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史
绪论
1、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
天开”的审美旨趣。
2、园林的涵义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形(地段)之上,利用、改造和营建起来的,由山(自然山,人造山)、水(自然水,理水)、物(植物,动物,建筑物和文物)所构成的具有游、猎,观、赏,祭、祀,息、戏,书、绘等多种功能的大型综合艺术群体。
园林史:园林的起源、发生、发展过程,包括各历史时期的园林经典和特色。
3、中国的园林是画家、造园家、诗人、书法家和工匠等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4、F.L.奥姆斯特德(1822-1903年),开创了自然保护地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并提出政府应对一些原生生物区和特殊的景区进行永久保留,禁止开发,作为“国家公园”。
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他致力于人才培养,是造园职业化的倡导者,在哈佛大学创办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提出“城市实现园林化”。
奥姆斯特德的思想渐成共识,于是,“公园”,“公共园林”,行道和广场绿化,住宅区绿化,随之出现了。
五、世界园林形式的划分(重点)
依据园林题材配合的方式和题材相互间的关系,可以把园林划分为三类。
(一)规则式园林
指一切园林题材的配合,在构图上呈几何形体的形式,在平面规划上多依据一个中轴线,在整体布局中,呈前后左右对称;园地划分时多采用几何形体,其园线、园路多采用直线形;广场、水池、花台群多采用几何形体;植物配置等多采用对称式,其株距相等,外形多修剪成一定的形式。
这种表现人为控制下的人工图案美的园林形式,称为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几何式、对称式园林。
凡尔赛宫苑
(二)自然式园林
指一切园林题材的配合,在平面规划、园地划分上,随形而定。
园路多采用弯曲的弧线形;广场、水池等形体多成自然性;树木的配合,株距不等,但基本配合多用自然丛植方式。
这种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地显示纯自然之美的园林,这种顺乎大自然的规律,把大自然浓缩和模拟下来的园林形式,就称自然式或自由式园林,中国古典园林形式为其代表。
拙政园(三)混合式园林
一些园林学者认为规则式园林有些“矫揉造作,过于人为,显得呆板”。
而自然式园林又有些过于朴素,过于自然。
如能二者兼容并用,即因地制宜,灵活处理,如在园林入口处及其附近、建筑物附近采用规则式,而在远处采用自然式,这种园林方式,就称为混合式园林。
六、我国古典园林的类型(重点)
按我国古典园林的主要构成要素和风格,大致可分为五类。
(一)自然风景苑囿
这是我国最早期的园林形式。
是指以围定的自然景区为主体,并配以少量人为景观的一种园林,其内有自然的山、林、池、沼、河、动物、植物及少量人为开凿的河、沼和人为建筑(土台、房屋、宫室)及人为种植的草、木和畜养的珍禽异兽。
这类园林始建于我国的殷商周时代,一般面积比较大,外用篱笆或土墙围定,专供帝王或诸侯们游猎之用。
如古籍中记载的夏桀的池囿、商汤的桑林和桐宫、殷纣王的沙丘苑与鹿台、周文王的灵囿等。
(二)宫廷建筑园林
是指以宫廷建筑为主体,结合人工山水,辅以动物和植物的一种园林,也称皇家园林。
如古籍中记载的“春秋”时吴王夫差的姑苏台,“战国”末期秦始皇的阿房宫、咸阳宫,汉代的建章宫,曹魏的铜雀园,隋炀帝的西苑,唐代的三苑、禁苑、曲江池、北京的大内后苑,明代的北京宫城(今故宫)及西苑,清代的圆明园、颐和园、避暑山庄等。
(三)陵寺庙观园林
这些园林的选址都是在山青水秀的“风水宝地”之处,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故也是园林总体的一个分支。
现今都是风景区的一部分。
1·陵园
指帝王的墓地,多呈墓群。
从古至清代的帝王都建有自己或其家室的万年吉地--墓地,如陕西黄陵县的轩辕黄帝陵,浙江绍兴的禹陵,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陕西乾县唐高宗与武则天的乾陵,北京的明十三陵,河北清东陵和西陵,沈阳清东陵和北陵等。
2·墓园
指帝王下属的大臣及历史名人的墓地。
如山东曲阜孔子墓(为当今最大古墓),也称曲阜孔林或至圣林。
孔子墓地很大,起初占地不足一亩,经历代不断增扩至清代,现今占地200公顷,其林墙周长达7公里之多,有古树2万余株,石碑林立,亭殿无数。
3·寺园
