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社会工作专业1302班许晨虹
内容摘要福利制度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政府财政是指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实现经济政策目标、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主要途径之一。
文章主要从个人和社会角度,针对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两者的现状、问题产生根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西方福利制度与政府财政的关系,有利于大家分思考福利制度在中国实行的最佳方案。
关键词高福利制度政府财政社会经济
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是二战后在民主社会主义促进下,由国家立法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西方国家在二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环境稳定,为建设福利国家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形成了一些以瑞典、挪威为代表的西方高福利国家。
经济学中,假设这些企业、个人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他们在社会中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
那么针对社会福利,若交由私人来做,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在乎福利受益人的情况,更别说如今大家常常关注的最低生活标准。
这样的做法既影响分配公平,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但社会是在不断发展的,针对企业或个人留下的社会福利空缺,就必须让政府来填补了。
从前,人们只一味羡慕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多么好,多么人性化,出现了一股移民热潮。
而如今,特别是经过几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后,越来越多人开始对着种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社会制度产生怀疑,人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思考这种高福利制度背后的利害关系。
一、“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被很多国家向往,在于它对社会和个人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一些西方国家在二战后颁布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法案,保障大多数人的最低生活需要,降低贫困人口的比重,缓和社会阶级的矛盾,巩固资本主义的统治。
对大多数底层劳动者来说,高福利制度无异于雪中送炭,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维持劳动力的持续生产和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为国家创造
了更多财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同时,人们在基本生活有保障的情况下,消费水平和购买力增加,促进货币流通,经济迅速发展。
(二)有助于社会成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制定社会福利制度以来,政府承担了国民保健,对个人的社会服务、教育和住房等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费用,基本上消除了人们因贫困而沦为乞丐的风险。
而且政府严抓教育,甚至承包了公民出生到16周岁的所有教育费用。
这一举措是公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为社会创造了大批有用人才。
(三)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高福利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资产的再分配,它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包括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养老、失业和伤残等方面。
覆盖面之广,待遇之优厚,既保障了社会中下层的人们的基本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社会成员间的财富差距,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风险。
在这种高福利制度下,每个地区,每个单位,每个部门都需要大量人员来管理并保障这一体制运行顺畅,同时也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人们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生活更加富裕,贫富差距缩小。
二、西方高福利制度的优越性固然使很多国家或人们向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福利制度的一些固有弊端不断暴露出来:
(一)劳动者积极性降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政府经常性财政赤字
慷慨的社会福利使许多人对福利过度依赖,并逐渐形成了“福利养懒汉”的现象。
在福利制度盛行的国家,生孩子是有国家补助的,孩子生下来到16岁,每年都有津贴,而且教育、医疗费用全免。
失业了,有失业救济金;退休了,有退休金;人死了,连丧葬费都是国家来买单的,更不用说平时的带薪休假了。
这样做的本意应该是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但结果往往与目的背道而驰。
当福利不与劳动挂钩,人的生老病死都有国家承包时,人们劳动积极性就下降,社会竞争力也明显降低。
人的天性是贪婪的,而多度的福利让人们得了“福利病”,既然社会保障水平高到和在岗的工资差不多,那还为什么要干活呢?投资有风险,不做事还有失业救济金,何必要去担这风险,赚那一点呢?于是,一方面社会投资率下降,一些人无业可就;另一方面,高福利也使很多人有业不就,社会经济总体增长缓慢。
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福利收入减少,福利支出增加,也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支出,打破了西方福利国家的经济平衡,是政府财政经常性的陷入
瘫痪。
(二)社会老龄化,失业率加重政府财政负担
当今世界科技迅速发展,沟通方便迅速,形成了“地球村”。
西方国家的“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制度盛名在外,不断吸引着外国劳动力,但这些劳动力往往又难以被福利体制所接纳,为了生活,他们出卖自己的低价劳力来换取生活费用。
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普遍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使劳动岗位更迭缓慢。
换言之,同一职位同时有老人,移民和刚踏上社会的人在进行争夺,而在这三者中,移民以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在竞争中占很大优势,从而导致本国失业率上升。
也就是说,政府养的人变多了,潜在扩大了福利覆盖面的广度,导致福利受益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经济的增长,政府财政支出中有关的社会福利开支数额巨大,更有甚者达政府财政总支出的1/2至2/3,加重了政府财政的压力,引起政府财政状况恶化。
针对社会老龄化,福利国家有一套完整的退休金制度。
退休金作为社会福利的一方面,其来源约一半是由企业或个人缴纳的国民保险基金提供,其余由政府财政填补,而随着失业率的逐年升高,越来越多在职的中老年,尤其那部分处在可退可不退的尴尬边界的人们被提前退休,对于政府而言,这部分退休人员的高昂的退休金无疑使财政雪上加霜。
(三)政府行政成本增加,财政压力增大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好,但高福利必须建立在高税收的基础上。
例如瑞典,一般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率就高达30%~50%,高收入者的纳税率甚至达到70%~80%,遗产税最高可达98%。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就造成了一种资本外流、廉价商品大量涌入的现象。
资本流出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税源减少,作为一个福利制度盛行的福利国家,政府财政没了税源就像鱼儿离开了水,连基本运行都可能产生困难,又如何谈福利支出?再来,俗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们几十年如一日享受福利的习惯已经养成,要收回属于他们的福利,并不是政府一句话决定得了的。
一旦政府流露出要控制社会福利发放时,人们就会反驳政府无能,多多增加就业机会,而非削减各种津贴。
再者,为顺利运行福利制度,要把名目繁多的社会福利设施管理好,要把人数众多的福利待遇受益者的福利安排好,政府需要招用了大量人员来管理各项事宜,这部分人的工资和福利也是断不能欠缺的。
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国家出现财政赤字,政府为保自己的政治地位,有不得不增印或发行赤字公债,前者将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而后者,则将现在的财政负担转嫁给下一届政府,使政府财政陷入两难的境地。
三、结语
“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固然好,但福利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这种政策与“多劳多得”的劳动精神相悖,福利过高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本意不符,人们不再竞争,劳动积极性降低,影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从而不断影响政府财政。
举例子来说,政府即使简单的为劳动者在夏天送上一杯冷饮,对个人而言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政府的福利是针对千千万万劳动者而言,这数目便是难以想象了。
参考文献:
1.有关西方国家福利制度_百度文库
/link?url=QYhv0ugxTRZwScsySftKM0JnGg6xeyz3u wjIdPrliO5W90fEMOZiN8rTQwjYWzBibY068EuWFAr5QHU3eIkDomiqKS4cTTWHfHHZ6Q RLbTG
2.王琳,华中,王灵伦《西方国家高福利制度的反思》,《宏观经济管理》,2012年第10期
3.[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下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