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练习区域经济发展模拟创新题一、选择题(2016·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
读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A B C D2.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
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D.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2016·河北唐山统考)下图为京津冀城市一体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在一体化背景下,天津应成为()A.知识型区域B.加工型区域C.资源型区域D.贸易型区域4.同京津相比,河北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区位条件是()A.人才密集B.交通便利C.地价便宜D.市场广大(2016·宁夏银川一中期末)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
中宁地区土壤碱性重,昼夜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枸杞的生长。
回答5~6题。
5.该地区枸杞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有()①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③水源充足,黑土肥沃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6.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二、非选择题7.(2016·福建省漳州八校高三2月联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图1为陕西省某区域略图。
图中阴影部分东西狭长,南北窄小,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以干旱严重闻名,被称为“旱腰带”。
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
材料二:“秋淋”(连续4天出现降雨,且降雨量达到20毫米及以上),是陕西关中地区对秋雨的习惯叫法,当地秋雨期一般自8月中旬后开始,最晚可持续到10月上旬。
陕西秋雨具有持续时间长,雨量大,暴雨多,灾情严重等特点。
材料三:图2为陕西某地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
(1)简述“旱腰带”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简析“秋淋”的成因,并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简析图2所示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当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8.(2016·吉林大学附属中学第五次模考)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流传深远、脍炙人口的“东北八大怪”传统民谣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传统民俗风情的精准描述,具有深刻的地理学内涵。
其中大缸小缸腌酸菜是“东北八大怪”之一。
材料二:下图为近30年来东北部分地区农业类型布局变化图。
(1)分别说明上图所示地区近30年来玉米、放牧业、副食品生产布局的变化。
(2)吉林玉米种植区号称“黄金玉米带”,其东侧的长白山、西侧的草原和湿地都是“黄金玉米带”稳定发展的天然保障,分别分析它们对图中玉米带具有的“保障作用”。
(3)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民谣中所描述的部分民俗现象目前已经消逝。
以东北“大缸小缸腌酸菜”为例,简析其过去形成和现在少见的原因。
创新导向题1.(对接2014·新课标Ⅱ,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示意图。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祁连山脉以北,北山以南。
玉米喜光,苗期需水量少,较为耐旱;拔节后水分需求量急剧增加,特别是7~9月份,对水分要求极高;到成熟期需水量又偏少。
近年来玉米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其中70%的种子来自河西走廊的玉米制种基地。
玉米制种是指生产已经培育成功的玉米种子,并进行筛选储存。
(1)简述河西走廊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分析河西走廊发展玉米制种的气候优势。
(3)分析水源条件对河西走廊玉米生长的影响。
(4)你认为河西走廊是否可以建成世界级玉米制种基地?请说明理由。
(对接2015·新课标Ⅱ,1~3)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4%,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左右。
这意味着两亿多进城农民工因户籍限制等因素成了身在城市却难以享受市民待遇的特殊“两栖”群体。
据此完成2~3题。
2.“两栖”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B.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C.产业转移的影响D.交通条件的改善3.缩小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差距的最有效措施是()A.有序放开城市落户限制B.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C.保障“两栖”群体的收入D.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对接2013·江苏地理卷,28)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读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4~5题。
注:(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指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城镇常住人口包括了在城镇生活的农业户籍人口。
(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指拥有城镇户籍(市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上述图文材料表明()A.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快速融入了城市社会B.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享受了城镇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C.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D.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减轻,有利于社会稳定5.下列措施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不相符合的是()A.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B.中西部地区城市群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C.大幅提高节能节水产品、再生利用产品和绿色建筑比例D.各城市大力发展地铁,有效保护城市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答案【模拟创新题】1~5.BABCD 6.C7.(1)降水季节变化大,春旱严重;地形破碎,起伏大;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
