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中建史复习提纲

一、体型:1.填空题2、名词解释3、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5、识图体6、判断题7、作图题8、简述题9、综合分析题二、考查内容1、内容比例:古代建筑部分:75%;近代建筑部分:15%;现代建筑部分;10%2、要点:1)历代建筑的整体特征与艺术风格2)历代基本建筑观与思想理论3)各历史时期主要建筑活动状况4)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类型与特征5)各个历史时期建筑技术演变过程10)不同建筑结构类型的主要实例11)各历史时期重要建筑实例建造年代、所在地点、所属建筑类型、建筑与结构材料特征、相关人物等;注:以上“建筑”之含义包括:城市、建筑和园林等三、教材复习重点章节第一篇古代建筑史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第四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建筑组群处理——家国同构二、单体建筑——变不离宗三、结构——土、木、砖、石等四、建筑装饰——题材、人文五、建筑色彩——等级制度六、艺术形象——丰富多样七、建筑技术——构架、砌筑八、建筑组织——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二章:城市建设第一节:概说一、原始聚落——“城”的缘起•农业生产→→氏族部落固定聚居→→防卫需要构掘墙濠二、“邑”与“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邑曰筑,都曰城”。

(《左传》)•“十室之邑”、“邑外为郊”——小邑•“百邑”、“千邑”——大邑三、“城”与“郭”1、“城”的功能及基本型制功能——“筑城以卫君,……”A、京“城”的构成——三道城墙:宫城(又称大内、紫禁城),皇城(即内城)和外城(即郭)。

明代例外,南京城与北京城则有四道城墙。

B、府“城”——二道城墙:子城和罗城。

2、“郭”的功能及构成功能——“……,造郭以守民”“城”与“郭”的关系——“内之为城,外之为郭”;A、附于城一侧的“郭”——齐临淄、赵邯郸和韩故都的郭;B、围包于城周的“郭”——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四、古代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1、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2、里坊制的确立——春秋至汉代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代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至清代五、古代城市建设的五个特点1、选址——地形、水文、景观、环境2、防御——城墙、瓮城、城壕3、规划——格局、道路4、绿化——街道、园林5、防灾——防火、排水六、都城建设的三种模式1、新建城市——先秦时期诸侯城、王城等2、依靠旧城建设的新城——汉代以后的都城。

——两种情况:A、弃旧用新;B、新旧并用3、旧城基础上的扩建——明清北京城第二节:汉至明清的城市建设一、汉长安城•西汉时,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

•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面积约36KM2。

•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

二、曹魏邺城在今河南安阳县境内。

原为东汉末年冀州治所,河北平原统治中心。

建安九年(204),曹操破据有邺城的袁氏残馀势力,以“邺”为都。

三、北魏洛阳城魏洛阳城遗址,在洛阳市区东15千米处。

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对汉魏故城大规模改造与扩建,规模宏伟。

东魏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

因帝后信佛,兴修大量佛教寺院。

洛阳佛寺最盛时多达1367所。

四、东晋南朝建康城三国时,吴、东晋和南朝宋、齐、梁、陈六朝都城。

吴时名建业,西晋末改建康。

东晋和南朝沿用吴旧城,增辟九座城门。

齐时,土城外包砖。

五、唐长安城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

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面积达83KM2。

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被拆毁。

遗址——西安市城区、东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带。

唐长安城,城内街道纵横交错,划分出110座里坊。

此外,还有东市、西市等大型工商业区和芙蓉苑等人工园林。

总体规划整齐,布局严整,堪称古代都城的典范。

六、隋唐洛阳城河南省洛阳市区及近郊。

隋大业元年(605)始建,隋、唐、五代以及北宋的都城。

由宫城、皇城、郭城、东城、含嘉仓城、上阳宫、西苑、离宫等8部分组成,占地47KM2。

七、北宋东京城北宋定都开封,是经过一番激烈争论的。

其中与汴河等河流方便的漕运以及黄河所带来的丰富的水资源分不开的。

北宋时期,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等河流横贯,将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一带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运抵京都,使开封处“天下之枢”,“万国咸通”有利地位。

基本布局——三重城垣围护,皇城居中、中为内城,外为外城。

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在外城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内外城之间有一段缓冲地带,保障内城中的皇城安全;皇城在内城中央稍偏西北,都城核心。

城市设施东京城的街道宽窄不一。

宣德门前的御街宽二百余步,约300米,实是宫廷前广场。

其他街道宽,二十五步至五十步。

北宋中后期以后,“侵街”现象日益严重,街道已不如当初宽广。

城市商贸发展北宋初年,基本仍保留坊里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

随着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节,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厢(街)坊制逐步形成。

八、元大都城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

至元四年(1267)始动工,历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建造。

大都新城呈长方形,约50KM2,约唐长安城五分之三,接近宋东京的面积。

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

元大都新城规划最有特色之处——以水面为中心来确定城市的格局,宫室采取了环水布置。

另一个创举——在市中心设置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为全城的报时机构。

在市中心单独建造钟楼、鼓楼,上设铜壶滴漏和鼓角报时则尚无先例。

九、明清北京城明朝燕王朱棣选定北京为都城,既要用此地理之气,又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

