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春》《秋》中三种爱情模式《激流三部曲》是一部以封建家庭为对象,以其必然灭亡的结局为内容的作品,这部作品从封建时期三个典型女性的命运的对比,全面深入的展现了封建时期女性的悲惨命运,揭示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制度原因、文化原因、观念原因,给新时代青年以启迪和改善自身命运的希望,并指出了前进的方向。
巴金十分关注女性命运,对旧时期女性的悲惨命运投以悲悯和同情,这一点在《激流三部曲》中得以集中反映。
在这部作品中,读者通过阅读也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旧时期女性的悲惨境地,并通过与现今生活的对比,从内心发起改变命运,追求幸福的渴望和决心。
关键词:巴金;《家》《春》《秋》;封建;女性;爱情模式《激流三部曲》中青年男女形○ 前言一、《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一)《激流三部曲》体现出的“反叛性”对于自己写作的初衷,巴金始终坚持,写作就是一种战斗,是一场观念之争,思想之争,所有那些不合理的,摧毁人性和爱,阻碍社会进步的行为,都是他揭露和攻击的对象。
巴金的文学创作谈中,在巴金文学作品中,在巴金的人生历程中,其“反叛的个性”都非常突出。
“反叛”是巴金所选择的自我以及文学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姿态。
具体说,就是一种冲突性姿态。
一个人总是渴望自由的,然而一个人总不能自由。
一般人牺牲自己的自由,顺从于现实环境所设计的种种规安安稳稳做“顺民”、“奴隶”。
然而巴金,他是从“黑屋子”里白唤醒的人,他想让自己,也想让他人做有尊严、有权利、能自主、能发展的人。
他渴望冲出“黑屋子”,反叛这个世界,捣毁束缚在人身上的种种枷锁。
巴金所选择的的文学,不是粉饰的文学,不是帮闲的文学,也不是遵命的文学,而是超越性的、批判性的文学,是“反叛”现实的文学。
现实是不完美的,有不合理的制度,有反动的恶势力,有摧残人心的陈腐观念...... 而反叛性的文学,有它对现实的否定与批判之中让人暂时甩脱现实加于人的沉重枷锁,带给人身心一定程度的解放与愉悦,又使人向着未来,意识得到自由的召唤,从而明了生活的真理与人生的价值。
从巴金投身写作以来,都始终坚持文学的战斗性,把他一切陈旧思想,有违人性的制度,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切观念和体制都视为敌人,向他们发起进攻。
在巴金多年的协作生涯中,他始终如一,从未改变或做出妥协。
1(一)作品中反映出的家庭问题巴金写《激流三部曲》时,中国已经由一个闭关自守,完整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旧式家庭已经岌岌可危,朝不保夕。
巴金在封建大家庭里整整生活了19年,他亲眼目睹了这个旧式大家庭如何一步一步地往崩溃的路上走,他亲眼看见了许多可爱的青年成为了封建大家庭在崩溃途中的牺牲品。
但是封建大家庭还在作最后的挣扎,诚如其在作品的描绘的那样,无数美丽的青春都葬身于那吃人的封建礼教中,还有无数青年在这个牢笼里挣扎,发出痛苦的呻吟,逐渐走入死亡。
2①家庭(家族)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就占着重要的地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历来受到文学家们的重视。
就理论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都非常关注家庭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从创作上讲,古今中外,有许多作家创作了以家庭为题材的优秀甚至是伟大的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知名著作《罗密欧和朱丽叶》,描绘的故事也发生在两个家庭之间。
二、《激流三部曲》的研究现状概述80年代以来关于巴金所著《激流三部曲》的研究归纳,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三方面主要分为: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内在的家族式文化以及《激流三部曲》与其他作品的关系。
