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太阳病篇 郭杰

伤寒论太阳病篇 郭杰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

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

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

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

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

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

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

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

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证。

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

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

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

若经气闭郁,项背强几几显著者,方用葛根汤。

气逆不降而呕逆者,方用葛根加半夏汤。

若表寒闭郁而内热烦躁者,方用大青龙汤。

兼寒饮内婷而见呕逆喘息者,或兼呕利者,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温病讨论较少,为表证恶寒轻发热重为特点,伴有口渴、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治宜辛凉解表。

太阳表证还有一种表郁轻症,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面赤、身痒为特征。

病程较长而病势不重,治以辛温小发其汗。

其病邪略重者,方用桂枝各半汤。

病邪略轻者,方用桂二麻一汤。

兼里热者,方用桂二越一汤。

伤寒外感病,若表邪传里、热郁胸膈者,以心烦懊恼为特点,方用栀子豉汤。

兼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兼呕吐,方用栀子生姜豉汤。

肺热壅盛、汗出喘息,治宜麻杏石甘汤。

此二证病位便于上焦。

太阳表证,失治误治,在久虚之人或阴盛之体,多致虚证变证,而与三阴密切相关。

若心阳虚损、心悸喜按者,方用桂枝甘草汤。

兼下焦饮动、欲发奔豚这,治宜桂枝甘枣汤,兼心烦不宁烦躁者,治宜桂甘龙牡汤。

兼痰扰惊狂者,治以桂枝救逆汤。

兼下焦阴寒上冲发为奔豚者,治以桂枝加桂汤。

若失治误治而为中焦虚寒变证者,因其临床表现不一,而有不同的证治。

汗后脾气虚损而气滞腹满者,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若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而见腹中急痛等,可与小建中汤,若表证误下,脾土受损,治变证不解、邪热而利者,治以桂枝人参汤。

素有痰饮之人,或误治之后,三焦功能失常,进而饮生,可形成阳虚饮停诸证。

若汗下后致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者,方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吐下后脾阳虚弱,饮停于内,方用苓桂术甘汤。

胃虚水停者,方用茯苓甘草汤。

肾阳虚而见水气泛者,治以真武汤。

体虚之人感受外邪,而汗下失序,致阳气暴虚,见昼烦夜静脉沉微者,主以干姜附子汤证。

汗下失宜致阴阳两虚而阳衰为主者,方用茯苓四逆汤。

若阴阳两虚相对均衡,而以
脚挛急、恶寒肢厥为特点者,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而心阴阳两虚致脉结代、心动悸者,方用炙甘草汤。

后复其阴,治以芍药甘草汤。

若中阳虚累及少阴而见厥逆者,治以四逆汤。

有外邪不解,使邪入下焦,膀胱气化传导失司,而致水蓄下焦,以口渴欲饮、小便不利,甚则吐者,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

有外邪深入下焦血分,血热互结,证见如狂发狂、脉沉、少腹急节胀痛等。

其轻者,治以桃核承气汤;其重而急者,治以抵当汤,其重而缓者,治以抵当丸。

有外邪陷入心胸部,与痰涎水饮之邪搏结,而致心胸窒痛,结硬者,为结胸证。

寒实结胸者,为外邪入里与寒痰水饮相结于心胸部位,治以三物小白散;热实结胸者,为邪热与痰饮相结于心胸部,其中水热互结,病理程度重而范围广,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甚或心下致少腹硬满而痛为大结胸证,方用大陷胸汤;而痰热互结与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为小结胸证,治以小陷胸汤。

若有形邪热聚于心下,气滞而痞者,是谓热痞,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兼阳虚者,方用附子泻心汤。

若无形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而致痞证者,谓之寒热错杂之痞证。

方用半夏泻心汤。

兼水饮食滞而伴有干噫食臭者,治以生姜泻心汤。

若兼微虚痞利严重者,方用甘草泻心汤。

有饮停胸胁之悬饮,方用十枣汤。

胃虚痰阻之噫气不除证,治以旋覆代赭汤。

太阳表邪不解,或失治误治,邪气可以传其他经。

既能传阳明,也能传少阳,至于先传阳明还是先传少阳,或成并病,并无固定的模式。

太阳病甚则可以直传三阴经,其中以传入少阴者为多见。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是六七天,但如果可以及时治疗,就能够截断病程,使汗出表解而早日痊愈。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表里同病或多经同病的证候。

仲景也对此作出了条文的罗列。

如表里同病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重证宜先,轻证宜后。

具体而言,表里同病,若里证属虚寒性质且重者,宜先里后表,先扶其正后祛其邪;相反,若里证属热属实,一般先解表后攻里;但若里证重且急,虽里证为实,宜先攻里,后再言表;更有甚者,表里同病而无明显轻重之别,审时度势,活法圆机,是辨证论治的特别之处,亦是如此,才能有临床数剂而愈的神奇疗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