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材教法题(10分)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完成23~24小题:课文:“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
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
这种现象在气流和水流的水平运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与作用于水平运动的大气或水体的其他作用力相比较,地转偏向力很小,但是,其作用不可低估。
”23.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简要设计上述内容的教学目标。
(6分)(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识和技能: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自然界的表现;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形成及其偏转规律;了解水平地转偏向力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根据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2)过程与方法:运用举例法,列举学生所熟悉的河流(如湘江、长江等),通过流向偏转来说明水平地转偏向力现象;再运用试验法,用地球仪、红墨水等演示南、北半球的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并总结偏转规律。
然后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正确判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举例、试验、总结、判断等一系列过程,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得科学体验,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4.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试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根据这一基本理念,请简要设计“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
(4分)讲授该知识时,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举例法、试验法、归纳法等。
先展示自然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问题;(如:湘江自南向北流,深水河道一般在东岸,沙洲在西岸;长江自西向东流,河口三角洲在北岸连成一片,南岸为深水航道。
并请学生列举相关事例。
)再去探讨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即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然后运用试验法归纳出偏转规律;(用地球仪、红墨水即可演示:一个同学手持地球仪,并使其自西向东旋转,另一同学将红墨水滴在北半球上,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可知红墨水向右偏转了。
同理,可演示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不偏转。
)由此归纳出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偏转规律是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
最后运用偏转规律去判断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转,解决实际问题。
(可举出各种实例,进行判断。
如,炮弹落点的偏转,河流流向的偏转,气流运动方向的偏转等等)必须充分体现紧密联系学生的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生活中的地理,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
1.一个学生向教师提问:“老师,您告诉我们‘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您又告诉我们‘外力作用的方向是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平坦’,这不是自相矛盾吗?”面对这个学生的提问,作为一个教师你应该如何应对?(10分)首先应肯定、鼓励学生的独立思维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3分)。
再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外力作用的方向的确是削高填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也的确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这其实并不矛盾(3分)。
因为正是外力作用把黄土高原上的物质搬运到了华北平原和渤海,这本身就是一个削高填低的过程;至于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的形态是这一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因为黄土高原上不同的地表形态下抵抗侵蚀的能力是不同的,地表结构的差异在外力作用下就表现为千沟万壑的形态,但这种形态是不稳定的,若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黄土高原上的黄土最终将全部被搬运到低地去(4分)。
2.对例题和经典试题的评析、讲解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基本功和知识底蕴。
下面为一组2004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请对这组试题作出简要的评析(提示:可从命题意图、解题思路、对试题的评价等方面进行评析)(15分)2003年11月20日,中星20号成功定点于103°E赤道上空。
天津某课外活动小组拟观测该卫星。
回答10~11题。
10.一天中,观看到卫星被阳光照射面积最大的时间(北京时间)是A.1时前后 B.7时前后 C.11时前后 D.13时前后11.每天同一时间,观测到卫星被阳光照射面积最大的一天在A.3月份 B.6月份 C.9月份 D.12月份该题命题意图:通过卫星的材料切入月相的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6分)。
解题思路:①提取有效信息——卫星的定点位置(103°E赤道上空)和观测小组位置在天津(约117°E、39°N)以及月相变化的相关知识(2分)。
②思维过程——因为卫星本身不发光,需要反射太阳光线才能被地球上的人看到,所以可把卫星看作一个人造月球,但不同的是它的相对位置是不变的(它绕地球运转的速度与地球自转速度一致)。
月相的变化取决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对位置,同理,卫星上能看到的被太阳光线照射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太阳、月球、观察者三者的相对位置。
只有当太阳从观察者背后的方向照射过来时,卫星最亮。
由此可推断第10题应选A(因为天津的位置比103°E约偏东14度,大约早1个小时)。
第11题就应选B(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观测者的位置同在北半球)(4分)试题评价:命题过程中的创新主要是情境的创设和立意的境界。
本题通过课外活动小组观测卫星的情境自然的切入月相的知识,并把地球的公转、自转、时区和区时、天津的地理位置等知识浓缩在两道选择题中,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思维容量,是一道区分度很高的试题。
