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席!
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好。
开宗明义,什么是中庸之道。
《现代汉语词典》中说,中庸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主张待人接物采取调和折中的态度。
在书面语中指德才平凡。
而《现代汉语大词典》中,中庸是指待人处事不偏不倚,也可指不思进取,保守。
这种处世之道真的应该被提倡吗?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只有符合客观现状,满足、匹配当下社会需求的观念才值得提倡。
这便是我们今天讨论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的标准。
我方并不是想否认中庸之道有其积极的意义,而是想说,我们的提倡应当是当下的提倡、对现状、对现实的提倡,而非对过去某个时点的提倡。
我方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弊大于利,理由如下:
第一,提出中庸之道的背景与当今社会大环境不同。
中庸之道是封建制度下的历史产物。
随着历史的发展。
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
甚至会变成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今时不同往日,我们不能盲目的照搬封建时期统治阶级利用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要求人安分守己,并且在任何时候都保持中庸,不要锋芒毕露,这样不适合资改时代的发展,新时代需要的竞争力、创新能力,而中庸之道会埋没人的创造力、使人丧失掉竞争力,中庸之道只适合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社会。
第二,提出中庸之道的目的不适用于当今时代。
从历史根源来看。
中庸之道是封建统治者维持统治的重要工具。
是统治阶级安民、愚民的工具。
而当今我们是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提倡中庸之道很容易被他人利用,中庸提倡的调和折中,在中国官场上往往演化成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现代法治要求明辨是非曲直,而中庸之道一贯各打五十大板的传统做法往往影响到司法的公
正。
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第三,中庸之道与我们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明显违背的。
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而非恪守不变,我们所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是一个讲求创新与效率的时代。
这要求身处时代之中的我们敢于面对挑
战,敢于竞争,敢于大胆开拓进取。
而中庸告诉我们,在竞争和挑战面前
要明哲保身,在创新和改革面前要不露锋芒安分守己,在决策面前要折中调和不置可否。
这对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与整个时代的大趋势也是相违背的。
中庸之道正象鲁迅所批判的那样:“惰性有两种表现状态:一是听天由命,二是中庸”。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地相信:中庸之道不应该被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