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_一辩稿

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_一辩稿

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好,大家好,感谢对方辩友精彩的开场,我方的观点是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为人处世治天下的一个原则,它的作用是为人们的活动提供一个导向,而不是具体的方法。

古代的君王治理国家讲究内儒外法,就是说治理国家的具体方法上采用法家的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庸之道作为一个原则的导向作用就体现在,在制定和实施法律的时候注意一个“度”,就是说在好安定民心巩固统治和维护上层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所以中庸之道是一种原则,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而不是具体的解决方法。

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原则,它提倡的是过犹不及、执中致和,而这种调和折中是有标准的,它的标准就是天人合一。

何谓天人合一?在古人看来,“天”是世间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源,古人对“天”保持着衷心敬畏,并认为人和“天”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天”与人是能相感应的,因此一切人事均应符合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而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还有多少人对“天'”对“大自然”存在着敬畏之心?中庸之道调和折中的标准和法度在这个社会已经不存在了,所以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实践过程中往往被人滥用误用,从而影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

从个人角度看,中庸倡导过犹不及,容易让人们安于现状、甘于平庸,磨损人的锐气,消耗人的斗志;中庸倡导平稳安定,容易埋没人的创造力,折损人的创新精神;中庸倡导安分守己,不要锋芒毕露,会让人缺乏大胆说出自己独特鲜明看法的勇气,丧失竞争能力,这些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中庸之道提倡调和折中,往往被人滥用为不分是非曲直的一味折中,一味寻求稳定,从而导致执法的不严格、行政的不作为等一系列现象的产生,不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建设;中庸之道倡导人待人接物不偏不倚,在中国官场上往往被滥用成四面奉承、八面玲珑,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市侩哲学、官场哲学,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显然是不符合的。

中庸之道是儒家行事做人的一套原则,而不是具体的方法,并且这个原则发挥正确的标准在现代社会早已沦丧,没有标准的中庸之道在现代社会往往被滥用误用,给社会的进步和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现代社会不应当提倡中庸之道。

需要解决问题:1.信仰缺失。

信仰:对圣贤的主张、主义、或对2.为甚么度不存在了。

找例子?每个人的度都不一样了在古代对于同一件事的度大概是一样的而现代缺乏天人和以后同一件事每个人的度就不一样了3.内心的信仰工业社会物理和工程学自由辩:1.对方辩友是否承认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在大多时候被误用了呢?2.NGO等30多家环保组织发现苹果公司在中国的生产链重金属污染严重,并且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这种现象正是因为中国环保执法过程中的中庸啊,只要交一点钱就没有实质性的处罚啊对方辩友如何解释呢?实践上是失败的(加大量的例子和事件)科学和理性成为现在的度思想理论的变化(两种:升华淘汰找例子)中庸之道:天人合一被去除了,理论基础都不在了一个被改的面貌全非理论还是对方辩友说的中庸之道了就像对方辩友去麦当劳要了麦辣鸡堡如果里面的鸡肉都被换成豆腐了了你还会高兴吃他吗?精典辩词7——中庸之道应不应该提倡(续)历史系四辩陈词(辩题:中庸之道应当提倡)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对方今天的表现非常精彩,但是我方仍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始终没有搞清楚的几点。

显然,我们就发现对方陷入了一个悖论。

对方今天是中使静止地看中庸之道,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的内在逻辑不好,可却忘了中庸之道也在发展,对方一味说中庸之道在历史上不好,但却犯了以今人的眼光看古人的毛病,这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下面,我将再次阐述我方观点。

中庸是理念、方向,是对度的准确把握和关系的良好协调,是达到和谐的追求,无论是在孔子《论语》,子思《中庸》还是宋明理学的注解,都承认这个道理,我们做饭要不生不胡,我们吃饭要不饿不撑,才能吃得开开心心,饭没有做熟而停止不做,就是不及,饭已经熟了而仍求彻底,则饭将糊不可食。

我们青年人对于长辈,自然要尊敬,但若是事事都遵照长辈的话,让我们产生依赖,对我们的成长显然不利,又例如我们说商人卖东西,要价太多,则不会很多人买,要价太少,又不能赚钱,只有把握好商家和买家的关系,才能让商家财源滚滚,买家舒心。

中庸之道否认矛盾的斗争和质变,而是使矛盾斗争和质变稳步进行。

我们不是看见面前的河不知深浅就退却了,我们也不是因为饭可能熟可能不熟就不吃了。

中庸之道能让我们小心的探求水的深浅,摸到能让我们踏着过河的石头。

中庸之道就是让我们小心的控制好火量,煮出一锅香喷喷的米饭。

中庸之道不是断裂的,是与时俱进的,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其特色和意义。

抗日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摈弃前嫌的合作,而我们中大也选择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我们的校训,给中庸之道赋予了新时代的意义中庸之道的本源给了我们方向,中庸之道的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了它对社会的适用性。

