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群书治要》浅谈西方民主的弊端

从《群书治要》浅谈西方民主的弊端

从《群书治要》浅谈西方民主的弊端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很多人视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政治制度之一。

一人一票,人人都能参与竞选,更是追求平等自由的青年人向往的理想目标。

然而,研读《群书治要》可以发现,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民主制度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弊端。

学习《群书治要》,可以帮助我们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根据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建立和完善一套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五十《抱朴子》。

意思是:朝廷对国家大事的谋划不当,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

这就好像割掉禾苗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和老鼠一样。

一个国家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缓解或转嫁国内的危机。

看到这句话,我们就立刻联想到当代的美国。

美国由于采取了高福利、高待遇、高保障的政策,造成了财政透支,直接导致了高消费、高浪费的快速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已经走到了泛滥的地步。

为了保持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就必须靠借债维持。

二0一一年,美国的国债已经达到了十四点二九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触及到国会所允许的上限。

为什么屡次敲响警钟,而国债问题却屡屡解决不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西方的民主选举制度。

因为如果一个政党候选人选择的施政方针影响到选民的利益,选民就不投他的票了。

为了争取选民、获得选票,任何政党都不愿意采取增加税收、降低福利的措施,而这种措施才是解决国债危机的出路。

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制度,被许多人认为是至今历史上最合理的政治制度。

但是如果我们研读了《群书治要》之后,就发现其实并非如此。

因为现代社会的民主选举,至少有以下几个弊端是难以避免的:第一,以言取人。

民主制是通过什么来了解参选人、选举领导人?主要是通过参选人的演讲。

这就会导致我们古人所说的「以言取人」的倾向。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言语的经典论述,譬如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一个人花言巧语,伪装出和善的面目,善于逢迎取悦别人,这样的人就缺乏仁德之心。

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在言语上应该谨慎、迟缓,但是在行为上要敏捷、雷厉风行。

正是因为一个人巧言令色,鲜有仁德之心,所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因为他说得很好听,就对他委以重任。

因为虽然他能做出很多承诺,但是一旦被选举上来,诺言却很难兑现。

所以孔老夫子也说,「有言者不必有德」,这个人言语很好听,但是他不一定有真正的德行。

所以我们既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

在《群书治要.中论》上也有一段关于言语和德行的论述,说得非常有道理。

它说:「夫利口者,心足以见小数,言足以尽巧辞,给足以应切问,难足以断俗疑,然而好说不倦,谍谍如也。

」能言善辩的人,他的心智足以洞察到微细之处,言辞也非常巧妙、很有修饰,伶牙俐齿足以应对急切的追问,对人反驳也足以让世俗之人信服,但是他喜欢言谈,不知疲倦,喋喋不休。

「夫类族辨物之士者寡,而愚闇不达之人者多,孰知其非乎?」然而在世间,那些可以按类归纳推理、明辨事物的人是很少的,而愚钝的、容易被蒙蔽的人是多数,那谁知道他说得正不正确?因为他的口才很好,甚至还有很高的学历,讲出话来头头是道,普通世俗之人就很容易听信他的话。

但是他所说的可能是有违大道的。

「此其所以无用而不见废也,至贱而不见遗也」,这就是为什么他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却不被废黜、遗弃的原因所在。

「先王之法,析言破律、乱名改作、行僻而坚、言伪而辨者杀之,为其疑众惑民而浇乱至道也。

」古圣先王的法律规定,巧说诡辩而曲解法令、混乱礼法名分使其失去原意、行为邪僻却坚持不改,言语虚伪、强词夺理的人,要处以死刑。

就像孔老夫子,他当了大司寇没有几天,就把「行僻而坚,言伪而辩」的少正卯诛杀了。

因为正是少正卯的口才非常好,致使孔老夫子的很多弟子都被吸引去听讲。

这些弟子跟着孔老夫子学习很长时间了,但是少正卯一发表异论,他们都被吸引迷惑,分不清楚哪一个是符合道的了。

为什么?就是因为少正卯的口才好,能言善辩,把不符合自然规律和人性的歪理邪说讲得头头是道。

即使孔子的弟子也都被迷惑了,更何况是没有听闻大道的百姓呢。

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只有把他处决掉。

为什么?因为他会使民众对大道产生怀疑,分不清是非、善恶、美丑,使伦理道德的标准动摇,这样就会造成社会人心的混乱。

所以,古人绝不以言取人。

在《汉书》中记载,时任廷尉的张释之,和汉文帝一起出行到虎圈(饲养虎的地方),汉文帝向上林苑的主管询问禽兽簿上的事项。

结果他问了十多个问题,上林尉吞吞吐吐,一个都回答不上来。

而在旁边有一个官职很低的啬夫,就代替上林尉来回答这些问题。

皇上所问这些问题他是有问必答,而且滔滔不绝,看得出他对禽兽簿很熟悉,而且口才也很好。

文帝听了之后,忘记了孔老夫子「君子不以言举人」的教诲,于是就说:「当官吏的难道不就应该是这样吗?」因此他就准备下诏,拜这个啬夫为上林令(上林令是管理上林苑的最高长官,比上林尉的职位还要高)。

张释之看了之后,立即上前劝谏。

他问文帝:「您觉得绛侯周勃是什么样的人?」周勃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西汉的功臣,绛侯是他的封号。

文帝说:「他当然是长者了。

」长者就是年高德劭的人。

张释之又问:「东阳侯张相如是怎样的人?」张相如也是因为有战功才被封侯的,他在西汉的一百四十三位功臣中列居一百一十八位。

文帝回答说:「他当然也是长者。

」张释之就说:「绛侯、东阳侯都是德高望重的长者,但是他们两个人在朝廷上书言事的时候,竟然说不出话来。

哪像这个啬夫喋喋不休?秦国任用了只会舞文弄墨的刀笔之吏,这些人行事急迫严苛,却没有恻隐之心。

秦始皇由此积累了深重的祸患,到秦二世时,天下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陛下因为这个啬夫能言善辩,就越级提拔他,我恐怕天下会随风响应,争相去炫耀口才,而不求实德。

