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章原文:齐鲁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文章原文:齐鲁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齐鲁文化的传承与超越谭晓岚(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研究所青岛266071)大河文明的主要特点是生命力顽强,海洋文明的主要特点是活力强劲。

①齐鲁大地过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发祥地,现在是我国海洋战略的首个试点区,能不能在未来实现超越和升华,关键是能否塑造出一种既传承东方文明优势、又吸收了西方文明之精华的新型海洋文化。

齐鲁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凝聚力和生命力来自其基本精神。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大体可以归纳如下几点: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经世致用的救世精神、人定胜天的能动精神、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勤谨睿智的创造精神等。

这些,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精神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一、齐鲁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以农耕经济为基础,是一种典型的大河文明,由此派生出的文化心理也是防守型的②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由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生产生活方式不一样,在多年的文明进化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明类型——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和海洋文明由于发祥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两种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当大的差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资源的多样性,是人类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

③而不同生产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类型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各地域人群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大河文明的稳定持重,与江河造成两岸居民农耕生活的稳定性有关,海洋商业文明的外向开拓精神,则与大海为海洋民族提供的扬帆异域、纵横驰骋的条件有关。

④齐鲁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千百年来,这一区域与中国其他依河而居的地域一样,灌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培植和生长,能够满足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因此农业非常发达。

⑤这种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由于受土地的束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较强,生产生活方式相对稳定,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因此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式的好静、稳定、封闭、自强、固执、重群体等文化特性。

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文化心理也是防守型的,因此中华民族较少有拓边侵略的行径,最能体现中国人防御思想的是长城的修建。

⑥长城,不带进攻性质,完全着眼于防卫,在历史上,长城曾在一定程度上挡住了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但一旦入侵的游牧势力离开长城脚下,长城的军事价值就只剩①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 教学资源-秦汉风云. 2010.6.20;人教论坛,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archiver/?tid-342083.html;杨伟祖,生命之河智慧之源[J],《人与自然》2013.06.01②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③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④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⑤人教论坛,大河文明与海洋文明的比较/archiver/?tid-342083.html.2014.1⑥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下了心理方面了——它提供了一道抵御外族侵略的心理“堤防”。

①渐渐地,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便铸就了象征长城精神的防御思想,其特点是:求稳怕乱,不思变革;长于保守,拙于进取;注重防卫手段,缺乏出击精神;推崇道德,轻视效率;安贫乐道,不冒风险。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②二、“官山海”式的东方海洋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的依附和补充,因为它忽略了海洋本身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开放性③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若干次海洋文明的兴起,但是,在农耕文明的强大影响下,东方的海洋文明与西方海洋文明存在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东西方海洋文明存在的经济文化基调不一样。

纵观中华历代海洋文明发展史的底色,其基本的基调和特征是“以海为田”,“兴渔盐之利”的农业型经济文化为基调,即不是把海当作对外交往的桥梁,而是作为中国人取得“渔盐之利”的蓝色国土。

④换言之,是把海洋看成是陆地农田的延伸或补充,着重强调海洋本身的农业价值,而忽略了海洋本身所具有的最为重要的开放性。

⑤因此,从根本上说,中华历代所谓的海洋文明仍然是一种农业文明。

最早也是最典型的,就是春秋时山东沿海的齐国所采用的、由齐相管仲提出的“官山海”国策,即靠海吃海,由国家组织大力发展渔业和盐业。

⑥这一政策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地。

战国时韩非子认为“历心于山海者而国家富”,都是以“渔盐之利”为开发海洋的目的。

这种“靠海吃海”的经济活动,无疑具有农耕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⑦而西方的海洋文明是以商业型经济文化为基调,他们“以海为途”,把海洋看做进行开辟世界市场、进行世界商贸活动和探索与认识世界的大舞台。

其次,东西方两种不同经济文化基调下的海洋文明,其本质特征存在着不同。

东方海洋文明表现出的是“自给性”,而西方表现出的是商业性。

中国古代渔业生产的目的首先是自我需要的满足,能投入交换的不多,即使有,也只是与不从事渔业生产的本民族本地区的人进行交换。

所以,中国古代航海者的渔业活动,是一种生产性的活动,具有很强的“自给性”特色。

这与地中海航海民族那种以商业贸易为主的流通性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⑧两种不同海洋文明在当时社会所处的地位不同。