(一)在三部曲中的,觉新、觉民、觉慧的人物描写及叙事最多,其中对“性1巴金:《我和文学(代跋)》——一九八〇年四月十一日在日本京都“文化讲演会”上的讲话,载《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25页。
2巴金———《关于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意见——给<抗战文艺>的编者》,载《巴金论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格影响命运”这句话进行了完美的诠释,成为《家》、《春》、《秋》三部中最经典的文学形象。
(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中故事时间跨度巨大,从“五四”一直到抗战时期均有描写,其以家庭作为叙事的基础,利用独特的角度,深刻的展现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伦理道德等各方面,让封建家族制度、封建迷信、迂腐礼教所导致的罪恶暴漏在读者面前。
同时,细致刻画两代人对待爱情、生活、家庭以及人生的不同理念,是当代国内最好的家庭小说作品。
(三)关于《激流三部曲》与其他类似作品的比较及相关研究成果。
在众多当中,以阎浩岗、张啸虎、王前程的三部作品最具代表性,其中两部与《红楼梦》中的家族式描写做比较,一部以人物叛逆的角度出发来进行研究。
不同的理想追求》则从几个角度切入对比《红楼梦》和《激流三部曲》介绍其中的内在关系。
一、觉新与瑞珏——传统式的爱情三部曲中的三个女性人物梅、瑞珏、蕙,全都是因为落后的婚姻制度,导致人生的毁灭。
相比之下,觉新的坎坷倒还是稍逊一筹。
通过觉新和瑞珏、觉新和梅的两段爱情/婚姻悲剧叙述,巴金对旧制度发出了高声控诉。
觉新同梅青梅竹马、两情相悦,但由于家庭的干预和觉新的软弱,觉新后来同瑞珏结婚,梅也嫁到外地。
觉新爱珏,但他心里更爱着梅。
最后梅婚姻不幸福,含恨而死,瑞珏也在封建迷信的迫害下难产而死。
所以,她们的悲剧是封建礼教、封建迷信造成的。
巴金成功的讲述了觉新的两段爱情/婚姻经历,特别具有打动人的艺术力量,最能激起读者对封建大家庭以至整个封建制度的憎恨。
蕙是觉新与的表妹,也是对觉新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位女性。
蕙的温柔、沉稳的性格与梅和珏相差无多,因此她重燃觉新的爱情之火,而二人始终保持暧昧,不被外人觉察。
但因为不合乎礼教,所以开始就注定了没有结果。
“出嫁从夫”的典型——瑞珏。
瑞珏在《激流三部曲》所有女性人物中,最合乎传统礼教要求,其悲剧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1.含苞怒放的花朵瑞珏家境不错,且自幼饱读诗书,性格上平易近人,家中大小人物都对其交口称赞。
而最为关键的是,瑞珏在高家属于长房的媳妇,其母凭子贵,在四世同堂的家庭中享有特殊的地位。
而在封建家族制度下,瑞珏的所作所为都会获得肯定。
瑞珏是一个爱的精灵。
她的似水柔情抚慰了觉新的精神创伤,给极度痛苦中的觉新以无尽的安慰。
她小心翼翼地关怀着丈夫,为了丈夫她可以忍受一切。
她一切以他为中心,毫无怨言地履行她爱的使命。
她嫁给觉新之后就陶醉在爱河里,她以丈夫之爱为己爱。
她以善良、贤惠、大度赢得了觉新的爱。
为了这份爱,她可以忍受一切,她不能失去丈夫,失去它就会失去生命的全部依托,为此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她很清楚丈夫在这个家中的特殊地位和艰难处境,因此她深深理解丈夫的所做作为。
然而一味退让,却令她屡失阵地,最终摧毁了她的爱情和家庭。
2.突遭风雨的香魂她为了自己的丈夫默默地忍受了一些,但是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
长辈们以不使老太爷之灵遭受“血光之灾”为借口,高家的长辈们硬逼着觉新把自己的妻子送到荒凉的地方去生产。
瑞珏如果不是完全依靠觉新并且放弃自己从小所受的教育理念,其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但是觉新只足惟命是从,她知道他担不起不孝的罪名,也不说一句抱怨的话,强作欢颜。