况且下级顺从上级的速度就像响之应声、影之随形一样的迅速。

因此,皇帝的一个政策、一个举动都不能够不谨慎小心。

」文帝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放弃了提拔啬夫的打算。

所以古人评判一个人才,不会仅仅从言语就下定论。

在《群书治要.傅子》上也说:「上好德则下修行,上好言则下饰辩。

」如果君王喜欢的是德行,那么属下都会纷纷的去修养自己的品行;如果上面的人喜欢言辞,下边的人都会争相的培养自己的口才。

「修行则仁义兴焉,饰辩则大伪起焉」,如果人人都重视修养,重视道德和品行,天下的仁义之风就兴起来了;人人都去学能言善辩,虚伪的风气就会兴起,这是必然的征兆。

「德者难成而难见者也,言者易撰而易悦者也」,但是真实德行的成就是很难的,即使成就了也很难被发现;而言语却很容易出口,也容易取悦于人。

「先王知言之易,而悦之者众,故不尚焉」,古圣先王都知道口才、文辞容易练就,而且爱听好话的人很多,所以并不崇尚言谈。

「不尊贤尚德、举善以教,而以一言之悦取人,则天下之弃德饰辩以要其上者不尠矣」,如果不尊崇贤德之人,也就是通过尊师重道、举荐和褒奖善人教导百姓向善,却只以言辞说得好、能够取悦于人的标准来选用人才,结果天下背弃道德,只追求言辞修饰、能言善辩,并以此来向君主邀功请赏的人就不会少了。

「德难为而言易饰也」,德行很难修养、很难成就,但是言语却很容易修饰。

例如,一个人克服一个过恶,比如说嫉妒心强、容易傲慢、动怒,都得十年、二十年的工夫。

但是我们只要学一学演讲术,很容易就可以上台去演讲。

所以古人看到了这些问题,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个人言语好听,就对他委以重任。

但是西方的民主选举,确实主要是根据一个人的演说来选举一个人。

第二,结党营私。

民主选举就是服从多数人的意愿。

一人一票的结果是很难避免结党营私,而且选举出来的人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德才兼备之人。

在《论语》上,孔老夫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如果大家都厌恶他,你也一定要去观察,为什么他被人厌恶,不能够轻易相信众人的意思。

也有人被众人所推崇,同样也不要轻易的相信,要考察一下,他为什么被人赞叹?子贡曾经向孔老夫子提过这样一个问题:「乡人皆好之,何如?」全乡的人都赞叹他好,这个人怎么样?能不能判断他就是个善人?孔老夫子说:「未可也。

」还不一定。

子贡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如果全乡的人都厌恶他,可不可以判定这个人就是个恶人?孔老夫子说:「未可也。

」也不一定。

孔老夫子接着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不如全乡里善良的人都喜欢他,不善良的人都厌恶他,这样才能够判断出这个人的善恶。

《史记》中记载,齐威王刚即位的时候,九年之间,诸侯都来讨伐他,致使国家得不到治理。

于是,齐威王就把即墨的大夫(地方官)召来了。

齐威王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去了之后,毁谤你的言语我每天都能够听到。

但是我派人去视察即墨,发现田野都得以开辟,人民都丰衣足食,官府也没有积压的公事,齐国东部地区因此得以安宁,这是因为你不会讨好我的左右以求得赞誉的缘故。

」于是,他封了一万户的食邑给即墨大夫。

接着,他又把阿地的大夫召来了,对他说:「自从派你去驻守阿城,每天都能够听到赞誉你的声音。

但是我派人到阿地去视察,田野没有开辟,人民过着贫苦的生活。

赵国攻打甄地的时候,你不能出兵去救援;卫国取得薛陵的时候,你居然连这件事都不知道。

这是因为你善于以重金巴结我的左右以求取声誉。

」所以当天他就烹杀了阿地的大夫,而且把自己身边曾经赞誉阿大夫的人也一起给烹杀了。

对此,齐国上下都感到很震惊,人人都不敢文过饰非,而是做事务实,尽自己的本分,最终齐国也得到了治理。

诸侯听到这件事,再也不敢轻易的侵犯齐国了。

《六韬》中讲得更好:「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

」如果君主以世俗大众所称赞的人为贤德的、有智慧的人,以世俗大众所毁谤的人称为是不肖之徒,结果喜欢结党营私的人,往往被举荐出来担任了领导;而不愿意结党营私的人、党羽少的人就会被罢退。

结果,这些邪曲不正的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把真正贤德的人给蒙蔽了、埋没了。

忠臣还可能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奸邪小人以虚有的声誉取得了领导的位置。

这个世间的乱象就会愈来愈严重,这个国家也就免不了要危亡。

所以,依靠一人一票的选举,往往可能把那些喜欢结党营私的人选举出来。

特别是候选人为了提高自己在全国的知名度,让更多的选民了解和支持自己,必须依赖于大的财团进行宣传。

一旦当选之后,也必须回报他们,考虑到他们的利益,所以基本上是被大的财团所掌控。

而财团的性质基本是唯利是图。

所以,在民主制度之下,结党营私是个很重要的弊端,这也是导致西方国家的政策虽然出现了病态,但是却不能够改变的原因。

由此可见,无论是什么样的制度想要达到治理,都要以民众的道德、认知水平做为基础,尤其是民主制。

所以,普遍提高国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