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知识大纲第一课时一、区域农业发展概况1.影响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
2.区域农业发展的目标: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位置①经纬度位置:北部为我国纬度最高地区,东部为我国经度最东地区(135°E多)。
②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我国最偏东的地区,南面为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
③政治地缘位置:东、北、西三面分别与朝鲜、俄罗斯、蒙古相邻,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边贸优势。
2.气候条件图示东北地区位置与气候的内在联系3.地形和土壤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对东北地区地形和土壤的高度概括。
具体而言: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系呈马蹄形环绕在广阔的东北大平原的西、北、东三面,在平原上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和黑钙土。
4.社会、经济条件图示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与农业三、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五、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二、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四大条件表解: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第一阶段(1979~1990年):产业转移初期,珠三角地区工业附加值低。
(2)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区域经济发展B题一、选择题读“某地景观图”,回答1~2题1.根据图中景观判断,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①黄土高原②云贵高原③江南丘陵④华北平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关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正确的是()①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②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③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延长生产链④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立体农业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1.B 2.C沂蒙山区某乡镇10年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据表中内容回答3~4题。
苹果、大棚樱桃等水果种植,搞多种经营3.()A.自然条件的改变B.农业产业结构调整C.劳动力素质的提高D.综合治理了社会环境4.该乡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有利条件是()A.交通便利B.原材料丰富C.技术水平高D.接近消费市场答案 3.B 4.B竹子作为一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再生的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广泛应用。
目前,在家庭装修中使用竹地板正成为一种时尚。
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著名的竹地板生产企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安徽、湖南、江西等南方地区,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A.适宜竹子生长,原料丰富B.人们喜爱竹地板,市场需求量大C.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D.交通运输便利,运输成本低6.南方地区发展竹地板生产企业的积极意义是()①利于生态环境建设②缓解森林资源紧张的状况③促进生物多样性利用向单一性利用转化④促进竹产品的系列开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 5.A 6.D中卫市位于宁夏中部的干旱地带,老百姓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里铺上沙砾石,种植糖分大、品质好的“压沙西瓜”,其市场价格明显高于其他西瓜。
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老百姓在地里铺上沙砾石种植西瓜,沙砾石最主要的作用是()A.减少了沙尘暴的发生频率B.增加了水分的蒸发量C.加大了瓜地的昼夜温差D.增加了该地区的降水量8.本地区要更好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最适合发展图中的()A.甲类企业B.乙类企业C.丙类企业D.丁类企业答案 7.C 8.B读“我国小麦分布区图”,回答9~10题。
9.①、②、③地小麦品种不一样,主要原因是()A.居民的生产习惯差异B.国家政策的差异C.地形的差异D.气候条件的差异10.③、④两地纬度相当,但小麦品种却不一样,其主要原因是()A.距海远近不一样导致降水量不一样B.天气状况差异导致光热条件不一样C.海拔高度差异导致温度条件不一样D.主导产业差异导致生产方式不一样答案 9.D 10.C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下图(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完成11~12题。
11.上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12.关于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C.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D.中国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答案 11.B 12.C下图是“2008年江苏省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分布图”。
读图回答13~14题。
13.关于江苏省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叙述正确的是()①乡镇工业的不均衡发展是全省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大的重要原因②苏北乡镇工业以技术指向型为主③乡镇工业的发展水平大致是苏南高于苏北④南京人均乡镇工业总产值超过苏锡常地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4.苏南乡镇工业发达的原因有()①对外开放意识强②生产技术力量雄厚③自然资源丰富④劳动力工资低廉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 13.C 14.A我国“十一五”规划把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
环渤海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构成。
“三圈”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城市聚合轴为骨架、都市圈为网络,将带动和推进环渤海地区的城市化。
读图回答15~16题。
15.三个都市圈共同的自然特点是()A.矿产资源欠缺B.地形起伏C.处在干旱区D.海运便利16.下列关于目前环渤海地区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聚合轴往往是主要交通干线B.三个都市圈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地区C.城市化发展速度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区内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答案 15.D 16.A二、综合题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有“经济奥运会”之称的世界经济博览会将于2010年在上海举行。
围绕“世博经济”、推动“长三角”经济联动这一主题,上海、南京、杭州等16市市长多次举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共商协调发展大计。
材料二东部沿海区域图(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事物的名称:经济区:A ;B ;C 。
海峡:D 。
(2)为了加快E岛的经济发展,我国已于1988年设立其为最大的。
2003年1月7日,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E岛与大陆不通火车的历史。
根据E岛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它应该大力发展哪些特色产业?(3)20世纪80年代以来,C经济区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因素B.自然环境因素C.交通和通信的发展D.宏观经济布局(4)结合材料一、二,试分析上海逐步成为江浙沪城市带中心的优越条件是什么?(5)在中央关于区域发展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大致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包含粤、桂、湘、赣、闽、琼、川、滇、黔9省区加上港、澳特别行政区的“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正以空前的速度和力度进行大整合。
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腹地正在不断地向内地延伸。
区域合作可以使香港和澳门避免变成一个经济孤岛。
试分析区域合作可以使香港和澳门避免变成一个经济孤岛的原因。
答案(1)长江三角洲经济区闽江三角地带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琼州海峡(2)经济特区粤海应积极发展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3)D(4)①地理位置优越;②水陆空交通便利;③工业基础牢固;④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高;⑤技术力量雄厚;⑥商品贸易繁荣,上海拥有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商品经济的广阔腹地。
(上海附近的闽、赣、皖、鲁、苏、浙等省以及长江沿岸和东部沿海的一些省市,既是上海的原料供应地,又是上海的消费市场。
)(5)区域合作可以使港澳从内地获得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而港澳可以对内地进行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从而使港澳避免成为经济孤岛。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了11种优势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确定的依据是: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能够抵御进口冲击的农产品,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
材料二我国两农业生产区域图(1)为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优势产区在甲、乙两区域符合条件的是,试说明原因。
(2)甲区域的耕作土壤是,该区域农业低产田面积较大,请分析农田低产田形成的原因,针对原因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3)近年来,乙地区由于土地的超载使用,土壤的肥力呈下降的趋势。
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保护?(4)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5)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递增14%,已成为世界农产品第五大出口国,简述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
答案(1)乙自然条件较好,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产业化基础强,商品量大,区位优势明显。
(2)水稻土原因:红壤广布,土壤贫瘠;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
措施:改良土壤(红壤);合理开发梯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防止水土流失。
(3)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对土壤进行培肥,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加强对土地的养护,实施轮作和倒茬。
(其他措施只要合理即可)(4)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
(5)①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②市场区位优势,亚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