当时,风水师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

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燕墩”)风水格局又重新形成。

第三节:地方城市建设宋平江府城宋明赣州城明清西安城明松江府城其它古城一、宋平江府城平江是北宋末和南宋时期的府城。

春秋时为吴国都城。

隋唐以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城市。

此城历史上数经战火破坏,南宋建炎三年(1129)又毁于金兵焚掠。

宋绍兴(1131~1162)初年,高宗赵构拟迁都平江,当时曾按都城要求进行重建。

城址和规划布局平江府城有:大城和子城。

城市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窄。

城垣内外各有护城河环绕,外城河宽40丈。

有城门5座:阊门、盘门、葑门、娄门、齐门,皆有水陆两门。

城市的总体布局以子城为中心。

子城位于城市中央,系平江府衙署所在地。

子城的西北角集中了鱼行、荐行、米市、果市等和各种商店、旅舍、茶馆、酒楼,是城市的商业中心。

府属吴县、长洲两县的衙署设在子城北面。

县署以北,是整齐密集、“前街后河”的居住街坊。

宋绍定二年(1229)在郡守李寿朋主持下,将重建后又经近百年发展的平江城平面图刻在石碑上。

二、赣州城晋永和五年(349),南康郡守高琰在章、贡二水合流成赣江之滨建郡治,赣县附郭。

因战乱、洪水灾害,郡治曾数次搬迁,南朝梁承圣元年(552),才在现址固定下来。

五代卢光稠统辖虔州时,拓广东、西、南三隅,凿址为隍,三面阻水,将城区由1KM2,拓宽至3KM2。

北宋嘉佑间(1056-1063)虔州知军、孔夫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瀚,伐石为址,冶铁锢之。

即用砖石包砌了夯土城墙,使军事防御型城市,同时发挥防洪功能城市。

熙宁间(1068-1077)州守刘彝,修筑城内排水沟福寿沟和水窗,城内街衢委巷皆为经理。

三、明清西安城元代封长安为京兆地奉元城。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改奉元城为西安府。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命长兴侯耿炳文和都指挥使濮英主持修建西安城,洪武十一年(1378)竣工,比元奉元城大约四分之一。

成为我国中世后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

是我国古代城垣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城垣。

西安城墙,规格上仅次于当时的都城南京。

以唐长安城皇城为基础,南墙和西墙建在原长安城遗留的城基上,北墙和东墙向外各扩展了原长的四分之一。

明隆庆二年(1568),在原土墙外包砌青砖。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加修内外基石,顶铺青砖,完善排水设施,遂形成今天的规模。

四、明松江府城元至元十四年(1277),华亭县升为松江府,华亭县城变成松江府城。

城中府、县并存,城垣小,无法容纳众多的官署、工商市肆、绅民宅第,便沿市河向西发展。

到元末,已形成“十里长街”。

城中不但有官署民居,百工市肆,而且有演戏说书的“勾栏”,专供伊斯兰教礼拜的清真寺;除府、县学外,还有专授蒙古文的蒙古字学。

元末,张士诚据吴,占松江,为防元军进攻,筑松江城,原城北部分土地被扩入城内。

明洪武元年(1368),徐达克苏州,占松江,下令“验民田,征砖九千万甃城”。

后因上海人钱鹤皋据松江府城起事,故修城事未果。

洪武三十年(1397)方能“按旧城”修城。

城垣周围9里173步,高1.8丈;护城河宽10丈,深0.72丈;有陆门4处,水门4处,城上有敌台20座,窝铺26座,城垛3369个。

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一、住宅建筑的基本类型住宅——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建筑类型。

①按建筑平面布局形式分类;②按使用对象分类;③按分布地域分类;④按民族分类。

·目前,主要是根据地域分类:——大类有:北方民居和南方民居;——中类有:山西、陕西、江浙、安徽、四川、云南、贵州、福建、新疆、西藏等;——小类有:北京民居、皖南民居、苏州民居等。

·若按民族分类:藏族民居、傣族民居、维吾尔族民居、客家民居等。

二、古代住宅建筑保存现状目前,在中国城乡大量保存的是清代住宅,其次,也保存着一定数量的明代住宅。

明代住宅,主要分布在江浙、皖南、山西、福建等地。

明代以前的住宅,则无实物遗留。

只能依据文献、考古发掘和古代绘画中的形象资料等,进行大致了解。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1、古代宫殿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2、唐长安大明宫;3、明清北京宫殿)古代宫殿发展的四个阶段1、“土阶茅茨”的原始阶段;2、“高台宫室”盛行的阶段;3、“宏伟前殿与宫苑结合”的阶段;4、“三朝”纵轴布置的阶唐代的宫殿大明宫,以太极宫为准则。

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依承天门“门阙”形制,即阙与主体建筑连成一体。

全组建筑呈“凹”平面。

这种形式,直接影响五代洛阳五凤楼、宋代东京宣德门和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大明宫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建于634年,太宗李世民在位时,为其父李渊修建。

663年,高宗将其扩建,是唐代帝王最为显赫壮丽的建筑。

高宗时起,历朝多在此听政,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共11座门,主街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