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打印版】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完整打印版】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当堂达标学期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这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

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书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读、写10以内各数,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

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1—10个数的意义和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

2.难点是写1—10各数。

四、课时安排: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并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等。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难点是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知识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知识结构中有着举足轻的地位,它是两个重要知识的开始。

10以内加法是以后学习加减法的基础,不管是以后的20以内、100以内,还是万以内的加减法,以及小书架剑法和分数加减法都是10以内加减法的运用和延伸。

因此,学生掌握10以内加减法的情况直接关系到以后计算知识的学习。

二是加减法意义学习的开始。

加减的意义是解决有关加减问题的关键,只有真正理解了加减的意义,学生才能根据意义选择正确的方法解决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能运用加减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创设情景、实际操作、交流合作、熟练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理解、运用加减的意义。

3.在具体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进行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统一问题可以用不同法解决,是本单元的难点。

四、课时安排: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比例尺》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比和比例知识的延伸和应用,比例尺不是一把真正意义上的尺子,却是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工具。

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对比例尺的学习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比例尺的意义,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求比例尺,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按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并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2.能够根据比例尺知识求实际距离。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4.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

5.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难点是按比例将简单的图形放大或缩小。

四、课时安排:6课时
第五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

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是打基础的工作,非常重要。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在操作中感知。

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强调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

在计算教学方面,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

信息窗的情境取自于真实的素材,是一幅小学生在给海鸥喂食的场面。

通过观察,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展开对11—20各数的认识。

在认识11-20各数时,结合摆弄学具和计数器,先学11,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基本的内容,再认识11-20各数。

借助从画面提出的“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的问题,引出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学习。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些内容有意识安排在练习中学习和扩展。

如在自主练习中,设计有“按顺序写数”,进一步学习数的顺序;“填<、>或=”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渗透估算,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
2.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3.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能正确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的读、写。

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

2.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

四、课时安排:5课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