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材料分析题

材料分析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分析题1读图回答问题.(1)右图这一水利工程是什么?(2分)有什么历史地位?(2分)(2)建设这一水利工程的目的是什么?(3(3)它的开通有什么作用?(3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的一位皇帝曾说过君民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松赞干布)及与公主归国,谓所亲曰:“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仍遣酋豪子弟,请入国学以习《诗》《书》。

又请中国识文之人典其表疏。

——《旧唐书》 (1)材料一的皇帝是谁?(2分)他统治时期的治世被称作什么? (2分)(2)材料二中松赞干布所说的“大唐公主”是谁?(2分)松赞干布迎娶“大唐公主”有什么意义?(4分)(3)以上材料说明这位皇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分)3. 材料一唐朝时期,唐诗文化处于繁荣局面,经济繁荣,各国的使者和商人络绎不绝,唐朝的长安在当时属于国际性大都市,通往各地的水路四通八达。

材料二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

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徇私误国之人。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

材料三安史之乱,摧毁了统治基础,削弱了封建集权,为封建割据创造了必要条件,使唐王朝由盛而衰,一蹶不振。

(1)唐朝气象达到鼎峰是哪位皇帝统治时期(2分)被称作什么盛世? (2分)(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有哪些?(4分)(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6分)(4)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启示?(4分)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6分)材料一:上(宋太祖)曰“……尔曹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二:罢(废除)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职官制》材料三:“(军机大臣)只能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赵翼(1)材料中一体现了宋太祖在军事方面的哪一项措施?(1分)其目的是什么?(1分)(2)材料二反映了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1分)此后“六部”向谁负责?(1分)(3)据材料三说的是清代哪一机构的设立?(1分)该制度的设立主要影响是什么?(1分)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7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人为此付出过努力。

材料一:(元朝的疆域)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

——《元史.地理志》材料二:“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郑成功材料三: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的元朝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这一制度的影响是什么?(2分)(2)材料二中台湾当时被哪个殖民国家侵占?(1分)1684年清朝为加强对该地的管理主要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1分)(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采取哪些措施加强对西藏的管理?(2分)6.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材料三:唐玄宗非常注重对官吏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罢免。

有一年他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结果有45个县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职。

——部编教科书《中国历史》七下材料四:“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

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工程?依据该材料,归纳出“隋亡”的原因?(2)材料二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一盛世局面?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出唐朝兴盛局面出现的原因任意一个?(3)依据材料四,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4)材料二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什么?(5)综合上述隋唐历史的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绘制一些简单的图示,可以使我们对历史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联系与发展有更直观的了解。

上面是小明在学习《金与南宋的对峙》一课时所绘制的图示,请你结合此图进行相关的探究。

(1)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填充下列问题:北宋结束 A 分裂割据的局面,并与辽、西夏之间进行了长期的交战。

议和后,北宋与辽和西夏处于并立局面。

B 灭辽,并南下灭亡北宋。

1127年,北宋皇帝的弟弟登基称帝,定都,史称南宋。

(2)在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

①辽朝的哪位统治者夺取了燕云十六州,从此,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②指出辽和北宋之间在宋真宗在位期间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

这次战役后双方签订的盟约是什么?③北宋和西夏议和的内容是什么?④指出南宋抗击B政权的一次大捷。

后来宋与B政权议和,其内容是什么?(3)结合两宋时期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谈一谈你的看法。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材料二:“大唐国者,法式(法度)备定,珍国(文明发达)也,常须达(应该经常去看看)。

”——《日本书纪》材料三:“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材料四:“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佛法),唐风(唐文化)洋溢奈良城(日本当时的都城)。

”——郭沫若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描绘了唐朝开元年间一种怎样的社会情景?(2分)(2)材料二中日本人认为大唐是个“常须达”的国家,那么,日本派到唐朝来的使节叫什么?他们回国后对日本造成了怎样的社会影响?(4分)(3)材料三说明唐太宗执行了一种怎样的民族政策?这种民族政策使唐太宗被北方和西北地区各民族尊奉为什么?(4分)(4)材料四中说“唐风洋溢奈良城”,你能试举一例来证明这一点吗?(2分)(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唐朝具有一种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9.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风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一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两幅历史图片材料三: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图一中,大运河从江都至余杭之间河段的名称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3)材料二中图二所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古代江南农民创造的。

它最先出现于哪一朝代?(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0.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右图是某老师所绘的《唐蕃关系示意图》:材料二: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早已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当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材料三:17世纪,漠西蒙古准噶尔部的噶尔丹勾结沙俄,大搞分裂,发动叛乱。

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大败噶尔丹。

18世纪,回部首领大、小和卓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息。

——摘编自中学历史课本(1)依据材料一指出唐藩之间关系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吐蕃是今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2)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有何特点?(3)依据材料三,归纳噶尔丹、大小和卓的分裂阴谋不能得逞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5)材料二反映了元朝什么现象?(6)材料三反映了清前期对新疆等边疆地区统治的加强,平定叛乱后,乾隆帝又如何加强对新疆的统治的?11. 以下三幅示意图示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变革的情况。

图A 图B 图C请回答:(1)图A所示中央机构情况完善于哪一朝代?图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4分)(2)图B所示中央机构组成情况出现于哪一朝代?该朝代的中央机构有何特点?(3分)(3)图C所示中央机构的变化出现于哪一朝代?军机处的地位怎样?(3分)(4)这三幅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什么趋势?(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