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储层非均质性
6、输导体系概念及主要识别方法。
7、输导体系评价考虑的主要因素和评价参数分析 8、流体动力与输导性能的关系分析。 9、流体动力和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的控制作用。
END !
裘亦楠的分类方案与前述几种分类一样,也考虑储 层非均质性的规模,但更注重油田开发生产的实用 性。
应用意义——储层分布概念的改变
应用意义——储层分布概念的改变
应用意义——储层分布概念的改变
三、储层非均质性的应用意义
1. 储层非均质性具有分级性
2.
可以假设次一级储层单元具有均质性
第二节 储层孔隙度地震预测中的非均质性原理Leabharlann 二、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的发展
2.Haldorsen(1983)的分类
Haldorsen(1983)根据储层地质建模的需要,按照 与孔隙平均值有关的体积分布将储层非均质性划分为 四种类型,即:
微观非均质性(microscopic heterogeneities),
即孔隙和砂颗粒规模; 宏观非均质性(macroscopic heterogeneities), 即岩心规模; 大型非均质性(megascopic heterogeneities), 即模拟模型中的大型网块; 巨型非均质性(gigascopic heterogeneities), 即整个岩层或区域规模。
利用地震反演的速度资料应该可以计算砂层的孔隙度
第二节 储层孔隙度地震预测中的非均质性原理 一、地震孔隙度分析原理
1. 利用时间平均方程计算地震孔隙度
1 1 V Vf Vm
油、气、水等流体的速度很小,尤其是气。
Vm 5000m / s
V f (油) 1300m / s
V f (盐水) 1600m / s
4.裘亦楠(1992)的分类
(3)层内非均质性 包括粒度韵律性、层理构造序列、渗透率差异程度及高渗透 段位置、层内不连续薄泥质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大小、全层规 模的水平/垂直渗透率比值等。 (4)孔隙非均质性 孔隙非均质性指砂体孔隙、喉道大小及其均匀程度,孔隙喉 道的配置关系和连通程度。这些性质直接影响油田开发过程 中注入剂的驱替效率。
储层的均质性是相对的,而非均质性是绝对的。
二、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的发展 1.Pettijohn(1973)的分类
Pettijohn(1973)对河流沉积储层按非 均质性规模的大小提出一个由大到小的非均质 性分类谱图,划分了五种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即 层系规模(100m级) 砂体规模(10m级) 层理规模(1~10m级) 纹层规模(10~100 mm级) 孔隙规模(10~100μ m级)
二、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的发展 3.Weber(1986)的分类
Weber(1986)根据Pettijohn的思路,也提出了一种储 层非均质性的分类体系。但在他的分类中,不仅考虑储层 非均质性的规模,同时考虑了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 他将储层非均质性分为七类:
(1)封闭、半封闭、未封闭断层
(2)成因单元边界-------成因单元边界(沉积相边界)控制着较大规模的流体渗流。 (3)成因单元内渗透层----在成因单元不同渗透性的岩层导致储层垂向非均质性。 (4)成因单元内隔夹层----主要影响流体的垂向渗流,也影响流体的水平渗流。 (5)纹层和交错层理-----影响注水开发后残余油的分布。 (6)微观非均质性--------孔隙规模的储层非均质性。 (7)封闭、开启裂缝------裂缝及其封闭和开启的性质亦可导致储层非均质性。
数学 模型
1 1 V Vs Vsh 1 1 Kp V Vf Vsh Vma
扩展平均方程的意义
孔隙度标定
专题思考题
1、泥质砂岩中泥质成分的有哪几种赋存状态?
2、为什么不能用GASSMAN方程从地震速度中直接预测
油气饱和度? 3、时间平均方程的应用条件是什么? 4、泥质砂岩中泥质含量如何求取? 5、砂岩和泥岩的压实曲线如何制作?
6、理论纯砂岩的速度如何求取?
7、泥质砂岩孔隙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8、泥质砂岩的渗透率如何求取?
第二部分
文献阅读报告题目
1、有效应力公式(特察模型)的地质含义及其在地层 条件下应用的局限性分析。 2、地温与地层压力的一般关系及异常高压的形成机理 分析。 3、异常低压的主要形成机理分析。 4、异常高压与油气形成、运移及聚集的关系。 5、流体势概念及古流体势分析的基本过程。
Weber的分类方案在考虑非均质规模的同时,特别注重储 层非均质性对流体渗流的影响。
二、储层非均质性分类的发展
4.裘亦楠(1992)的分类
裘亦楠(1992)将碎屑岩的储层非均质性由大到小分为四 类,这也是我国油田生产部门通常使用的储层非均质性分类。 (1)层间非均质性 包括层系的旋回性、砂层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隔层分布、 特殊类型层的分布、层组和小层的划分。 (2)平面非均质性 包括砂体成因单元连通程度、平面孔隙度、渗透率的变化和 非均质程度以及渗透率方向性。
高等石油地质学
第二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第一节 储层非均质性认识的进展
第二节 储层孔隙度地震预测中的 非均质性原理
第二章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展
第一节 储层非均质性认识的进展
一、储层非均质性的概念
油气储集层由于在形成过程中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 和构造作用影响,在空间分布及内部各种属性都存在 不均匀的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储层非均质性。
扩展时间平均方程
Ψ 泥质 1-Ψ 纯砂岩 Φ 孔隙 Ψ 泥质 ma 骨架
扩展时间平均方程岩石模型示意图
宏观尺度 对于含有一定泥质的砂层,从宏观上(如在岩心上或手标上)可
把它等效为一个双相介质岩石模型,即该砂层由纯砂岩和纯泥质两部分组成; 微观尺度 从微观上讲,如在显微镜或放大镜下观察时,含泥质的砂岩由三 种成分组成,即岩石骨架颗粒、泥质和孔隙流体:
Vf (气) 300 ~ 400m / s
孔隙性(双相介质)等效模型
1 1 V Vf Vm
泥质砂岩孔隙度计算方法——三相介质问题
问题讨论
油田实际情况
宏观尺度
微观尺度
用确定岩性的速度
来标定反演速度的
色标
用确定岩性的速度 来标定反演速度的 色标
宏观尺度
微观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