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

轶事典故编辑千字文兴嗣白发《梁史》记载:“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

奏之,称善,加赐金帛。

”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进行了艺术加工,该书说:梁武帝萧衍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

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个字一张纸。

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

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

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

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

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

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

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5]世界上所有的已经有人看过的书中,有哪本书,里面没有一个重复的字的?是不是会觉得这个问题很无聊,甚至会觉得是无稽之谈,怎么可能会有一本书没有一个重复的字呢?不过还真有这么一本书。

名字就叫做《千字文》。

当然,顾名思义,一本书里一共是一千个字,几乎没有重复。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

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不同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

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

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

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他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联串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

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

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

这就是流传至今已1400多年的《千字文》。

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将他提拔为佐撰国史。

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

《千字文》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因为是从王羲之的书法中临下来的,所以就成了书法家的至宝,因为它通俗易懂,而且十分押韵,所以很多人都把背《千字文》当作一种流行方式。

就像是现在的人追明星一样,如果背不下来的话,就会被别人看着落伍了。

特别是那些刚刚把头发梳起来的小娃娃们,个个都会摇头晃脑地背几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押字押韵,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所以这本书一直都被认为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一本启蒙书。

在《千字文》的流传过程中,隋唐之际的智永和尚功不可没。

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用30 年的时间,摹写了800 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智永的这一举动,既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千字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智永之后,历代书法大师写《千字文》者比比皆是,著名的有怀素、宋徽宗、赵孟頫、文征明等。

他们的作品流传很广,书体与风格各异,可谓千字千姿,影响也很大,无疑大大促进了《千字文》在民间的传播,大大提高了《千字文》的知名度,而且也为世人留下了这些伟大的艺术瑰宝。

千万别认为这本书只是简单的把字拼凑起来的,这里面可是很多内容的。

《千字文》第一部分从天地开辟讲起,从有了天有了地,再继续说日月、星星、霜雾、天气的变化等等等,有了天气的变化,当然就有了金银珍宝这些等等东西,有了东西,当然就少了不了人吗?当然也就说起了人类的早期历史:"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接下来,就是《千字文》的第二部份,有了人,当然就要讲人的道德修养的问题,再接下来,就是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当然少不了对国家盛况的描述了,像什么"宫殿盘郁,楼观飞惊"......"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除了这些浮华的东西之外,最后就讲到了对美好田园生活的赞美,要吃还是百姓饭,要穿还是家常衣了,到了这里,也就走到了这本书的尽头了。

这可是一本很好背诵的书,所以有时间,不妨拿过来记一下。

《千字文》第一部分中的故事从天地开辟讲起,至第三十六句“赖及万方”。

有了天地,就有了日月、星辰、云雨、霜雾和四时寒暑的变化;也就有了孕生于大地的金玉、铁器(剑)、珍宝、果品、菜蔬,以及江河湖海,飞鸟游鱼;天地之间也就出现了人和时代的变迁。

在此,《千字文》讲述了人类的早期历史和商汤、周武王时盛世的表现,即文中所说的“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盘古开天辟地相传,天地本来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人类的始祖盘古就孕育在中间。

盘古在“大鸡蛋”中酣睡了一万八千年后醒来,发现周围一团黑暗,便张开巨大的手掌向黑暗劈去,一声巨响,“大鸡蛋”碎了。

其中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为了地,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为了天。

混沌不分的天地被盘古分开了。

神农种五谷传说有一天,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了地上,神农氏把它埋在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了一片。

他觉得谷穗很好吃,于是教会人们种植五谷。

所以人们把他称为“神农”。

神农就是炎帝,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我们被称作炎黄子孙。

伏羲与龙马伏羲是传说中人类文明的始祖,被尊称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传说很久以前,洛阳北黄河边上的孟津,有一年从黄河里爬出了一个怪物,异常庞大,一张嘴就吞下个活人,一打滚地里的庄稼就全部遭殃。

百姓来找伏羲,伏羲带上宝剑,来到河边。

那怪物原来是黄河中的龙马,看到伏羲挥舞宝剑站在面前,乞求伏羲放它一条生路,并承诺:“若放了我,定从黄河里拿件宝贝给您!”伏羲说:“我不要什么宝贝,只要你答应不祸害百姓,我就放你。

”龙马答应后,潜入河中。

几天后,它果然背负一块玉版献给伏羲,伏羲便唤这玉版为“河图”。

此后,伏羲和龙马结下了友谊,经常去看龙马。

一天,伏羲细看龙马身上的花纹,再琢磨河图上的图案,一下子悟出了八卦图。

并写了本书叫《易经》。

鲲鹏展翅庄子在《逍遥游》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遥远的北方大海中,有一种鱼叫鲲,它特别大,有几千里长。