(3分)(本题是一道虚假情境的试题:首先,该题假定卫星的形状是个球形,但实际上卫星可见部分主要是可变化方向的太阳能电池板,它的位置变化与月相变化规律完全无关;第二,卫星在观测者看来只是个小光点,除非有强大的望远镜否则不可能看到类似月相的变化,并且因为太阳位置差异导致的亮度变化很容易淹没在云量、天气、大气透明度、能见度、大气扰动等因素的影响中。
)3.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期望值。
它是备课过程的原点,也是教学过程的归宿。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教学目标进行的界定显然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教材中的一个片断,请分析这一小节教材所应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5分)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天体在宇宙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一)银河系及河外星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主要是由恒星等比较大的天体组成的,恒星之间的距离以光年为最小单位。
例如离太阳最近的恒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为4.2光年。
我们地球所在的星系叫银河系。
银河系中除了大量的恒星以外,还有很多由尘埃和气体等组成的云雾状天体,称为星云。
银河系以外有一些看似星云的天体,实际上是与银河系同级别的恒星系统,我们称为河外星系。
到20世纪末,人类观测到的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
它们都与银河系一样包含着数十亿到数千亿颗恒星,直径从几千光年到几十万光年不等。
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都是星系,所有的星系合在一起,构成了最大的天体系统,称为总星系。
它包括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宇宙中所有的天体。
迄今为止,人类探索宇宙的能力仍然是十分有限的。
从此种意义上说,总星系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可见宇宙。
(1)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究的渴望与激情。
(5分)(2)让学生认识到宇宙是物质的,从而逐步树立唯物主义的宇宙观。
(5分)(3)通过感悟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巨大跨越,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5分)(其他合理答案均可酌情计分)4.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一个重要的创新点在于把内容标准用行为目标的方式来表述,如“结合实例,分析……”;“举例说明……”;“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等。
这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尽量使用生动、鲜活、身边的事例和材料,来升华自己的教学过程。
而这些事例和材料要靠教师在平时点滴的挖掘、积累、整理、提升。
株洲就是一个地理特征十分鲜明的城市,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挖掘。
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了哪些取材于株洲的教学资源?(15分)例:株洲是一个移民城市,通过分析株洲居民原藉的地理分布可以阐释人口迁移过程及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分析株洲各地迥异的方言来探讨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株洲城市各区不同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特征是城市地域结构理论的活教材;株洲城市空间的发展、长株潭城市群的建设可以丰富城市化过程理论、可以说明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株洲工业的分布及工业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污染的治理等是阐释工业区位理论、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的最生动实例……(答案合理均可酌情计分,但必须把株洲的实例、材料用地理学的专业术语进行描述或与地理学的原理、理论、教材中的具体内容相联系的答案才是有效答案。
每个有效答案计5分,至少需答出三个有效答案。
)5.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主要基于以下基本理念: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而研究性学习的设置正是这些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
你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了哪些研究性学习项目?你是如何组织实施的?(15分)写出开展过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内容每项计3分共6分,实施过程包括对选题、制定研究方案、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答辩等环节的指导必须基本完整、真实、可操作计9分1.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什么?P44①进行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教育;②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③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2.中学地理教育的主要作用是什么?P39-P41①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③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3.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作用有那几点?P94①加强中学地理教学的计划性和统一性;②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编写中学地理教材的依据;③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④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教师评价的依据;⑤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成绩考核的依据。
4.简述教师掌握与运用中学地理教材的过程?104-106①教材分析阶段;教材分析阶段是掌握与形成地理教材的阶段,其过程是了解教科书的知识内容;对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加以分析,找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教材知识体系;分析教材在知识与技能教育、智能培养、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三方面的具体要求。
这一过程是地理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关键。
②运用教材进行教学阶段运用教材进行教学阶段是教师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教学结构,设计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