(2)秋季南下的冷空气与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加上秦岭的阻挡,使锋面滞留而产生较长时间的阴雨。
华西秋雨不利于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收获和小麦播种,以至减产。
(3)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打破贸易壁垒,拓展国内外市场。
发展经济,提高人民收入。
林果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比重下降,有利于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
8.(1)变化:玉米产区向西、向北扩展;西部放牧生产面积缩小(或草地面积缩小);副食品生产基地在各类城市周围大量涌现。
(2)长白山区:①地势高,降水丰富,形成庞大水系,为玉米种植区提供灌溉水源;②山区森林茂密,补给土壤有机质;调节径流,减轻水旱灾害,从而保障玉米带的稳定生产。
草原和湿地:使周围林草生长良好(或植被覆盖率高),能降低风速,固结土壤,抑制风沙危害农田(或保护农田)。
蓄洪防旱,涵养水源。
(3)东北冬季严寒而漫长,蔬菜不能越冬生长,蔬菜不宜储存,过去须大量腌制蔬菜以备冬荒;近年大量腌制蔬菜的现象已很少见的原因:温室栽培技术、保鲜和冷藏冷冻技术的普及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新鲜蔬菜可随时大量供应;人民收入的提高,购买力增强(经济的发展);人们食品卫生安全意识的提高(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创新导向题】1.(1)河西走廊地处北山与祁连山之间,为我国中东部地区通向西北地区的重要通道;历史上是我国东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目前是联系我国中东部地区与新疆、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重要经贸通道;第一二亚欧大陆桥(兰新铁路)经过此地。
(2)西北内陆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利于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积累;玉米种子收获时节气候干燥,利于种子的脱水干燥;生产期病虫害少,玉米种子贮存期间不易变质和出售。
(3)春季种植时河流流量小,此时玉米需水量小;生长时节正值河流汛期,冰川融水可提供充足的灌溉用水;收获期需水量较小,水源条件对玉米的影响较小;冰川补给的河流年际变化小,灌溉水源稳定。
(4)是。
河西走廊玉米制种的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玉米种子质量优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国家政策扶持,河西走廊的种子可便捷地销往中亚、南亚、非洲、欧洲等地。
否。
要建成世界级的玉米制种基地需要扩大种植规模,河西走廊气候干旱,降水较少,生态环境脆弱,大规模发展玉米制种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等。
2~5.BACD区域经济发展解析【模拟创新题】1.【解析】由题文可知,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
那么就业结构等于产业产值结构比比较劳动生产率,结合两图,可以看出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约占2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0.4,就业结构约为50%;第二产业产值占50%,比较劳动生产率为3,就业结构为20%;第三产业产值约占30%,比较劳动生产率约为1,就业结构约为30%,故选B.2.【解析】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最大,所以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故选A.3.【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天津市从河北获取资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从北京获得产业与技术支持,进行产品加工,工业最终产品与高端技术产品输往北京,故天津应为加工型区域。
4.【解析】与北京和天津相比,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大,用工、用地的成本低廉,能够吸引对劳动力需求较大的产业落户。
5.【解析】题干所问为自然原因,而“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属于社会经济原因,可以排除;根据材料所给信息“土壤碱性重”可以排除“黑土肥沃”;宁夏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枸杞的生长。
6.【解析】宁夏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以坡地开荒不会导致水蚀严重而是会导致土地荒漠化:该地区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酸雨主要和工业生产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与农业结构调整无关。
7.【解析】(1)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主要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土壤五方面进行,还要注意区域主要的环境问题及成因。
读图,“旱腰带”地区位于渭河北部,黄土高原的边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季节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且蒸发量大,因此春旱很严重。
地形破碎,地势起伏大。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2)秋季,大陆气团势力增强,南下的冷空气与该地区的暖湿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加上地形(秦岭)的阻挡,使锋面滞留而产生连续性阴雨天气。
华西秋雨不利于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收获和小麦播种,以致减产。
(3)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当地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经济的可持续、生态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三方面入手。
根据图2分析,从经济可持续角度,农业结构调整利于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有利于打破贸易壁垒,拓展国内外市场;从社会可持续角度,发展经济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