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

伤寒论-太阳病篇 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症提纲(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因病机——太阳主表,卫外。

外感先病太阳。

症状解读——脉浮:邪在外,卫气浮于外抗邪。

正气未虚。

头项强痛:太阳经循行头项,外邪易犯,风寒外束,经气受阻。

恶寒:外邪束表,卫气被遏,不能“温分肉”。

二、太阳病分类提纲(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病因病机——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症状解读——发热:风寒袭表,阳浮抗邪。

汗出、恶风:风性疏泄,伤于卫阳。

卫外失固,营不内守,营阴外泄。

脉缓:营阴外泄。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症状解读——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与感邪、体质、卫气郁闭有关。

(风寒甚,卫气郁闭重未能达表则不发热。

)体痛:寒性凝滞。

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经气运行不畅。

呕逆:风寒束表,表气郁闭,里气不和,胃失和降。

脉阴阳俱紧:***寒性凝滞,郁闭营卫,无汗脉紧。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症状解读——发热而渴,不恶寒:温邪犯表,化热伤津。

误治解读——误汗:温病误用辛温发汗,则变为风温。

热邪鼓动气血,身灼热、脉浮盛有力。

热盛迫津外泄,自汗出。

伤津,身重。

热扰神明,多眠睡、语言难出。

邪热壅肺,鼻息必鼾。

误下:攻下伤阴伤津,小便不利。

肝肾阴精不能上承于目,直视。

热盛神昏,关门不固,二便失禁。

误火:热盛伤津,动风,惊痫、瘛疭。

热伤肝胆,水不涵木,黄疸。

三、辨病发于阳、发于阴(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四、辨太阳病传变与否(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脉静:脉律缓,未变化。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风家:太阳病患者五、太阳病欲解时(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第二节太阳病证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1.桂枝汤证(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鼻鸣干呕:风邪犯表,肺气不利,鼻鸣。

外邪干胃,胃气上逆,干呕。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为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症状: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

主方: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发汗、敛汗。

辛甘化阳以助卫气。

酸甘化阴以助营阴。

健脾和胃。

(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针刺疏通经脉,泄风邪,增强祛邪之力。

(42)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

宜桂枝汤。

正气不足,不可用麻黄汤峻汗。

桂枝解肌调和营卫护胃,不致胃燥。

(44)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

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

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气逆为正邪相争。

不上冲为伤正过重。

(57)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复烦:即太阳中风表证。

已发汗,腠理疏松,不宜麻黄汤峻汗。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荣气和:营气无病。

病机:卫失固守,营不内守。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辨证要点:藏无他病、卫气不和。

治疗原因:病前调和营卫、防止过汗。

2.桂枝汤禁例(16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病重药轻,发汗不彻,邪气郁闭,则变证。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湿热内蕴。

桂枝汤辛温助热,甘温助湿,湿热盛则胃气上逆。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阳热内盛而用辛热之药,热伤血络,肉腐为脓。

3.兼证a)桂枝加葛根汤证(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项背强几几:太阳中风,症状重,范围大。

病机:风寒袭表,卫强营弱,经气不利,筋脉失养。

症状:太阳中风+项背强几几。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

b)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43)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病因:太阳病误下,里气损伤,表邪乘虚内陷,表证未解,表里同病。

病机: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症状:发热恶风汗出头痛,喘咳。

治疗:发汗解肌、调和营卫、降气平喘。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c) 桂枝加附子汤证(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漏:渗泄,指不间断地小量出汗。

小便难:量少且不畅。

微急:轻度的拘急。

太阳病发汗太过,卫阳受损,卫外不固。

汗漏不止致阴津亡失。

故为阴阳两虚(阳虚为主)。

阳虚气化无力,阴虚膀胱津少,因而小便难。

阳虚失温,阴伤失润,因而筋脉失养,四肢难。

病机:卫阳不固,阴津不足,兼表证未解。

治疗:汗止则津不泄,阳生则阴长,故以扶阳解表为主。

d)桂枝去芍药汤证(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脉促:此处指脉来急促。

胸阳受损但未大虚,表邪内陷郁而不伸,正邪相争因而脉促。

胸满:误下后胸阳受损,失于布达。

病机:胸阳不振,表邪未解。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微寒:脉微而恶寒。

胸阳受损较重。

病机:胸阳受损,表邪未解。

治法:温经复阳,解肌祛风。

(芍药阴柔,有碍宣通阳气)e)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62)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发汗后身疼痛”可见于:一、表未解。

