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对策思考摘要随着现在社会的贫富差距增大,效率和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热点问题。
从社会主义本质来看,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
本文从本国对待效率和公平的历史与现状出发,深刻认识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思考,认为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必须要将公平提升到与效率同等的地位上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合理分配、推进教育、完善社保和法制,才能使效率和公平更加平衡。
关键词效率公平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对策思考一、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理论概述效率与公平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
效率属于生产力范畴,它是以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为标志的。
在现代经济中,效率是以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之比来计量的,投入少,产出多,所费低,所得高为高效率;相反则为低效率。
公平是和分配相联系的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生产成果的分配,所以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是实现公平分配的根本前提。
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首先是要正确认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在我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问题一直都被形象的称为“扩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问题。
没有蛋糕何来分蛋糕之说,所以效率是公平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效率,空谈公平是毫无意义的。
从本国发展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的一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分配非常公平,但生产效率低下,社会物质匮乏,大家的生产生活资料都得不到满足,根本就谈不上分配公平。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只有物质财富更加丰富时,公平才会增长,越是在不发达的阶段,收入分配就越达不到公平。
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全社会也才能达到最大的公平。
也就是说,效率使公平建立在更雄厚的物质基础上,公平的最终实现要以效率的极大提高为基础的。
没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效率的极大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另一方面,公平为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保证,也就是说“分好蛋糕”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提供持久动力,同时可以为持续“做大蛋糕”营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
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对效率有重大影响,分配公平合理能够使各个阶层的劳动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能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从而全面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
相反,严重的分配不公,无论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还是收入差距过大乃至产生两极分化,都会降低劳动者的积极性,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甚至发生社会动荡,影响效率。
但这里我们所说公平并不是绝对的公平,而是相对的公平。
绝对的公平只能降低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只有相对公平才能同时保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维持社会稳定。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探索与实践过程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的领导集体渐渐认识和发展了对效率、公平的含义,同时也一直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
这一政策的提出否定了计划经济时代“吃大锅饭”的“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认识到平均主义只能打击先进、鼓励落后,合理的扩大收入差距才能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是一个效率绝对优先的时期,公平没有被提到议程上来。
在改革开放进行到八十年代中期,邓小平察觉到了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目的是共同富裕,而提倡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
同时为了避免贫富差距过大,他还提出需要对富裕的个人进行一定的限制,比如征收所得税。
此外,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一个新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而把公平与效率上升到社会主义本质的境界层面上来。
提高效率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公平就是要达到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 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在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正式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观点。
随着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党的十六大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这一时期,领导集体在强调发展的同时,已经开始采取措施解决社会公平问题。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开始注重分配结果的公平,关怀市场竞争中的失败者或弱者的基本生存,倡导建立社会保障机制等。
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不再把公平局限于结果的公平,也开始强调起点和过程的公平。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收入差距扩大和财富分配不公现象主要不是由市场机制造成的,恰恰相反,是由于收入分配偏离市场机制和公平原则造成的。
由于我国总体上尚处于新旧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想意识和道德观、价值观激烈碰撞,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影响,再加上我们的各种法律、法规和制度很不健全、很不完善,从而给一些意志不健全的人提供了机会。
他们钻改革的空子,利用国家赋予的公共权力大肆谋取私利,搞权力“寻租”、“权钱交易”,从而获得了大量非法收入,这种非法收入(也叫“隐形收入”)使得一些人很快成了“暴富”。
这种行为不论是公开的还是隐蔽的,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市场效率,并产生了新的机会不平等。
这种“新的机会不平等”不仅扭曲了市场竞争的结果,也造成了令广大人民强烈不满的非正常收入差距扩大现象。
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不仅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公平原则得不到实现,而且最终也会葬送我们的改革大业。
治理这种“分配不公”现象,仅靠政府的宏观调节措施是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加大反腐败的力度,用党纪、国法来规范、约束一些人的行为。
在实践过程中,中国的领导集体逐渐意识到公平不仅仅局限于经济的公平,公平还存在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提出了权利公平、司法公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问题等。
随着资源紧缺问题的不断加大,经济发展受到的影响增大,领导集体也逐步认识到效率不仅仅是要考虑到现在发展的效率,也要考虑到后世发展的效率。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就反应了这一点。
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经济社会在人口、资源和环境三个约束条件下持久、有序、稳定和协调地发展。
这样的发展观指的是社会整体效率,而不单单是指经济效率。
三、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对策思考人们常把社会财富比作蛋糕,分蛋糕是分配社会财富,做蛋糕是创造社会财富,这是一个为社会普遍关心的老问题。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只关心分蛋糕,不患寡患不均,结果只能在贫穷线甚至饥饿线上挣扎。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开始关心做蛋糕,并且尽一切努力把蛋糕做大。
分蛋糕要公平,做蛋糕要效率,然而,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求得令人满意的平衡点,依然是一个大难题。
分蛋糕和做蛋糕的本质就是公平和效率问题。
做大蛋糕不易,分好蛋糕更难,需要壮士断腕,全面深化改革。
要把蛋糕继续做大,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发展之策。
我国经济必须保持适度增长,否则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国防安全等都将失去实力的支撑。
但在经济总量已经取得较大增长的基点上,继续把蛋糕做大实属不易。
难就难在绝对不能继续牺牲资源环境,不顾市场需求,盲目大干快上了。
保持适度增长只能从转变发展方式找出路,从调整结构找动力,靠全面深化改革释放红利。
分好蛋糕更难。
实践告诉我们: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不可能自然归于平衡,分配不公不可能自行调整,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主动出手。
我们既不能以放弃经济增长为代价片面追求收入分配绝对均等化,更不能以继续拉大收入分配差距为代价换取一时的快速增要实现公平与效率并重,在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必须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
邓小平曾经说过“只要我国经济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就可以避免两极分化”,他又说,“基本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坚持归公有”,就“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
这充分说明了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据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计算,2005年,二、三产业的公有制经济(国有+集体)与非公有(私有+外资)经济的比重是:资本为53:47,就业和增加值均为39:61。
我们虽然找不到更近些年的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但按照国家公有制经济发展趋势估计今日公有制成分占全部经济的比重在25%左右。
这一数据让人不得不担心公有制是否仍然保持着主体地位。
同时,我们也不能只是片面追求公平,不然就会重复改革开放前的错误,降低效率。
因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实现公平和效率平衡的基础。
要在做大蛋糕同时分好蛋糕还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其中包括:提高“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加大收入再分配的力度。
提高“两个比重”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加广大劳动者收入,维护劳动者权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于消费的关系,促进社会公平。
针对“两个偏低”的现象,《建议》曾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把“民富”与“国富”放在同等位置同步考虑,无疑将有力推动发展蛋糕的合理二、努力发展教育,提高居民教育水平,转变人们的观念。
教育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才能尽可能保证起点的公平,使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存下来。
从几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生产力极大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是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唯一途径。
只有提高了人们的教育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做大蛋糕。
除了要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之外,还应该致力于人们观念的改变,提倡回报、奉献社会。
国外除了初次和再次分配以外,还有三次分配即慈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