中庸之道的相对于某事及某情形的具体分析又使我们不至于静止地看问题。

站在世纪之交,以往地历史不自觉地凝成一瞬,我们充满希望而又目光坚定,当我们在保护民族地同时要打开国门,当我们在发展东部经济地同时加强“西部大开发”。

在利用自然资源地同时要保护我们的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我们反思以往的道德传统的现代价值时,我们无法忽略这样一个理念: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应当提倡。

也许超前消费可以使人们极大的消费欲望得到满足;也许超前消费会让经济短期的的得到发展;也许超前消费让我们仿佛找到新天地的花明柳暗,但是,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种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付出沉重的代价。

《管子》里说:“无度而用,则危本。

”超前消费消耗的是社会生产的积累,带来的是积累与消费结构的失衡,可持续发展得不到实现,我们又怎么让未来充满希望?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底子薄,人口多,资源少,地大而物不博,中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3000万,超前消费又怎么让我们的老百姓可以担当?依*超前消费来拉动的生产,既是总量的不足,更是结构的失衡,只能是寅吃卯粮,杀鸡取卵,这样一种饮鸩止渴的发展又怎么让我们可以理得心安?看看吧,我国几千万的下岗工人就在隙缝中奋力拚搏,千万贫苦人口在血汗中寻求出路;超前消费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盲目消费、奢侈消费,享乐之风随之而来。

职场中庸之道<转一、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在民间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一些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

有志向、有理想的人,不应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在小事上纠缠不清,而应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只有如此,才能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职场中,往往有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吃亏的事情,比如工作的调动,环境的变迁等等。

面对这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到能够泰然处之,“小不忍则乱大谋”,心胸开阔,目光放远一些。

看这些事情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是否有利,而不去做匹夫之勇。

二、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这句话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了决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因众人的是非标准影响自己的判断。

要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理性的判断,然后作出结论;二是一个人的好与坏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形势、不同的人们心目中,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应该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他。

领导往往欣赏的是有个性、有主见的年轻人,这样的人才能独当一面,今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早已被人们所熟知。

在职场中,要想谋取一个更好的职位,你必须事先做充分的准备,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锻炼好,只待时机一到,马上就能担当重任,而且还要做得很出色。

“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身处这个信息时代,社会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各种节奏很快。

知识体系和技术的更新速度之快,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按时“充电”。

即使身处一个比较安逸的环境,也应该“居安思危”,考虑以后形势的变动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如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话,总有一天会被淘汰。

五、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为人处事应该多替他人考虑,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应该多做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他人的不是。

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

职场中人与人相处并不像有些人说的全都是尔虞我诈、欺上瞒下,很多时候还是需要真诚相处的。

同事之间产生了矛盾,不要针锋相对、一味地去挑对方的毛病,那样只会伤害同事之间的感情,无利于职场和睦。

首先应该检讨自我一下,自己是否有什么过错,是否对对方产生了伤害,站在他的立场上审视自己。

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难,对人对己都是有益的。

六、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

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

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的道理。

中庸又被理解为“中道”,“中道”就是不偏于对立双方的任何一方,使双方保持均衡状态;中庸还可以称为“中行”,“中行”是说人的举止、德行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互相牵制,互相补充。

总之,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

中庸之道与没有原则、人云亦云不同,这是一种必要的协调必不可少的关系。

在职场中很多时候往往需要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因为职场也是一个大家庭,如果一味地讲究个性,没有团体合作意识,会搞得一团糟,也不利于集体的发展。

因此,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保持一个中庸之道,确实在是明智之举。

序言当在网上搜索此辩题时,正方的资料多的让人眼花缭乱,而反方资料却凤毛麟角。

我是反方四辩,今天的辩论虽然输了,但我的这篇四辩稿还是很出彩的,我谨将此稿上传,望以后有打此辩题者有所参考。

正文感谢对方辩友的慷慨陈词,是你们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中庸之道不应该提倡。

(以下为纠错段,视具体情况而定,仅此举例)方辩友刚才一直在强调中庸的定义,孰不知我国五千年思想文化史上,各种思想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

《何晏集》中有云:“中者,中立也;庸者,常也。

”(前半句是为辩者编纂,原著并无此句)汉代贾谊的过秦论中也有:“才能不及中庸”之句。

所指“中庸”即为平庸平常。

对方辩友总强调你一家之言,是否以偏概全了呢?(以下为原稿)还记得2003年的美伊战争吗?美国以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打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幌子,向弱小的伊拉克展开狂轰滥炸。

而世界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呢?在中庸思想的驱使下,他们在权衡了与美伊兩国的利益关系后,撤出了所有在伊拉克的工作人员,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任凭美国对伊拉克的残忍轰炸而作壁上观。

对方辩友,在座的抱有中庸思想的各位朋友,多少伊拉克人民在这霸权主义的战火中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甚至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