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玻璃的熔制及成型

玻璃的熔制及成型


(2)耐火材料的性能
耐火材料的相组成 耐火材料由一个或多个晶相、玻璃相及气孔组成。具有 网状交织分布的晶相的耐火材料耐侵蚀性能较好。 耐火材料侵蚀后形成物的黏度
侵蚀物的粘度大,耐火材料受侵蚀后在其表面上形成一层
较难移动的保护膜,从而减少进一步的侵蚀。
(3)池窑作业的工艺制度
温度制度 温度波动的破坏
对于普通硅酸盐玻璃,
τ=
SiO2+Al2O3 Na2O+K2O
对于含硼硅酸盐玻璃,
τ=
SiO2+Al2O3 Na2O+K2O+0.5 B2O3 SiO2+Al2O3 Na2O+0.5 B2O3+0.125 PbO
对于含铅硅酸盐玻璃,
τ=
其中:氧化物—各氧化物在玻璃中的重量百分数; —表示玻璃相对难熔的特征值;
(3)搅拌与鼓泡
在池窑上增设搅拌与鼓泡装置可提高玻璃液的澄清和均化
速度。搅拌装置通常设置在池窑的卡脖、供料道等处,鼓泡通 常设在熔化池的料堆区和热点区。 (4)电助熔 (5)富氧燃烧 (6)高压与真空熔炼
1. 影响耐火材料蚀变的因素
(1)侵蚀介质的种类
(2)耐火材料的性能 (3)池窑作业的工艺制度
3. 原料
原料的种类
原料的挥发
原料的粒度
4. 配合料的质量
配合料中水份、碎玻璃均起到了促进玻璃融化的作用;
配合料的气体率大小,不仅影响玻璃的得率,更重要得是
影响玻璃的澄清过程; 配合料的成分均匀性是确保玻璃液成分均匀的重要前提。
5. 熔制作业制度
合理的作业制度是正常生产的保证,也是获得高产量
N2、O2、CO2、H2O、CO、SOx、NOx等。
(3)存在形式
残留在玻璃液中的气体存在三种形式:
可见气泡 物理溶解
化学结合
其中可见气泡中的气体和以物理状态溶解的气体与窑炉中
气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平衡。
气体在熔窑中的平衡状态:
窑炉 ②⑤
玻璃液 ① ④ ③ 气泡
①② 从过饱和的玻璃液中析出气体,进入气泡或炉气;
重油和水;
(2)电热窑 以电能作为热量来源; (3)火焰-电热窑 以燃料为主要热源,电能为辅助热源。
2. 按窑内火焰流动的方向分 (1) 横焰窑 窑内火焰作横向流动、与玻璃液流动 方向垂直; (2) 马蹄焰窑 窑内火焰呈马蹄形流动; (3) 纵焰窑 窑内火焰作纵向流动、与玻璃液流动 方向相平行。
三、影响玻璃熔化过程的因素
热稳定性,甚至会使制品自行破裂。 按其成因可分为: 配合料结石 耐火材料结石 析晶结石
3. 条纹、线道、结瘤
定义:玻璃主体内存在的异类玻璃态夹杂物。 特点:属于一种比较普遍的玻璃不均匀性方面的缺陷。 化学组成上、物理性质上(折射率、密度、粘度、 表面张力、热膨胀、机械强度、颜色)与玻璃的 主体不同。 形成原因: 配合料混合不均匀 某些组分的挥发 耐火材料蚀变形成
需要指出的,玻璃熔制过程的五个阶段,在实际生产中,
是难以完全分开的,有时甚至是同步发生的。
池窑中玻璃熔融过程模型图
二、玻璃的熔制设备
工业上用于玻璃熔制的设备有坩锅窑和池窑。前者产量 低、耗能大,主要用于手工生产小批量的玻璃制品;后者用 于玻璃产品的工业化大规模的连续生产。 池窑的分类 1. 按使用热源分 (1)火焰窑 以燃料燃烧为热能来源。燃料可以是煤气,
水化物的分解
晶相转变
个别组分的挥发
化学结合水的分解
硅酸盐的形成与相互作用
对于普通钠-钙硅酸盐玻璃而言,这一阶段结束后,配合料 转变为由硅酸盐和残余石英颗粒组成的烧结体。
2. 玻璃液的形成(玻璃的形成)
烧结物进一步加热后开始熔融,并相互熔融、扩散,并
最终由不透明体变为透明玻璃液。 但此时的玻璃液含有大量可见气泡,且玻璃液的化学成分 很不均匀,这需要澄清和均化过程去完成。
配合料经高温加热熔融最终转变为复合成型要求的玻璃液 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所有与这一过程有关联的因素都将影响
玻璃熔制的质量。
1. 玻璃组成 2. 玻璃液的黏度、表面张力的影响
3. 原料
4. 配合料的质量 5. 熔化作业制度的影响 6. 加速玻璃熔化的辅助手段
四、玻璃池窑耐火材料的蚀变
在玻璃生产过程中,耐火材料因与高温玻璃液、配合料 和玻璃液的挥发物以及燃料中某些组份及其燃烧产物相互作
AZS砖的蚀变主要是: 玻璃相结合物被溶解;
刚玉与碱性氧化物发生变代反应,生成β-Al2O3和霞石。
(3)格子砖的蚀变
由于配合料及玻璃液的挥发物,燃料燃烧废气中某些
成分(如SO3)等随烟气进入蓄热室,在格子砖的表面侵 蚀形成腐蚀性冷凝液,形成对耐火材料的侵蚀。 此外,热作用也是格子砖易损的原因之一。对于下层
(3) 澄清过程
(1)气体的来源
配合料中原料的分解; 部分组分的挥发;
组分间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
配合料粉体空隙中夹带的气体; 玻璃液与耐火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的气体; 玻璃液从窑炉火焰空间中吸收、溶解的气体。
(2)气体种类
随着玻璃组成、原料种类、窑炉气氛、压力、温度等的 变化,存在于玻璃液中的气体的种类也不用破坏。
1. 气泡
按大小分为:大泡、小泡、针尖泡; 按形成原因分为:一次气泡、二次气泡、耐火材料气泡等。 二次气泡 澄清好的玻璃液中重新析出的气泡。造成二次气泡有 物理、化学两方面原因: 物理原因:
降温后玻璃液又一次升温超过一定限度
化学原因: 与玻璃的化学组成和使用的原料有关。(含钡玻璃)
保证玻璃液的热均匀性,并防止 出现温度波动,以免引起二次气 泡。
1. 玻璃组成
玻璃组成是配方计算的依据,并最终决定了玻璃制品的 性质。另一方面,它从本质上决定了玻璃的熔制的难易程度。
其中的难熔氧化物如SiO2、Al2O3等越高,易熔成分如Na2O
等越少,则玻璃熔化温度越高。 Volf据此提出硅酸盐玻璃熔化速度常数(τ)的概念,以 评估玻璃的熔化速度。
气氛的影响
液面制度
玻璃液面附近耐火材料的侵蚀过程 (左:产生熔融层 中:熔融层移去 右:玻璃液渗透)
2. 常见耐火材料的蚀变
变代反应——指在气化-热液的作用下,耐火材料的物质
或组份发生带入或带出,以至使原物质被新 物质取代。 特点:原结构的破坏和新结构的形成是同时发生的。整个
过程是在有溶液参与的固态下进行的。变代反应前后体积
(2)电熔锆刚玉(AZS)耐火材料的蚀变
AZS砖具有较强的抗侵蚀能力,用于池窑的高温和玻璃液
直接接触部位的部位。 AZS砖标号越高,ZrO2含量越高,斜锆
石相越多,抗侵蚀性能越好。此外,AZS砖中玻璃相受蚀后常 生成含ZrO2的高粘度长石质玻璃,这层高粘度的玻璃液滞留在 砖表面,保护了砖体的进一步蚀变。
高温
BaO + O2
BaO2
低温
BaO + O2
2. 结石
结石是玻璃液中的晶态(固态)夹杂物。它是玻璃熔体 缺陷中破坏性最大的缺陷,因而也是限制最严的缺陷。它不 仅破坏了玻璃制品的外观和光学均一性,而且降低了玻璃制 品的使用价值。结石与它周围玻璃的膨胀系数相差愈大,产
生的局部应力也就愈大。这就大大降低了制品的机械强度和
进行人工均化(如机械搅拌、池底鼓泡等),加强扩散;
采用先进的熔制技术(如电熔窑可减少挥发); 对挥发量大的玻璃液可采用密封和液面挡料、撇料、定期池底
放料 等方法;
5. 玻璃液的冷却
为使玻璃液满足成型所需的 粘度要求,经高温澄清、均化后 的玻璃液需进一步降温冷却。整
个冷却过程应力求平稳进行,以
③④ 气泡中分离出来的气体,进入炉气或溶解在玻璃中; ⑤ 气体从炉气进入到玻璃液中。
(4)澄清过程
通常所说的玻璃液的澄清过程是指排除玻璃液中可见
气泡中的气体。根据以上所述的气体平衡关系,要消除可
见气泡,有两种途径:


