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纲要一、指导思想人类从古至今永恒追求的终极价值是真、善、美,而历来的哲学家、思想家们特别是美育理论的创始人席勒指出:真、善、美是互相渗透、和谐统一的。
在任何一个民族中审美文化的高度与政治的自由和公民的道德、美的习俗与善的道德、行为的光辉以及行为的真理都是携手并肩而行的。
从这一点来说,在人类前进的脚步中,文艺始终是人类的精神追求。
“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日常生活的文艺需求以及对提高自身审美素养的愿望日益强烈,这正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大大提高了对文艺要求的重要原因之一。
包括音乐美术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内,文艺课堂强调文艺课程要生活化,激励和指导学生形成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所以从课程改革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文艺教育,使学生系统地接受文艺作品的熏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目标《文艺》校本课程的总目标:通过文艺教学及各种生动的文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文艺的情趣,发展学生的文艺作品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艺术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三维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丰富情感体验,端正生活态度通过《文艺》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提高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通过对文艺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对文艺作品的鉴赏和评价能力,养成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3)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文艺作品中所表现的对国家、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歌颂与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文艺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
(4)尊重艺术作品,理解多元文化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行为,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艺术欣赏习惯。
通过欣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文艺作品中外显的民族风格和内隐的情感抱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1)体验倡导完整而充分地欣赏、感悟、交流文艺作品,让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文艺作品体验中的独到见解。
(2)模仿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从文艺创作的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文艺作品的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3)探究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文艺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文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作活动,重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合作充分利用集体创作、表演文艺作品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艺作品的表现意义及其在人类生活中的价值。
3.知识与技能(1)文艺作品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了解文艺作品最基本的表现要素和常见文艺作品的结构、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文艺作品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文艺作品的创作技法学习文艺作品基本的创作方法,初步了解各种作品的创作细节与要求,能使用曲艺、书画等形式进行简单的文艺创作。
(3)文艺作品的内涵赏鉴学习中外著名艺术家的生平及作品的题材、风格、创作背景等知识,了解中外文艺发展的简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艺作品,感受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理解文艺与人类社会生活和发展的关系。
按年级段具体设置的阶段目标与要求:三、开发与实施原则1.课程开发的主要原则(1)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的迫切需求出发,主要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工作品、书画技巧、歌曲演唱、乐器演奏等角度切入,科学编排,穿插教学,通过文艺教师的引领,将学生带进文艺的殿堂,让学生在文艺的陶冶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2)以实践来促进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始终坚持以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文艺知识的理解、掌握与积累。
无论是动手操作,还是体验式学习,都必须注重分年级段、分年龄段的适度实践。
借助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操作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情感体验,强化实践经验的积累,从多维度加深对文艺的理解。
让学生充分感悟文艺之美不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在我们身边。
2.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则(1)选择性原则对教师而言,动员全校教师各展所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积极学习课程实施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选择若干项擅长的课程内容进行开发;对学生而言,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各年级开出的课程项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侧重点,发展自己的特长。
(2)实践性原则各年级的课程实施方式中,均应强调操作实践,低年级应以动手操作为主,中高年级虽逐步增加欣赏、评论、运用及文化内涵研究等方式,但仍以操作为基础。
即使运用其它教学方式,也应强调多采用情趣性的实践活动方法如讨论、辩论、设计、自主搜集与整理信息、表演等等。
(3)创造性原则激励全校教师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方式;激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大胆探究、大胆创造,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
四、条件与资源自1987年9月起,我校办起了首轮以“加强音乐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研究课题的音乐教学实验班。
此后每学年举办一次艺术节,各班集中交流技艺,总结、评比、表彰。
多年来,我校文艺队参加县市文艺汇演屡创佳绩,曾为市教委提供了“艺术教育”研讨会现场,国家艺教委委员方堃一行到我校考察,对我校艺术教育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近年来,我校又被县局确认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建有功能齐全的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配有专职音乐、美术教师4名,有文艺专长的教师数十名,这从根本上保证了课程开展的质量。
五、课程内容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动手能力出发,我校将《文艺》校本课程内容从欣赏、实践和综合探索三个维度在各年级段分段细化,具体设置为:六、编写及开发方案采取选编与创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创编为主,选编为辅,既关注传统的文艺作品的欣赏与理解,也重视原生态乡土文艺作品的制作与宣传。
另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本课程的教材也将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充实、完善,以满足教育和时代的需求。
《文艺》校本课程总课时初定为144课时。
原则上从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开设,以自然班为单位开展教学直至六年级结束。
每个年级段拟安排24课时的教学任务,分四个学期完成,按每周一课时的进度有序进行。
每学期的开课时间以10-12周计算,巩固时间以6-8周计算,确保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七、课程实施1.围绕兴趣与需要开展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心中想学乐学的欲望,使其自然而愉快地接受知识。
课程实施要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教学中要解放思想,最大限度地以学生为主体,用开放的教学方式和操作过程为学生发挥自主性创造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向更深更远处迈进。
2.注重实践与成功体验实践出真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本课程实施时注重学生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方式,力图转变单一的以知识传授及结果获得为直接目的的学习活动,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讨论,查找,尝试,操作等。
3.强调审美与人格发展审美教育即美育,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人格发展与社会和谐。
由于人们的生活的方式、思维模式、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赋予文艺作品的人格象征的异同体现了中西方文化所代表的审美观的异同。
跟大量的文学作品一样,生活中许多绚丽多彩的文艺作品同样是文人墨客寄情抒怀的对象。
在教学中欣赏这些文艺作品,分析理解这些作品的人文内涵,让学生从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角度对其进行审视,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促进学生自身人格的完善与发展。
八、课程评价《文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直接目的是要让学生受益,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和特长发展创造条件,所以评价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发展。
开展合理的校本课程评价,将有利于本课程的完善。
由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具有持续性、过程性的特点,所以我校《文艺》校本课程的评价涵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对象包括对教师、学生和对课程本身评价。
1.对课程的评价对课程自身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与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下一轮更好地开设课程。
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可从以下方面进行:(1)目标定位是否准确科学;(2)方案设计是否灵活可行;(3)内容实施是否生动具体;(4)方法选择是否合理多样;(5)时间安排是否紧密恰当;(6)学生素质是否提升发展。
2.对教师的评价校本课程的显著特点是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因此在评价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时,教师的态度、行为以及实际的收获也应是评价的重点。
(1)教师在课程开发中是否积极主动,承担的任务是否按时高效地完成;(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受学生欢迎,是否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3)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是否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是否注重学生的发展;(4)教师在课程实施后是否有实际的收获,是否有教育科研成果发表等。
3.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因此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更要重视发展性评价。
评价时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自我钻研的认真程度、团结协作的融洽程度、手工作品的艺术高度、文艺素养的提升层度以及学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细致的量化的评价。
九、课程管理保障1.组织保障2.制度保障建立相应的评价与监管机制,每学期评价一到两次,对认真从事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的教师,在评选相关级别学科带头人和安排相关外派学习活动时给予优先考虑,激励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与创造性,保证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由学校保证必要的课程开发经费和活动经费,同时激励师生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和创新精神,努力形成学校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的和谐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