默默地接受着这一切安排。
甚至当弟弟们指责觉新时,她还替他辩解,说她自已愿意去⋯⋯但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瑞珏的悲剧命运又似乎是注定的——临死前,连丈夫都没见到。
这就是瑞珏,一个圣母式的女性。
为了爱他忍受着一切,尽一切可能的退让。
然而她用爱和贤淑支撑的正是扼杀她的封建制度,这无异于自掘坟墓,这就是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典型例子。
(三)封建专制的牺牲品———梅1.乍放即败的花瓣。
如果说瑞珏是一朵怒放时期被风雨摧毁的花朵,梅就是刚刚绽放却立刻被命运的车轮碾压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脆弱花瓣。
二十世纪初,即使是来自社会最顶层的精英家庭中的女性,也受限于种种封建约束,不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并且在人生的自主选择上也同样不能做主。
她们的所有都被封建制度与礼教所吞噬,即使是内心深处渴望爱情、热爱生活,也不能自由的追逐所思所想。
在长期的压迫中,她们逐渐变得性格扭曲,在不断的顺中走向人生的终结,成为旧制度的最大受害者。
“父母之命”毁灭青年男女爱情和心灵的悲剧。
像梅这样的女性,根本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希望都在身边男性身上,因此当家庭决定将她推向难以自主的境地时,她唯一的期盼在于觉新。
她和觉新本来心心相爱,高家也曾向钱家提过亲。
然而觉新面对家庭由于迷信而做出的种种不合理行为,压根没有反抗,梅因此失去了最后的依靠。
由于各种原因,家里又把梅嫁到外地。
梅的生命在亲人的眼泪中,被消无声息的摧毁了,而且即便到死亡的那一天,她也根本想也想不到,封建体制是自己的悲惨命运的根源。
当然那些持不抵抗思想的人,可能会说梅的悲惨命运,与她的性格和思想局限有很大关系,但是从根本上讲,梅之所以会形成这种被动的、柔弱的、毫无反抗的思想,根本原因仍然是吃人的封建制度和礼教思想。
2.郁郁而终的梅花瑞珏的性格和梅有几分相似,温顺、善良、高贵、端庄。
旧社会思想和体制对梅的摧残,不仅体现在对其爱情的扼杀,还体现在对她思想和心灵的摧毁,在她最终步入死亡之前,她的心灵早已被彻底毁灭了。
当心灵被摧毁之后,梅的生存变得十分煎熬,在她看来,活的每一天都是无尽的痛苦,如果能早点走向生命的终结,反倒是一件好事。
在生命的每一天,梅只能依靠对于过去美好爱情的回想赖以生存,希望早已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讲,虽然那个时期梅仍然活着,却等同于“死亡”。
梅的命运揭露了封建思想和礼教文化对于女性的残害。
由于爱情婚姻的不幸,梅只能在冰冷的人间走过一生,郁郁而终。
在梅犹如昙花绽放的短暂一生中,她丧失了一切——从爱情、家庭、生活,到宝贵生命。
(四)孤立无援——蕙《激流三部曲》中对蕙这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在《春》中,《春》中主要描写了淑英抗婚及蕙的事情。
蕙的命运,起初与淑英一样,都要被父母送去给那从未谋面,而且声名狼藉人,与之组建家庭,可两个人却有着不同的命运。
1.毫无前途的婚姻蕙的家庭具有典型的封建特点,他的父亲是周伯涛深受封建思想毒害,对于封建制度、戒律深信不疑,而且十分顽固,是一个典型的思想僵化、顽固,对人性需求视而不见,愚不可及,又无知无能的旧时代男性的典型。
他坚持把惠嫁给一个性格古怪,没有生存能力的男人,葬送惠的一生。
而且,惠的母亲也深受封建思想束缚,虽然对女儿的婚姻她深感不安,满怀悲愤,却不敢从行为上表现出来,甚至在不自觉之中也成了各自丈夫的帮凶。
惠的婚姻毫无希望和前途而言,是摆在她人生道路上一个难以逾越的巨大陷阱。
纵使蕙有过那么一点追求幸福的念头,恐怕也被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扼杀了。
再看看蕙的身边。
蕙是一个已经订婚并且即将成亲的女子,因此她与觉新的爱情注定无法开发结果,二人从相识到相恋,整个爱情只能深深的埋藏在心底,爱的表达也十分隐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