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纲要
一、校本课程的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其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专业的发展,给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本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二、具体目标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兴趣性为主,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多门学科整合的综合形态出现,融汇德育、美育、智育、体育为一体,以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为目标,提高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努力形成具有传承性的办学特色。
1.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充分挖掘学校人文、自然环境资源,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具有传承性的办学特色的形成。
2.通过开展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我们莒县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祖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和参与合作、进取创造的精神,提高整体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和谐的发展。
3.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发挥校本培训的功能和优势,全面丰富教师的知识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组织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提升教师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的水平,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
我校把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1.必修课:《古诗文精选》)、《写字》。
必修课在1—6年级全部开设。
2.选修课:选修课在2—6年级开设。
人文素养类:走进名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科学素养类:科技小制作、科学实验
健康素养类:象棋王国、围棋世界、球类
艺术素养类:手工、绘画、舞蹈、合唱、书法
学科拓展类:数学小课题、数学故事、快乐ABC、电脑绘画、电脑打字
四、校本课程申报程序
学校每位教师都有申报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和义务,并履行以下申报程序:1.填写校本课程项目开发申报表,于每学期开学前一周报到教导处。
2.向学校校本课程评审部门递交本人开发校本课程的课程实施纲要。
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要进行评估审议,并下发审议意见。
3.选修类课程每门学生参与人数不少于30人。
4.如果选择某一校本课程的学生人数过多,学校将考虑同时安排两个班上课,从而保证校本课程开设的质量。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
包括:学生选择的人数多少;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领导、教师听课后的评价;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教师授课方式及适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要从以上五方面入手,制定不同权重标准,最后综合考虑,形成对开发者的最终评价。
2.对学生的评价。
一般采用等级制。
一是看学生学习校本课程的学时总量;二是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三是看学习的客观效果。
三者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③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课程是否科学、合理,受学生欢迎,有无实际意义(如对学生发展的帮助,对教师成长的帮助,对学校文化建设、特色建设的帮助等等。
)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要做到人员落实,职责分明,团结协作。
2.课时与设施保障
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都在原有班级上课;选修课的实施,需要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和需求,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
打乱原有班级,按照选修课程门类重新编班,每位任选修课的教师带一个班组织实施校本课程并开展相应的活动。
有些活动可以实施“长课时”。
3.管理制度保障,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1)教师撰写校本课程纲要必须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审议后方可执行。
(2)每月举办一次校本课程开发研讨交流会。
(3)加强督查考核,教师业绩与教师年度综合考核挂钩。
4.人员保障:
(1)教师实行统一管理,发挥教师的特长优势,激励教师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2)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
通过理论学习,专题研讨,重点培训,定期交流等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全面培训。
5.经费保障:
设立专项经费,确保校本开发经费的需求。
对校本开发过程中成绩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