。
B . 隋代以前,统治者曾创设九品中正制品评人才,选人授官,至隋代设进士明经二科,以科举取士代替。
C . 从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科目屡有变化,但进士一科始终得到保留,而且在各代都一直最受重视。
D . 隋唐进土科考查诗赋和时务策,宋代常考的只有经义,诗赋只是间或入选的兼考科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唐代经地方举送到中央参加考试的人称为“举人”,其中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也通称为“秀才”。
B . 进士及第第一名在唐代称为“状头”或“状元”,后世科举中的“秀才”“探花”等称谓也可能与唐代有关。
C . 唐代称进土及第后尚未授官者为“前进士”,《送孟秀才序》中的陈述表明,当时这样的人甚众。
D . 柳宗元、白居易因分别取中“博学宏词”和“拔萃”而授官,而韩愈虽同样进士及第,却在这种吏部的考选中失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地方举送,礼部考试,至宋代又增加皇帝主持的殿试,科举制度得以完善,跟后来的明清科举已无区别。
B . 博学宏词科在唐代本是制举科目,后来改作吏部考选科目,宋代又在制举中恢复,可见唐末制举也在发生演变。
C . 制举是唐代科举考试的组成部分,但从考期和考试科目不固定等特点看,只能算是进士、明经等常科考试的补充。
D . 隋唐至宋,科举考试的资格、科目、内容和及第后的授官制度等在继承中变化,这应与各朝代的时代需要和人才观念有关。
3. (9分)(2017·新课标Ⅱ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 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 . 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 . 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D . 居民分类投放的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是我国以往垃圾分类工作难以有效推进的主要原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A . 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材料二分析了垃圾分类难以有效推进的原因并提出破解之道。
B . 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制约着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有助于形成舆论氛围,增强居民分类投放、分类收集的意识。
C . 生活垃圾既有资源属性,可以回收再利用,但也有污染属性,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谓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这类说法并不准确。
D . 针对一些地方政府常以各种理由对垃圾分类工作拖延、观望的情况,《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制定了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E .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发布,明确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3)怎样才能有效跪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4. (12分) (2019高三上·合肥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猎狼梁亚平猎人枪口对着一只花狼,三点一线,准备扣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