后来,鲲变成了一种叫鹏的鸟,这种鸟也特别大,它的背就有几千里宽。

鹏展翅飞翔的时候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只有它飞到九千里高空的时候,它的翅膀才不会受到阻碍。

它还经常飞到南海的天池去寻找食物。

有一只小鸟对鹏说:“我每天在房子上空飞来飞去,还有时候不小心撞到墙呢,你飞那么高干吗?我每天在周围飞来飞去,也能找到小虫子吃,你飞那么远干吗?”其实,小鸟怎么能理解大鹏的想法呢?就像春天出生,秋天死亡的昆虫不知道老松树为什么能活几百年一样。

《千字文》第二部分中的故事从第三十七句“盖此身发”开始,至第一百零二句“好爵自靡”。

重在讲述人的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接着文中对忠、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范宣伤指西晋的时候有个人叫范宣。

他八岁时在花园玩,不小心伤了手指,便号啕大哭起来。

小伙伴问他:“只破了一个小口子,有那么疼吗?”他悲伤地说:“我不是因为手疼才哭,而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随便毁伤。

如今我因为贪玩伤害了手指,让父母担心,真是不应该啊!我因为惭愧,所以才哭。

”祁黄羊荐贤春秋的时候,晋国有个大夫叫祁黄羊。

有一天,晋王问他:“你觉得谁最适合做南阳县令?”他说:“解狐。

”晋王奇怪地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他说:“您只让我推荐合适的人,没说我的仇人不行啊!”解狐上任以后非常称职。

后来,晋王又问祁黄羊:“谁做京城的尉官合适呢?”他说:“祁午。

”晋王又问:“祁午是你的儿子,你不怕别人说你徇私吗?”他说:“我只是推荐最合适的人。

”他的儿子上任后果然也很称职。

孔子知道这件事后称赞:“祁黄羊推荐人只看才能,不论亲仇,说出的话经得起事实的考验,真是个胸怀坦荡、大公无私的人啊!”苦心劝父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很懂事,可是他的父亲对他的爷爷却很不孝顺。

一天,父亲拿着一个筐子,把爷爷背到山上,孙元觉不知父亲要干什么,于是跟着父亲上了山。

来到山上后,父亲把病弱的爷爷扔下,自己回家。

孙元觉哭着跪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

可是父亲却哄骗他说:“爷爷年纪大了。

如果不死就会变成妖怪的,留在家里多可怕啊?”孙元觉不信,但他灵机一动说:“好吧,那把爷爷从筐子里抬出来吧。

”父亲不解:“一个筐子有什么用呢?”他说:“等你老了,我好用它把你背到山上扔了啊!”父亲吃了一惊,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变老,于是改变了主意,把爷爷背回了家。

曾子杀猪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要和母亲一起去。

母亲哄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回来给你杀猪吃。

”孩子信以为真,高兴地跑回了家。

妻子赶集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忙阻止说:“我只不过是哄哄孩子而已,和小孩子说话何必当真呢?”曾子说:“和孩子说话是不能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凡事都跟着父母学。

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妻子听后惭愧地低下头,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

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如果食言不杀猪,那么猪是保住了,但却给孩子纯洁的心灵留下阴影。

《千字文》第三部分中的故事自第一百零三句“都邑华夏”起,至第一百六十二句“严岫杳冥”。

讲述与统治有关的各方面问题。

此章首言京城形胜,极力描绘都邑的壮丽,“宫殿盘郁,楼观飞惊”。

京城之中汇集了丰富的典籍和大批的英才,“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这是第三部份的第二层意思,重在叙述上层社会的豪华生活和他们的文治武功。

这部份最后描述了国家疆域的广阔和风景的秀美:“九州禹迹,百郡秦并……旷远绵邈,岩岫杳。

”明帝梦佛有一天,汉明帝做了个梦,梦里看见有个金人,头顶上有一道白光,绕着皇宫飞行,忽然升到天空,往西去了。

第二天,明帝把这个梦告诉大臣们,许多大臣都不知为何物,只有博士傅毅说:“在我大汉的西南边有一个叫天竺的国家,其国内有神名叫佛,陛下梦到的一定是佛了。

”明帝一听,恍然大悟,于是派两名官员前往天竺国去求佛经。

两名官员拔山涉水,来到天竺国,从那里请来了两位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并用一匹白马驮了一尊佛像和一部《四十二章经》一起回到洛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