使可见气泡上浮到液面破裂,气体进入炉气中;
使可见气泡中的气体溶解到玻璃液中。 通常不可行
3. 玻璃液的澄清
玻璃液的澄清是指气体夹杂物从玻璃液中消除的过程。 在玻璃熔制过程中,硅酸盐的形成阶段将放出玻璃配合料 重量的18%左右的气体,其中大部分可以通过配合料间的缝隙
排出,剩余的部分将被包裹在此阶段生成的液相和玻璃形成阶
段生成的玻璃相中。 (1)气体的来源 (2)气体的种类
(3)存在形式
优质玻璃的重要前提之一,同时维持合理的作业制度也是 降低玻璃熔化过程的低耗、延长玻璃池窑窑龄的有效手段。 (1)温度制度 (2)压力制度 (3)泡界线 (4)液面
(5)气氛制度
6. 加速玻璃熔化的辅助手段
(1)助熔剂
助熔剂又称加速剂。 较低温度下先生成液相,然后与SiO2反应生成玻璃; 降低高温玻璃熔体的黏度,提高玻璃的透热性。 (2)澄清剂 常用的澄清剂有白砒、三氧化二锑、芒硝、食盐等。
出氧气,它溶解于玻璃液中经扩 散进入核泡,使气泡长大而排除。
4. 玻璃液的均化
澄清后的玻璃液中存在着条纹及其它不均匀体,需经过 均化过程才能获得化学组成均匀一致的玻璃液。 均化过程就是不均匀体在玻璃液中溶解、扩散的过程。 改善玻璃液均化效果的措施主要有:
保证原料和配合料质量,对配合料进行粒化、烧结等预处理;
不变。 (1)硅质耐火材料的蚀变
(2)电熔锆刚玉(AZS)耐火材料的蚀变
(3)格子砖的蚀变
(1)硅质耐火材料的蚀变
硅质耐火材料在日用玻璃池窑上用做大碹及胸墙等的
耐火材料。因此主要承受碱性挥发物的侵蚀。在正常使用 情况下,窑温不高于1600oC时,硅质是很耐侵蚀的。
表面蚀变
内部蚀变 多晶蚀变
与值相应的熔化温度


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