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环境质量v生态环境质量
他们都属于环境质量中自然环境质量的范畴,其中
污染环境质量:强调由人类生产生活过程所产生的污染造成
生态环境质量:强调由人类不恰当的行为方式造成生态破坏
环境质量
是指环境要素或整体环境性质的优劣,即环境系统的内在结构与外部所表现的状态对人类及生物界生存与发展的适宜性。
环境质量问题:
环境质量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即不利于人类及生物生存与发展的现象,也称环境问题。
环境质量价值:
环境质量与人类需要之间客观存在的一种特定的肯定或否定关系,也称环境价值。
环境评价v环境影响评价(EIA)
环境评价:是对环境质量价值进行定性的判断与定量的评定。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估计,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前者依据为环境价值,后者依据为环境造成的影响
环境影响:
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产生的、诱发的环境质量变化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生态影响
是指外力(一般指“人”为作用)作用于生态系统,导致其发生结构和功能变化的过程。
生态影响评价v环境影响评价
生态影响评价是指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的分
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估计,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其中,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主要是水、大气、噪声、土壤污染,是根据工程排污性质和周围环境的要求进行筛选。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则是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等,根据开发活动的影响性质、强度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筛选。
环境标准
是为了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群健康,对环境保护工作中需要统一的各项技术规范和技术要求所做的规定。
污染源评价
是指对污染源潜在污染能力的鉴别和比较。
环境影响识别
就是通过系统地检查拟建项目的各项“活动”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识别可能的环境影响,包括环境影响因子、影响对象(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程度和环境影响的方式。
大气污染源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指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者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建筑构造),称为大气污染源(排放源)。
大气污染物
污染源排放进大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大气污染物。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是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大气稳定度是指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团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度。
假设有一块空气团因某种原因产生了向上或向下的垂直运动,当除去外力后,就可能出现以下三种状态:
大气稳定态:气团逐渐减速,且有返回原初高度的趋势;大气中性平衡态:气团既不上升也不下降,而是停留在这一高度;大气不稳定态:气团继续运动且加速前进。
气温递减率v干绝热递减率
气温递减率是个变值,指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值称为气温递减率。
它表示的是在实际大气中因受热而传递的不同高度处温度的变化,可正可负,可大可小。
干绝热递减率是对于一个干空气团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团绝热上升或绝热下降时气温随高度的变化(通常取100m)值,它表示的是空气团在机械力的作用下每升降100m,自身温度升降1K,是个恒定值。
持久性污染物v非持久性污染物
持久性污染物:在地面水中不能或很难由于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分解、沉淀或挥发的污染物。
非持久性污染物:在地面水中由于生物作用而逐渐减少的污染物。
噪声是指人们对不需要声音的总称。
•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固体废物
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病理性废物:诊断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
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医用锐器;
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
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