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现代教育史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16.1 复习笔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是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需要。
一、新教育1.新教育的由来及发展(1)新教育运动始末“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开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此后,许多教育家进行实验并提出了重要的教育思想。
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国际新学校局作为联络中心;1921年在费利耶尔的发起下,在法国的加来市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出版《新时期的教育》杂志,宣传新教育理论。
二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2)新教育中的著名实验①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
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成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的。
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像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
②德国的利茨于1898年在德国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以后德国先后出现了以他的学校为模式的许多新学校,形成“乡村之家运动”。
③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校。
该校重视“小家庭”式的师生之间的亲密关系;在开设各种正规课程的同时,还从事体力劳动和小组游戏,尤其重视体育运动,因此又有“运动学校”之称。
这些乡村寄宿学校费用昂贵,主要以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规模一般很小,且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
但是它们开始引起世人对新教育的关注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为国际交流开辟了道路。
2.新教育的代表人物(1)爱伦·凯爱伦·凯(1849~1926)是瑞典作家、妇女运动活动家和教育家,主要代表作《儿童的世纪》,对推动20世纪欧美的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爱伦·凯主张优生优育,呼吁保护母亲和儿童。
她提出,为提高后代的素质,首先应保障作为未来母亲的妇女的权益。
同时,妇女作为母亲应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儿女的责任,并为此而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其次,爱伦·凯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在家庭中存在的和谐诚挚的气氛、父母高尚的情操及其以身作则,对儿童是最好的教育。
最后,作为新教育的倡导者,爱伦·凯尖锐地批判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对儿童的摧残,认为旧教育使儿童失去了个性。
为此,她竭力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校。
在这种学校里,教师成为儿童的伴侣;班级制度、教科书、考试及体罚制度被废除,代之以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儿童在独立自主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自我。
为了给理想的学校提供新式教师,爱伦·凯还主张建立新的师范学校。
(2)德可乐利德可乐利(1871~1932)是比利时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医生,新教育的代表人物。
1901年在布鲁塞尔创办特殊儿童学校,研究低能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
1907年创办了一所实验学校,称为“生活学校”(或称“隐修学校”)。
德可乐利把儿童的本能与兴趣视为教育的基础,同时他也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两者的融合。
他主张学校应循着两条路线进行改革: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适宜的有刺激的环境。
其基本设想是将班级分解为能力小组,施行主动的、个别化的、适合儿童需要和兴趣的学校课程。
他的教学计划在教育史上以“德可乐利教学法”著称。
①教育环境的安排。
德可乐利认为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他把学校设在一个便于儿童和自然接触、便于充分自由地活动的环境之中。
②课程论思想。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他打破传统的分科体系,把课程分为关于个人的知识和关于环境的知识两大类,以个人生活中的需要为中心,再与属于环境的知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单元,逐年学习。
③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根据单元学习分为三段:观察、联想和表达。
观察练习在于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予以理解。
联想即对已充分理解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综合、分类和比较,并为概括打好基础。
表达的目的在于帮助巩固前两个阶段所习得的东西,并帮助扩大学生的兴趣范围。
(4)罗素罗素(1872~1970)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教育家,他强调“自由教育”、“爱的教育”和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
主要教育著作有《教育与美好生活》(又译《教育论》)和《教育与社会秩序》。
①教育的作用。
罗素认为,战争的起因是学校培养了人们错误的信仰,主张改革教育以阻止或消灭战争。
后来又进一步认为只有改变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错误的信仰。
②教育的四大趋势:a.教育制度民主化。
罗素提出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
b.教育内容实用化。
罗素主张把数学和自然科学摆在重要位置,认为它们不仅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也具有极大的内在价值。
c.教育方法自由化。
罗素高度赞扬推崇自由原理的蒙台梭利教学法。
d.给幼儿期以更多的注意。
③教育目的。
罗素明确提出了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四种理想的品性:活力、勇气、敏感和理智,它们可以使人趋于完善。
④道德教育。
罗素认为儿童出生后,成人的首要事情是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儿童的人格,及早开始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成人要谨慎运用夸奖和责备,同时要防止空洞的说教,道德教育要具体和直接,起于自然形成的情境。
6岁以后的学校教育主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儿童品性的发展。
3.对新教育运动的评价(1)意义①新教育思潮促使人们对西方教育传统进行全面反思,推动了人们对教育现象的重新认识。
②新教育家们创办的一系列新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③在新教育运动中形成的思想和开展的实践,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构成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2)局限性新教育家们思想的重点在于儿童个人的发展,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并且始终未能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的矛盾、活动与系统知识的矛盾、自由和纪律的矛盾以及发展个性与社会合作的矛盾等。
二、进步教育1.进步教育运动始末“进步教育”是指产生于19世纪末并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的一种教育革新思潮,亦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兴起(1883~1918年)19世纪末,帕克先后在马萨诸塞州昆西市和芝加哥库克师范学校进行教育革新实验,创造了“昆西教学法”,被杜威称作“进步教育之父”。
1896年,杜威创办芝加哥实验学校。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进步教育实验以各种形式展开。
(2)成型(1918~1929年)1919年3月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成立,1920年“进步主义教育七项原则”制定,1924年又创办《进步主义教育》杂志,这些组织和宣传工作代表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成型。
这一时期,随着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参与,进步主义教育本身日益专业化,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中心,到20年代末,进步教育协会几乎成为哥伦比亚大学的代言人,杜威担任协会的名誉主席。
(3)转折(1929~1943年)20世纪20年代末,由于进步教育运动的专业化倾向,使其失去了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与此同时,进步教育内部出现分化,以拉格为代表的教育家强调“儿童中心”的教育,而以康茨为代表的教育家则强调“社会中心”的教育。
1929年经济大萧条严重影响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使其发生了重心的转变,从以往对教育的批判向妥协转变,从初等教育向中等教育转变,从以前强调儿童中心和个人自由发展转变为强调学校的社会职能。
(4)衰落(1944~1957年)1944年,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其衰落阶段。
这一年,美国进步教育协会更名为“美国教育联谊会”,成为欧洲新教育联谊会的一个分会。
1955年,协会解散。
1957年,《进步教育》杂志停办,标志着美国教育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
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进步教育运动不能与美国社会的不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其次,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本身也存在许多矛盾和局限;最后,改造主义和各种保守主义的抨击,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其衰落的进程。
2.几种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1)帕克的昆西教学法昆西教学法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先驱者帕克主持和领导昆西学校实验时所采取的教育革新措施,也称“昆西制度”。
其主要特征是:①强调儿童应处于学校教育的中心。
帕克认为儿童具有内在的能力,能自发地从事学习和工作。
教师必须了解儿童和他的本性,提供相应的条件,满足其要求和需要。
②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强调学校应成为理想的家庭、完善的社区和雏形的民主政治,在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③主张学校课程应尽可能与实践活动相联系。
他将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并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
④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