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
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
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
“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
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
”[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
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
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
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学历化倾向等外部体制性障碍,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
素质教育成为国家政策乃至法律的文本并不难,难的是成为政府、学校和社会自觉拥戴的制度安排和自愿履行的行动准则。
2.3财政投入有限,教育资源缺乏交流与共享“政府宏观调控教育能力有所弱化,很不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3]从而增加了教育的难度。
1990-2004年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总投入的比重从85.6%下降到61.7%,年均增幅一直低于同期的社会教育投入增幅,事实上,中央本级财政对教育支出的增长基本能够保证,问题是地方财政没有完全到位。
在过去15年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之中,有7年比上年增长16%以上,其中最高的是1994年,当时为落实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刚刚开过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结果一下子比上年增长了35.38%;还有5年增长率处于10-15%之间,有3年低于10%。
政府换届之年的教育经费容易出现较低增长状况,如1998年和2003年,分别在9-10%上下,但是1993年是个例外,估计是由于上述《纲要》的推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具有很大弹性。
其深层次的体制原因是,中国的财政预算内外两笔账、决算必高于预算,经常有超预算收入。
由于缺乏财政超收收入等比例追加教育的机制,决算时差距很大。
同时,中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办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平衡,即使在中央财政逐年加大对于中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支持的情况下,由于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强弱不一,2004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状况继续呈现很大的差异,财政拨款最高的地区比最低者而言,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中学和普通高校分别为10.2倍、8.9倍、7.8倍、5.6倍和8.1倍。
3.应试教育带来的“恶果”[7]本来,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
任何事物有生必然有灭,这是客观规律,如果该消亡的不让其消亡,则它的再存在必然产生恶果,我们要对这种恶果进行曝光,以引起更多人的震惊和反思。
3.1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
那些发应试教育才的人扰乱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市场。
本来学生时代是多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时代,但是现在却为学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考试宝典等,教师逼着买,家长主动买,学生不得不买,于是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抹杀了,每天陷入各种各样的、题型怪异的题海中,幸福了少数商人,辛苦了多数孩子。
这是当前高考考生所面临的普遍问题。
3.2造就了“缺腿”教育思想。
考试得高分理所当然,但是,只为高分而教育却成了应试教育下的现实,学生的品德如何、修养怎样、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强弱等这些关系孩子生命的宝贵知识全都被打入冷宫,“缺腿”的教育思想必然祸害学生。
3.3造就了靠学生分数评价学校工作和教师水平的懒惰、贪婪的教育管理者。
虽然教育管理者口头上不得不说要大搞素质教育,但是他们的实施着应试教育。
搞好应试教育,一则工作好做:以分数为硬指标、铁证据,省心、省力,好做工作,如果搞素质教育多麻烦啊。
二则有些教育管理者在发应试教育之财:有应试就有重点学校,有重点学校,我这管理学校工作的人就能把权力变成商品和人情,就能收各类考试的费用,就能把升学率高的学校当作自己的权力特区。
3.4造就了身心疲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
应试教育下最苦的还是现在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学生要有好成绩,没有好学生是枉谈,一方面是招生竞争愈演愈烈,甚至想法去“买”优秀生、“挖”考生,一方面是一般非重点学校大打疲劳战,老师白天满负荷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双修日没了,节假日少了,身上的疾病多了。
3.5造就了发展畸形的学生群体。
我们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一部分精英学生,但是大部分学生却在这个独木桥上被挤下了水,其实这也很正常,但可悲的是,掉下水的偏偏没学过游泳,于是水中再学,浪费了自己、耗费了家庭,减缓了个人的发展。
即便那些走过独木桥的学生,也有的在挤独木桥过程中心理也发生了畸形,对今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
3.6造就了心理变态的教师。
应试教育对教师造成的最严重伤害是心理,都说“分、分,学生的命根”,其实现在的“分、分,也是教师的命根”,有的地方明确规定,谁的学生平均分低谁下岗。
于是,教师在生存面前心理发生变态,做出许多违背教师正常心理的事情,比如考试时告诉学生要发扬“雷锋精神”,有的甚至想尽办法窃题、把学习不好的学生赶走,这难道不是教师心理的变态吗?4.现代教育的悲剧与启示 4.12005年7月10日,宁夏银川市一名13岁的女生在家服毒自尽。
她留给父母的遗书令人震撼:“您养了我13年,花了好多好多的钱!我死了可以帮您们节约10万元”,“对不起!我辜负了您们的心了!我是个差生!”这是因交不起择校费而自杀的个案。
一些地方出现上高中借高利贷的现象。
8月27日,甘肃省榆中县新营乡谢家营村18岁的高中女生杨英芳,因父亲无力供养她与弟弟同时上学而跳崖自杀(后被救)。
4.2发生在2005年的这两个血淋淋的案例以极端的形式凸显了教育行业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严峻问题:一方面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城乡教育差距巨大;另一方面,对有限教育经费的使用,又出现盲目攀比、铺张奢华的不良倾向,造成巨大的学校差距。
巨大的城乡差距、学校差距导致优秀教师向城市优势学校流动,使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同时造成优势学校高昂的择校费、炽烈的择校热,造成严重的教育不公,扩大了社会各阶层之间已然存在的差距。
择校招生往往成为家长的“票子”、关系和权力的竞争。
这种义务教育非均衡化导致的恶劣现象严重损害了教育的品质和声誉,使教育在社会舆论中被称为“腐败重地”和“暴利行业”,教育与医疗、住房被称为压在老百姓头上新的“三座大山”[1]。
4.3教育产业化的弊端很多,这种以钱为重的教育流弊的泛滥。
它在现实中产生了高收费、乱收费、钱学交易、择校热等种种乱象,导致了教育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学校差距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侵蚀了教育的公益性、公正性,异化了教育品质,从而使教育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严重跌落。
在教育产业化的强劲误导下,高校学费一路看涨。
如来自新疆的调查显示,2000年至2004年的五年间,全疆教育费用支出累计上涨40.5%,远远高于居民其他消费支出的涨幅。
2004年,青海师范大学6841名在校生中,贫困生4167名,占60%。
其中特困生2908名。
每个学生的年支出费用最低在7000元以上,包括学费3000元,最低生活费3000元,公寓费800元,书费400元。
三个壮劳力养不起一个大学生。
据吉林省政府研究中心的调查,2004年吉林省高校学生人均学费6000元,住宿费1000元,伙食费4800元,一年费用共为1.18万元。
而2004年吉林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000.42元。
这意味着供养一个大学生需要四个农民的年纯收入! 4.4大家对这种状况的强烈批评,在2005年达到了新的高潮。