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复习概要(74页)
《伤寒论》基本概念 六经病脉证并治概要 [附]南阳图片
关于作者 成书的时代背景 沿革 贡献 “伤寒” “六经”的涵义 六经病传变规律 六经病治疗原则
回上一层目录
关于作者
作者:张机,字仲景(150-219年),荆州南阳人
启蒙老师:张伯祖
成书年代:《伤寒论》成书于200-205年
六经病治疗原则
▲113方,八法俱备 ▲提出表里同病先后处理原则 ▲贯穿扶阳气、存津液精神 ▲三阳病,祛邪为主;三阴病,扶正为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回上一层目录
一、太阳的生理 二、太阳的病理 三、太阳病的诊断与分型 四、太阳病治则 五、注意事项
大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证 寒实 三物白散证
阳衰寒凝 —— 脏结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附子泻心汤证
寒 热 互 结 于 心 下 半夏泻心汤证
热痞
生姜泻心汤证
痞 证 甘草泻心汤证
寒热错杂痞
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 下焦滑脱痞
五苓散证 —— 水痞 痰气痞
旋覆代赭汤证 ——
寒热上下互阻——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太 阳
二、阳明的病理:
(一)阳明病是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因津液损伤所引 起的胃肠实热证。 (二)病机:伤津化燥,胃肠实热。
性质:实热证。
病位:胃肠。 (三)成因: 误治传变 自然传变 邪盛直犯 外因是邪盛或误治 可见,其 内因是素体胃阳亢盛
三、阳明病的诊断及分类
(一)诊断的依据主要是脉证 主
脉——大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渴、烦(内证)
干姜附子汤证 茯苓四逆汤证 真武汤证
阴 阳 两 虚
胃 阳 虚——甘草干姜汤证
肝 阴 虚——芍药甘草汤证
肾阴阳虚——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心阴阳虚——炙甘草汤证
表 邪 循 经 深 入 下 焦
伤气
蓄水证
五苓散证
病轻 —— 桃核承气汤证 伤血 蓄血证
病重势急—— 抵当汤证
病重势缓—— 抵当丸证
大陷胸丸证 热 邪 或 寒 邪 与 水 痰 相 结 实热 结 胸 证
贡
献
1.创造性提出了六经辨证体系 2.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 3.留下了大量有效方剂,“方书之祖” 4.文风朴实无华
“伤寒”的涵义
更狭义
狭义
广义
广义: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
狭义: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更狭义:太阳伤寒表实证
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六经病: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对人体感受外
热迫大肠——葛根芩连汤证
焦
胆热迫肠——黄芩汤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
心悸——桂枝甘草汤证
上 焦
心阳虚
烦躁——桂甘龙牡汤证 惊狂——救逆汤
奔豚——桂枝加桂汤证
苓桂甘枣汤证
伤 阳 寒 化 证
脾虚兼水 中 焦 脾虚
苓桂术甘汤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小建中汤证
桂枝人参汤证
下 焦
肾阳虚
成书的时代背景
1.荆州的社会背景
——局部繁荣发展
2.当时医药发展水平
——医学理论、临床、方药相当成熟
3.当时疫病流行
4.立志医学
——具有创新精神、求实态度
沿革
《伤寒杂病论》
(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5年)
《伤寒论》
(晋.王叔和收集整理,265-316年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北宋.林亿等校正刊行,1057年)
十枣汤证
病
类 似 证
瓜蒂散证
一、阳明的生理 二、阳明的病理 三、阳明病的诊断及分类 四、治则及代表方 五、禁忌 六. 发病规律
回上一层目录
一、阳明的生理:
(一)阳明之气是胃肠功能之概括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五 脏 六 腑 、 四 肢 百 骸
小肠主化物
脾
大肠主传导糟粕
产 生 阴 津 阳 气
滋养
(二)阳明经脉行人身之前,面为阳明经气之外候
回上一层目录
一、太阳之生理
太阳之气是人体卫外功能之概括
功能有三:
(一)抗御外邪之入侵 (二)调节汗液之排泄
(三)管理水液之代谢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一)膀胱为太阳之腑,其气化需赖肾阳之温煦 (二)膀胱蒸腾调节之津气不能直接达到体表,
需赖肺气之宣发与敷布
(三)卫气来源于胃中之津气,若胃气不足,膀 胱之气化就随之减弱
1.太阳中风 2.太阳伤寒 3.太阳温病
四、太阳病治则 病在表当汗解 中风表虚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伤寒表实证: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温病:辛凉解表
五、注意事项
诊治时需注意有无兼证及是否出现变证或类似证
太阳病本证(兼证) 太阳病变证 太阳病类似证
回上一层目录
表虚证——取汗——桂枝汤证及兼证 表 寒 小汗——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表 郁 轻 证
邪之后 所表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归纳与概括的 结果,即是外感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又是相互 联系、相对独立的证候群
六经辨证:是包括邪正、阴阳、气血、脏腑、经络、
气化、发展阶段等理论及治法、方药在内的综合性临 床辨证论治体系
六经病传变规律
循经传:病情按排列次序传变
越经传: 病情不按排列次序传变 本经自感:未经传变,初起既为少阳或阳明病 直中: 合病: 并病: 两感: 病情严重,初起即为三阴病 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 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阴经与阳经同时发病
太 阳 病 本 证
桂二麻一汤证
微汗
桂二越婢一汤证
表实证——峻汗——麻黄汤证及兼证 表 热 温病——辛凉解表
伤津热化证 伤阳寒化证
阴阳两虚
蓄水.蓄血
结胸.脏结
痞证
上热下寒证
回上一层目录
上 焦
热扰胸膈——栀子豉汤类证
伤 津 热 中 化 焦 证
下
热邪壅肺——麻杏甘石汤证 胃热津伤——白虎加人参汤证
(二)经络之症状为辅助依据:面红、鼻衄、鼻燥 (三)分类 热证 本证 实证 兼变证 发黄证 血热证
四、治则及代表方:
治则——清下实热,保存津液
代表方——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汤等
五、禁忌
凡伤津之治,如发汗、利小便,皆当禁
二、太阳之病理:
太阳病是因表气受邪以致营卫失调的病变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成因:外感风寒 病变部位:在表 病变性质:表寒证
三、太阳病的诊断与分型
(一)诊断的依据主要是脉证,经络之症状为辅助据
1.主证:头痛(项强)恶寒 2.主脉:脉浮 3.腑证:小便不利 4.经络症状:项背强直挛急
(二)因感邪性质不同,受邪个体存在差异,一般可分三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