东方的海洋文明在当时社会处于一种从属地位,是社会经济文化的一种补充,而西方的海洋文明在其当时社会处于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仅仅视渔业为农业的“副业”。

即使是统治者提倡“渔盐之利”,着眼的也是补充农业之不足。

⑨秦汉奠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政体,历代王朝都沿着秦汉设计的政治模式,把大陆文明的因素整和的强大而有序,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大陆文明为主流的文化类型。

而海洋文明虽没有被禁绝,甚至某些时代还有较大的发展,但一直处于非主流的文化状态。

这和地中海海洋民族①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②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③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④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⑤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⑥靳怀堾,中华海洋文化探究,《山峡论坛》2013.07.25⑦靳怀堾,中华海洋文化探究,《山峡论坛》2013.07.25⑧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何莹,中西方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会论文集(下册)2007.12.01;靳怀堾,中华海洋文化探究,《山峡论坛》2013.07.25 ⑨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何莹,中西方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会论文集(下册)2007.12.01;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较早地摆脱农业的束缚,以发展海上贸易为独立的生产方式有着根本的差别。

①两种不同海洋文明对海洋的态度和文化特质不同,东方海洋文明对海洋是消极的,封闭的、具有和平防守性。

而西方对海洋是积极的,是开放的,具有半商半匪的掠夺性和殖民侵略的进攻性,具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

中国人从未背弃过海洋,但也从未真正关注过海洋,海洋作为“化外之域”的观念一直扎根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那么,中国人是怎样看待海洋的呢?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海洋是一个充满黑暗恐怖的地方,认为“海”字,从水从晦。

汉人刘熙《释名》说:“海,晦也。

”所谓晦,是指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

晋人张华《博物志》也说:“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

”与此同时,中国人还把大海与苦难、凶险和荒蛮联系在一起,如把沉重的灾难称之为苦海,把北方西伯利亚荒凉不毛之地称之为北海,把茫茫沙漠称之为瀚海,等等。

②中国古代曾有“君乘而王,则海夷”的说法,意思说有了君子、好人做君主,海洋就不会泛滥成灾。

中国古人把海洋等同于灾难所在,所谓“海夷不扬波”,即大海不起波浪、风平浪静就是天下清平的象征。

成语中的“海宴河静”,更是把平静的海洋与不泛滥的黄河作为一种理想的生存条件。

③在中国古代先民的自然崇拜观念中,对水的崇拜之情相当浓重,但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大江大河。

这种河享有独特地位而轻视海洋的倾向,完全出于人们的功利目的——对华夏民族来说,大海所能给予的恩惠远远小于江河;与此同时,古人对海洋的祭祀和崇拜,主要出于对这种自然力的畏惧。

可以说,对海洋的畏惧是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心理之中的。

④东西方两种不同海洋文明发展进步推动方式和推动力不同。

西方海洋文明进步的推动方式是商业贸易和殖民掠夺,推动力的核心是经济利益。

东方海洋文明进步的推动方式是农耕作业在海洋延续,是向外展示其财富,推动力核心是实现帝王的某一政治目的和统治者的奢侈享受,是非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是不可持续的。

秦始皇时代从山东沿海东渡日本的徐福,堪称中国古代远洋航行活动中的光辉序幕。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但徐福远航的目的却源于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这就决定了徐福的东渡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航行,而是一次特殊的、目的荒诞的航行。

同时,徐福东渡还带有“叛逃”的性质,目的是为了躲避秦始皇的暴政。

可以说,徐福的东渡是在秦高压下的冒险行动,反映了一种非主流的文化倾向。

虽然徐福一行最后定居日本,客观上起到了传播文明的作用,但其影响主要局限于日本。

中国的远洋航行业是以徐福东渡这一逆反性行动为起点的,其后果非但没有促进中国航海业的发展,反而导致了后来官方对远洋活动的严格控制,使之更加偏离了商业和贸易的轨道。

⑤因此,许多历史学家指出,即使历史偏爱中国人,让郑和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也不可能使中国摆脱大河—陆地文化的束缚,彻底走向海洋,甚至从事殖民活动,加快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换言之,中国人没有完成地理大发现是历史的必然。

①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2)./minjiancaifeng②卧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wohuboke2012.7.29;采风人,华夏海洋文化(5)./minjiancaifeng③卧虎,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文明冲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