指为佛教、道教、山川神灵及历史名人而在名山秀水之地修建的纪念性的、以建筑为主体的一种园林。
这类园林中的建筑类似于宫殿中的殿堂,其格局多为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廊院。
为方便宗教、祭祖等活动,房间较大。
殿堂内多在台座上供奉神灵偶像,墙内有壁画、浮雕等绘画艺术。
其外有较长的香道,似同人世通向净土、极乐、仙界的阶梯。
这类园多选在名山胜地,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创造出富有天然情趣,又能进行宗教活动的独特园林景观。
如古籍中记载的,我国最早的东晋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僧人慧远在江西庐山建的东林寺,创山林圣景建寺之先。
还有河南登封县的少林寺,北京的潭柘寺,南京的栖霞寺,杭州的灵隐寺,浙江的普陀寺等。
这些寺园均为我国寺园中的精品。
4·庙园
为我国古代祭祀用的一种园林建筑,规模有大有小。
因为它也多与园林结合,树木以松柏为主,故也是园林总体的一个分支。
祭祀华夏祖先的庙有黄帝庙(轩辕庙)、神农庙、尧庙等;奉祀帝王的称宗庙或称太庙;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社棱、先农的称坛庙,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等;世家建的庙称家庙;奉祀圣贤的庙,如孔庙、关帝庙、武侯庙、岳王庙、孟姜女庙等;祭祖山川神灵的庙,如五岳神庙、玉皇庙、龙王庙、土地庙、财神庙、妈祖庙等。
5·观园
是道教的庙宇,似如宅院。
规模较小,也多修建在风景名胜之地,内植有名贵花木、松柏,配以小桥流水,点缀一些亭榭小品,环境幽雅,也是文人志士来此读书养性的好地方。
(四)自然山水园林
自然山水园林是以自然景观(山、水)为主体的,配以建筑、古代文化、文物等的一种园林。
这种园林一般面积较大,现多开发成凤景名胜区,成为旅游景点。
但其类别也不一,各有其特点。
有以山为主体的,如山东泰山、陕西华山、福建武夷山、江西庐山和井冈山、安徽黄山;有以水为主体的,如杭州西湖、洞庭湖、太湖、长白山的天池、昆明的滇池、乌鲁木齐的天池、广西桂林的漓江等。
(五)写意山水园
这是指具有诗情画意,审美境界达到最高层次的一种园林,也可称为文人园林。
所属不一,有帝王的、有大臣的、有私人的;规模不一,少则几亩,大则几十亩、几千亩。
小型园多为个人所有,又多与住宅相结合,所以也称宅园或庭园。
这些园不论大小,其共同点特点是立意新颖、取法自然、设计精巧、布局奇妙、结构精细、诗情画意。
著名的有宋代宋徽宗在河南开封建的寿山艮岳(又称万寿山、华阳宫);宋代文人苏舜
钦在苏州建的沧浪亭。
苏州王献臣的拙政园;清代帝王在北京建的圆明园、避暑山庄、颐和园,还有个园、留园、网师园等等。
七、我国古典园林的突出特点
(一)夏商周时期
开创了我国园林最初形式--囿。
囿以自然园林状态为主,场地广阔,辅以少量建筑(房屋和台等),动植物多为自然生成,野趣浓,以游猎、骑射、观看等为主要娱乐活动形式。
(二)秦汉时期
在囿和苑囿的基础上,宫苑建筑得到大发展。
所以,此期的园林特点是以宫室建筑为主体,配以山、水、植物和动物。
对宫室建筑的选址、建筑的式样、数量、规模等都非常重视,真可谓“离宫别馆相望连属,宏伟壮观威严非凡”,规模宏大。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长时间的战乱,文人和画家们厌烦社会,纷纷走入山区、农村,欣赏大自然,歌颂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真可谓“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近水皆有情”。
此时期,在文学、美术上崇尚自然和田园生活,进而兴起了自然山水园林。
所以,此时的园林从选址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变更,从城市转向城郊和山村,从宫苑建筑转向大自然,成为以自然山水为主体的园林特点。
(四)隋唐宋时期
此时期,由于“山水画”和诗的大发展,不仅直接反映自然山水本身的壮美多娇,而且加大了人为艺术的手法,用诗情画意来美化它、歌颂它,使它锦上添花,美上加美。
所以,此期的园林特点是诗情画意的园林,也称文人山水园林或写意山水园林。
园林进入全盛时期。
(五)辽夏金元时期
本时期的园林发展,除西夏在宁夏银川有所发展外,多限于燕京地区的山水宫苑,创意较少,但对前代的园林进行了保护。
(六)明清时期
此期的园林不仅继承了前代园林艺术,而且加大了园林技巧,使我国的自然山水园林传统风格逐步巩固和成熟,并在质量上、艺术上、数量上和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