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物形象分析
”,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二者有本质区别 ,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浓墨重彩写樊哙,既 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邦善于识人、用人。在樊哙闯帐义责项羽情节时, 樊哙是突然出现的,且在鸿门宴中起的作用也很大。刘邦所带的一百 多人中很少,但是作用大,亲自点兵,自然经过一番考量。知道樊哙 对他忠心耿耿,且有勇有谋,能忠心护主,在形势危急时会挺身而出 。于是把他留在帐外,一旦形势有变,就叫他出来撑场面,这又表现 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 刘邦杀奸 从这些事都能看出他的坚决果断。 • 项羽: • 张良谢罪 • 张良献礼,项羽对此有什么反应?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 信武力: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思考题: 1、在《鸿门宴》中,刘邦说了三次“为之奈 何”,从他的这一再三重复的语言中,可以看 到什么样心理活动和个性特点?
•从这里表现出刘邦虚心求教的性格,也显示他善于拉拢人 ,为己所用。
•宴会中的刘邦和项羽:
•项羽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 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 经过策划。
• 范增举玦。 • 在这一杀刘邦的机会面前,他能当机立断,但令人遗憾的是,项羽置
• 刘邦集团: • 刘邦:善于拉拢,能屈能伸,从善如流,坚决果断,善于
用人,善于应变。 • 张良:足智多谋,冷静老练,善于辞令,忠诚机智。 • 樊哙:忠心耿耿,粗中有细,果敢勇猛。 • 曹无伤:不忠不义 • 集团特点:内部团结,善于用人,从善如流,能屈能伸,
机智果敢,相机而动,狡诈多端。 • 项羽集团: • 项羽:优柔寡断,率直轻信,不善用人,骄傲自大,刚愎
自用,自矜功伐 • 范增:忠心耿耿,老谋深算,目光长远,自以为是,妄自
尊大,急躁易怒。 • 项庄:有勇无谋,优柔寡断。 • 项伯:重情重义,为臣不忠,为小义而背大忠。 • 集团特点:内部不团结,领导者缺乏清醒的头脑,自矜功
伐,骄傲自大,犹豫不决,不善处理内部矛盾,以至互相 牵制,坐失良机。
• 下面我们来分析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 项羽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在获悉刘邦 籍吏民,封府库 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 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 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樊哙闯帐——高潮中的高潮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 帐”的目的是什么?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 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为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 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 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
鸿门宴
• 教学目标: • 1、概述故事情节。 •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
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一、概述本文情节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 宴会前的刘邦和项羽: • 项羽: • “曹无伤告密” 决定进攻当即“大怒”。
•“范增劝羽”
•“急击勿失”
这些表明项羽:做事武断,容易生气,不认真准备,很是 自负。
项羽:樊哙闯帐而未有以应
•这里可以看出,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 赐彘、赐坐,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 ,•宴伤后其:“刘信邦”逃。脱
•提问: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 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1、留下张良代为辞谢,2、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 四个亲信随从 3、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 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 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 态度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 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 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
• 写作训练:
• 以《我想对项羽或者刘邦说句话》为题,写一段话,要求 字数在100字左右。
A、当张良告知他项羽要攻打他时,刘邦大惊,“为之奈何” 脱口而出。刘邦面对突发事件,颇感意外,一时根本想不出 任何良策,茫然无措,只能马上问计于张良“为之奈何”。 这既表现出他惊慌失措和短谋少智,又展示了其虚心求教的 性格。
• B、当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料大王士卒足 以当项王乎?”时,刘邦回答后,依然急切地说“且为之 奈何”。张良的两个问题极有启发性:你刘邦是误听人言 ,也无力抵挡项羽,硬拼只能自取灭亡,那么,你只能向 项羽说明情况,向项羽服软。刘邦在张良这两个引导性问 题的提示后,仍然没有想出避免项羽攻打自己的良方,依 然焦急地说“且为之奈何”,还是只能依靠张良出谋划策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的确反映了 他焦急万分的心理和诚心请教的个性,但这更表明刘邦急 中无智、缺乏谋略。 C、当刘邦想逃离鸿门时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 第三次说“为之奈何”。
之不理。 • 项庄舞剑 • 项伯出面保护,因击杀刘邦不成。
可以看出项羽: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优柔寡 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 不表态);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
•刘邦:谢罪是否诚心? •并不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而且,言 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 ,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 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 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
• 此时的刘邦,是真的不知怎么办从而征求樊哙等人的意见 吗?显然不是!宴席之上,他已下定决心逃走。刘邦是贪 生怕死之辈(《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刘邦为逃跑竟将 儿女推下车三次,当听说项羽要进攻他时,吓得大惊失色 ;鸿门宴上,范增举珏他看在眼中,项庄舞剑他惊在心里 。如此杀机四伏的宴会,他岂能坐以待毙而不趁早逃脱? 他趁樊哙闯帐项羽发愣时假装“如厕”,且“因招樊哙出 ”,趁机悄悄招出猛将护卫,可见他已想好要离席出逃。 他说“今者出,未辞也”,显然他已决意逃离。而且,他 对如何逃离都有一套完整的安排:命令张良留谢,且吩咐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只带四个随从“道芷阳间行” 。他早有逃走的打算,却让樊哙讲一番逃跑的大道理,仿 佛“我”刘邦逃席,是部下所劝、所逼的不得已的选择! 由此,我们能多么强烈地感受到刘邦的狡诈多端。
•刘邦:
•“项伯访良” “张良 献•在策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下,张良既
不提议备战,又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 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这是为 何?
•“战”必败,“逃”必溃,兵力悬殊,士气不同。可 以看出刘邦大惊失色束手无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 也”,刘邦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 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 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 蔽。
•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 ,却极为传神。
• 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 上稍有变化而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刘邦侧 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 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 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 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 判台。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 入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 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 •从人策”略,上实看为,“二者亡区秦别之也续明”显。刘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
2、如何理解项羽的“义”?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 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 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 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 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 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 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 ,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 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 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