二、外邪侵袭肌肉、骨节,症见活动不利、脉浮虚而涩。

三、过汗伤营,筋脉失养,并伴表邪未尽。

症见身痛绵绵,脉沉迟。

病机:营卫不和证,气营不足,筋脉失养。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养血。

(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发热:外邪袭表、表闭阳郁、正邪交争。

恶风:卫失温煦。

无汗:寒性收引、营阴闭郁。

头项背痛:足太阳循行处,寒凝经脉。

喘:肺合皮毛,毛窍闭塞则肺失宣降。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营阴凝滞、肺气失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为发汗峻剂,故不需啜粥,防止过汗。

且表虚自汗、虚人不可。

(51)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2)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若有太阳表实证症状,脉浮而不紧或脉浮而数,亦可用麻黄汤。

脉症合参为主。

若脉数为化热,不可。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胁痛胸满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本条论太阳病转归。

1.脉浮细为趋向缓和,表证已解。

2.转为少阳证。

3.“脉但浮者”,以脉代证,指表证仍在。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者,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

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麻黄汤主之。

阳气重:受外邪束缚,阳气郁闭较重。

1.病证未变,仍用此方,不必拘于时。

2.迁延日久,阳郁较重,因而表证难尽。

药后,正邪交争激烈,郁热上扰,内迫营血,因而发烦目暝、鼻衄。

*若衄后身热不退,为热入营血。

(47)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汗血同源,衄则邪有出路。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以脉代证。

衄而不解,仍需汗解。

*衄后再汗需注意:1.血量不大。

2.无内热烦躁。

3.无热入营血。

2.麻黄汤禁例(83)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当滋阴解表。

(84)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便血:此处指尿血。

下焦湿热禁用汗法。

湿热而辛温发汗,则阴亏内热,血热妄行。

*当育阴清热、利水通淋,兼以表散之法。

(85)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疮疡早期多为热毒壅滞之实证,久则气血两虚。

发汗则营血更需,筋脉失养。

*当调补气血,清解余毒。

兼以解表。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额上陷脉急紧:太阳穴动脉拘急。

眴(音顺):目动。

伤阴则筋急直视。

阴血虚心神失养,则心烦不眠。

*养血滋阴解表。

(87)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

寒慄(音利)而振:寒战。

失血久则气血两虚。

再发汗则失于温煦。

*益气养血解表。

(88)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汗家阴阳两虚,阳虚发汗则心神失养而浮越。

阴津阳气不得濡润温煦,则溺后痛。

*固涩敛阴止汗,重镇安神。

(89)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蚘(音由):蛔的古体字。

脾胃素寒者用辛温峻汗,中焦阳气更虚,脾胃升降失常,胃气上逆。

*宜温中解表:桂枝人参汤、小建中汤等。

(49)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

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

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须:等待、等到。

下后正虚,清阳之气不能实四肢,兼以表邪未解则身重。

阳虚则心悸。

阳虚、里虚禁汗。

(50)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

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尺中迟:此处指尺脉迟涩无力。

阳虚里气不足,阴虚营血亏损,皆不可发汗。

3.兼证葛根汤证(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病机:风寒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津。

(桂枝汤减少桂、芍,加麻、葛。

)大青龙汤证(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烦躁:阳气内郁益盛,热扰心神。

厥逆:手足冷。

伤阳。

惕、瞤:皆指肌肉抽动。

伤阴。

(39)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发之:发散解表。

病机:风寒外束,阳郁内热。

症状:太阳病表实症状+内热烦躁。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麻黄汤倍麻黄,加生姜大枣、石膏。

小青龙汤证(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