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回头考语文试题高三2013-09-09 17:23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回头考语文试题高三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6题,每题2分,共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辟邪/复辟憎恶/锃亮吹毛求疵/睚眦必报B.慑服/蹑足军饷/晌午弄巧成拙/相形见绌C.缜密/嗔怒偌大/诺言童山濯濯/擢发难数D.狙击/拮据乐阙/宫阙毁家纾难/各抒己见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甘霖怂涌沆瀣一气鹬蚌相争,渔人得利B.打烊飓风沤心沥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赔偿寥廓退避三舍城门失火,殃及池鱼D.磨合貂婵耳提面命欲加之罪,何患无辞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要使社会上的正义感永不,就要在整个民族中大力弘扬正气。
②“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山水纵横水自流,谁家门前欲离舟”,王羲之、陆游的诗句,溅湿了文人的胸襟,了古城的历史。
③有时外面下着雨,心却晴着;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
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
A.泯灭滋润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B.磨灭滋养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
C.磨灭滋润心雨的时候,雨就是雨;心晴的时候,晴还是晴。
D.泯灭滋养心晴的时候,晴就是晴,心雨的时候,雨还是雨。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这个女孩子外表看起来很柔弱,实际上她的内心非常坚强。
她温柔的外表下蕴藏着强大的力量,按她自己的话说,她是个绵里藏针的人。
B.这段时间气候反常,昨天还是艳阳高照暖意融融,没想到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后竟然一寒如此,我今天早上出门时不得不穿上羽绒服。
C.这位姑娘天生就眼睛深凹,鼻梁挺直,头发卷曲,身材苗条,好似芝兰玉树。
D.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后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不同的生活习俗、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法、造型等方面呈现出纯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C.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D.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6.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二、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共6分)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
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
”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
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且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
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
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7.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
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
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8.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
B. 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
C. 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
D. 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
9.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 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 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 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 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题。
(共15分)黄昏萨特(法国)诺尔曼•葛尔特茨比坐在海德公园的长凳上。
这是三月初的一个傍晚,暮色苍茫,笼罩大地,只有那微弱的月光和点点星星的亮光冲淡着昏暗的夜色。
马路和人行道都空落落的。
然而,就在这样的夜色中仍有不少被人们遗忘的小人物在活动着。
他们有的荡来荡去,无声无息;有的把自己点缀在长凳和木椅上,亳不显眼。
在昏暗中,他们的身影已无法辨认清楚。
葛尔特茨比此时觉得眼前的景色与他的心情完全一致。
黄昏,在他看来,是失败者的时刻。
长凳另一端,就在他身旁,坐着一位老先生。
从他的神态里,可以看出他正在和社会抗衡,但是他的气概已趋衰退。
坐了一会儿,老人起身离去,慢慢消失在黑暗中。
空出来的位子几乎立刻就被一个年轻人占据了。
他面部的神情并不比那位老人开朗,嘴里还狠狠地骂了一声,好像是要强调:在这个世界土,没有一件事能使他称心如意。
“看来您心情不好啊。
”葛尔特茨比说道,心想他这番表演准是为了引起自己的注意。
年轻人转过身来,脸上的神情非常坦然。
但是葛尔特茨比反而因此一下子警觉了起来。
“要是陷入我的困境,您的心情也好不了,”他回答说,“我干了一件有生以来最傻的事。
”“是吗?”葛尔特茨比不动声色地问道。
“我今天下午到的伦敦,本打算在伯塔刚尼安饭店落脚,”年轻人接着说道,“可是到了那儿我才发现,饭店已经被拆掉了,我只好去了另一家旅店。
到了住处,我就出去买香皂了——我讨厌旅店里的香皂,可自己又忘记准备了。
我在街上溜达一会儿,在酒吧喝了杯酒,又逛了逛商店,然后打算回旅馆。
就在这时候,忽然意识到,我根本没记住旅馆叫什么,更不知道它在哪条街上。
我在伦敦又举目无亲。
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一先令。
买了块香皂,喝了杯酒,也就花得差不多了。
只怕我要流浪街头,无处栖身了。
”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
这种沉寂意味深长。
“您大概想,我讲的这段遭遇荒诞无稽吧。
”年轻人随后委屈地说道。
“这事也并非不可能。
”葛尔特茨比像法官审理案件似的说。
听了这句话,年轻人精神为之一振,“我大概得到河堤上过夜了,除非能找到个够朋友的人,能相信这是确有其事。
不管怎么说,我很高兴,因为您并没有认为我这段遭遇过于荒唐。
”年轻人在这最后一句话里倾注了不少热情,就好像有意向葛尔特茨比表示,他基本上已经具备了够朋友的人的必要条件。
“然而,”葛尔特茨比慢吞吞地说,“这段故事里的破绽就在于您拿不出那块香皂来。
”年轻人连忙向前探身,在大衣口袋里忙乱地摸了起来。
他一下子跳了起来。
“准把它丢了。
”他怒气冲冲地嘟囔了一声。
“一个下午就丢了家旅馆,又丢了块香皂,这只能说明您存心粗枝大叶。
”葛尔特茨比接着说道。
可是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说来怪可惜,”葛尔特茨比想道,“整个故事中只有出去买香皂有说服力,然而在这细节上露了马脚。
他要是有一点先见之明,就应该事先准备一块新的香皂。
”想到这里,葛尔特茨比站了起来,准备离去。
就在这时候,他惊讶地喊了一声。
只见地上,在长凳边上,躺着一个崭新的椭圆形小纸包。
除了是块香皂,还能是什么!准是那年轻人一屁股坐下来的时候从衣兜里掉出来的。
说时迟,那时快,葛尔特茨比立刻去寻找这位年轻人的踪影。
就在他感到无望的时候,忽然发现那个人正站在马车道的路边上,神态犹豫地站着。
当他听到葛尔特茨比呼喊他的时候,他带着几分敌意,好像准备自卫似的猛然转过身来。
“能证明您那段遭遇真实性的重要证人找到了,”葛尔特茨比说道,伸出手来把香皂递了过去。
“您走后,我在地上发现的。
我曾经对您不信任,您一定要原谅。
如您不嫌弃,我可以借给您一枚十先令的金币……”年轻人连忙接过金币,放进兜里。
“幸好给你找着了。
”年轻人感激地说道,声音还有点呜咽。
他急忙跑开了。
“这孩子真可怜,差点哭出声来。
这对我也是个教训,。
”葛尔特茨比顺着原路往回走去。
经过那条长凳时——他看到一位老先生在长凳下面和四周望来望去,捅来捅去。
葛尔特茨比认出这就是刚才同他坐在一起的那位老人。
“您丢什么东西了,先生?”他问道。
“一块香皂。
”(有删改)10.在文中空缺处,补写一句话。
(20字内)(2分)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1)年轻人讲完这段故事后,出现了片刻沉寂。
这种沉寂意味深长。
(2)年轻人没等他话音落地就走了,头昂得高高的,表情高傲。
12.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中葛尔特茨比的性格特征。
(3分)13.结合文本,探究本篇小说以“黄昏”为题的作用。
(6分)三、古代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