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鸿门宴》鉴赏

《鸿门宴》鉴赏

《鸿门宴》鉴赏
司马迁的《史记》,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名著,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其文学价值首先表现在它开创了人物传记这一形式,也即开创了传记文学这一体裁。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不仅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有高度的艺术性。

作品充满了激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叙事简练畅达,文笔疏宕而有奇气,情节紧凑,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散文名作,鲁迅先生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鸿门宴》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是极为精彩的一节。

司马迁精心择材选料,以他精彩的笔墨,倾注了很大的热情,成功地刻画了一个“失败英雄”项羽,使其成为我国历代相传的一个典型人物。

其生动而又惊奇的情节特点,以及它众多人物处在矛盾高峰中间的活跃面貌,一直吸引着人心,脍炙着人口;给人以深刻而又丰盈的思想教育和饱满而又崇高的艺术享受。

相信读过《鸿门宴》的人,都会为作者司马迁的精彩描写所激动。

这篇显示刘项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的文章,太史公以他的生花妙笔,生动地描写了集团之间,人物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由于这些关系,又衍生出一系列动人心魄的情节,在情节中又展现出神彩各异的人物形象。

《鸿门宴》一文,在《项羽本纪》中属第五大段。

但是由于它的精节首尾完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所以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篇章来分析。

依照故事情节发展来看,《鸿门宴》全文十五节可以分为三大段。

即: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宴前阶级(也就是矛盾斗争的酝酿开端与上升阶段);
二、“剑拔弩张”的宴上阶段(也就是矛盾高潮阶段);
三、“尴尬不安”的收场阶段(也就是矛盾平伏阶段)。

现在让我们逐段简括地分析一下它所蕴寓的基本内容以及人物形象
第一大段包含六个小节。

即:
1、总叙刘项双方情势及项羽接到曹无伤密报,决心击溃刘邦;
2、范增说项羽急击刘邦免贻后患;
3、项伯私见张良报信;
4、张良以项伯语具告刘邦并密商对策;
5、刘邦厚托项伯向项羽说情;
6、项伯说服项羽不击刘邦。

鸿门宴前, 项羽的族叔项伯因为要报达刘邦的谋臣张良的恩情, 欲呼张良与俱去。

而张良亦非贪生怕死之辈, 誓与恩主共存亡,于是安排刘邦结识了项伯,并充分利用项伯与项羽的叔侄关系,极力拉拢项伯,让他转达“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虚伪之意。

在宴会前, 项伯对项羽进行了劝说,述说沛公为有功之臣,如果攻打他,有违道义,并且正告项羽,要对刘邦因善遇之。

在第二大段中间,这个矛盾重又达到新的高潮。

故事情节正式摆开在鸿门一宴的席面之上。

正如许多文章所指,一提起鸿门宴来,人们所想到的,并非什么揖让进退彬彬有礼的雍睦局面;相反的却令人想到一种剑拔驽张、钩心斗角、杀机四伏的严重场景。

郭嵩焘说:“鸿门一会却处处写得奇绝陡绝,读之令人心摇目眩。

”是很正确的。

这一大段是全文的核心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它人物众多,各具姿态。

人物关系也极错综复杂,矛盾显得极其尖锐。

本段包含以下五节:
1、刘邦躬诣鸿门来谢项羽;
2、项羽留宴刘邦,范增数促项羽杀刘邦,羽不听;
3、范增令项庄舞剑以图刘邦,项伯阻之;
4、张良招樊哙闯帐;
5、樊哙力说项羽,为刘邦解释开脱。

鸿门宴上,来谢罪的刘邦劈头就表明自己的心迹和立场:“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刘邦的话是这样婉转有致而又妩媚多姿,使项羽几乎完全疏于戒备,而在宴席间,项伯眼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时,当即拔剑起舞,用身体掩护沛公,使沛公有惊无险。

项王听从了项伯善遇之的劝告,并郑重许诺。

且樊哙利用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之语, 可谓一下就击中了项羽的软肋。

接着又言说沛公无论是破秦还是驻扎咸阳的守关之举都是劳苦功高,项王如果诛杀有功之臣,与暴秦并无区别。

樊哙的一番说辞,可谓与之前刘邦对项伯所说之言同出一辙,一下就击中了项羽的软肋,如果在刘邦罪行被洗刷的情况下杀刘, 项羽的举动必将不得人心。

下面是文章的第三大段,也是最后一段。

总的看,是属于鸿门宴收场结束阶段。

当前的矛盾高潮,虽然宣告结束,但在实质上,尖锐的矛盾仍然存在。

不过表现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变化而已。

所以这一宴会场面的收场情况是十分尴尬十分不安与不谐调的。

本段分以下四节:
1、刘邦脱席与张、樊计议;
2、刘邦遁归;
3、张良入谢项羽,项方内部愈加分裂;
4、刘邦杀曹无伤,根除内部隐患。

刘邦正式逃遁。

他狼狈周章地扔掉车马,和樊哙等四员心腹将领,走僻路抄近道,急急逃回自己的营垒。

范增公然斥骂项王:“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密告他的曹无伤,剪除了内部的隐患,加强了内部团结。

这和项羽一方的变化动态,适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鸿门宴上,项羽本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掉日后夺他天下的刘邦。

但却放走了他,这是建立于项羽的勇气和自信基础上的。

他以勇武闯天下,兴于钜鹿之战,在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勋,显赫一时,最终成为一代枭雄,雄霸一方。

这种决策显然不是优柔寡断、沽名钓誉的性格所致,亦非他政治头脑简单、胸中全无谋略的结果。

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亦充分展现了他的大度仁义、重情重义、豪放率真、光明磊落,这些都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

从写作手法看,司马迁为了突出某一历史人物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性格特征,写作时采用了互见法,即把与突出人物某种特色之外的部分不相应的内容,移到人物本传之外的其他人物传记中去写。

这样写, 可以在本传中突出人物的某种个性,并且避免叙事的重复,使重点人物的性格多角度地展开,使人物既突出又丰满。

在《项羽本纪》中,作者集中了一切有关项羽的重要事件。

如钜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

突出了项羽叱咤风云、气盖一世的英雄形象。

为了不损害他的英雄形象,便把他的许多政治上、军事上的错误放在《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等作品中。

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更是对其失败的原因作了全面而精辟的分析: 及羽背关怀楚, 放逐义帝而自立, 怨王侯叛己, 难矣。

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 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

综上所述,司马迁的《鸿门宴》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历史材料进行了慎重的选择和恰当的安排,选择了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的典型材料塑造了“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形象,同时,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分析《鸿门宴》,简单地将项羽痛骂一顿,贬之为“头脑简单,只知为义气而沽名钓誉的匹夫”,而将刘邦歌颂一番,褒之为“善于权变、明于知人的胜利者”,是与作者之意不相符的。

诚然,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英豪项羽也有其性格上的弱点,但我们不能把他在其他事件中凸显的某些性格弱点强加到《鸿门宴》中的表现上。

这既有违太史公写作的初衷( 作者是把项羽作为一个失败了的盖世英雄来加以描写和歌颂的) ,也有失对历史人物在某一历史事件中的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